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16:45: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40 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zá bànr)。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
B.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lǒng)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 (tuó mo)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shí)大匙朝嘴里塞(sāi)灌呢!
C.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jiǎo huo)。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chóu)了。
D.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xián)熟技能。
2.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通常,重大庆典活动上,登台表演的多是能歌善舞的孩子,接受艺术熏陶较少的孩子鲜有亮相机会。
B. 我被那片土地上的巨大变化鼓舞着、激荡着,春风几度,万象更新。
C. 老舍先生堪称“京味文学”的开山鼻祖,他的一系列描写北京的作品为北京这座城市赋予了鲜明的文学色彩。
D. 今天他迟到了,老师问他迟到的理由时,他两面三刀,还羞红了脸。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上,经过中国小将奋力拼搏,终于获得了金牌。
B. 近段时间,全国各地开展广泛“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
C. 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D. 淄博临淄马莲台风景区,距离中心城区约十千米的距离,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老舍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B.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七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C.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王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
D. 《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本文围绕着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和喜爱,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5. 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比喻)
B. 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拟人)
C.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比喻)
D. 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排比)
6. [2022·东营实验中学月考]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________;那清脆如弹拨者,________;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________;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________。
①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②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③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④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A. ①②④③ B. ②④①③ C. ②④③① D. ④②①③
7. [2023·烟台芝罘区期中]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句子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对联的特点。(填序号)(2 分)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2)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
(4)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022·内江改编] 对联“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灵草艾蒿,香气独能祛十邪”与________节有关,对联中涉及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习俗与这个节日有关,对联中的“三闾”指____________。(4 分)
9. 诗歌默写。(7 分)
(1)春度春归无限春,_____________________。 (卢仝《人日立春》)
(2) 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
(3) ____________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
(4)《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将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连续的两句有关春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完成下面的题目。(8 分)
(1)按照《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下面情节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解救“星期五” ②抵抗病魔 ③重返故乡 ④出海遇难
A. ④①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④③①② D. ①④②③
(2)老师要求做《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手抄报,请你以下面三幅插图作为你手抄报的素材,并分别配上标题(不超过10 个字)。
(3 分)
【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丙】__________
(3)读完《鲁滨逊漂流记》,你被主人公鲁滨逊的什么精神感动了?请你以“鲁滨逊,我为你点赞”作为开头,写一个语段(60 字左右)。(3 分)
11. 班级准备开展一次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7 分)
(1)简要说说下面春节徽标的图案内容和寓意。(3 分)
(2)从下面的材料二、材料三中任选一则, 参照示例,写出你的探究结论。(3 分)
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还有上巳(农历三月三)、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等。
材料二: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举行农业祭祀、祖先祭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这些仪式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和浪漫。
材料三:今天,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不仅海外的华侨在过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示例:我选择材料一,探究的结论是: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样。
我选择___________,探究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写出连续的两句与之相关的古诗名句。(1 分)
二、阅读理解(30 分)
(一)[2023·东营实验中学月考] 阅读《阳关曲·中秋月》一词,完成小题。(4 分)
阳关曲·中秋月①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②,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①这首小词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
12.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这首小词的前两句。(2 分)
13. 这首小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分)
(二)[2022·上海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 分)
母亲那碗腊八粥
徐学平
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掰着手指头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粥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儿的人家,那粥才稠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好喝的腊八粥我们在寻常的日子里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个老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朱元璋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脚下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他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个老鼠洞,他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也有豆子,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为了铭记当年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④每到农历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熬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红豆、绿豆、小米等粮食外,还可以加入青菜、慈姑、荸荠、红枣、白果等。熬腊八粥是很费时间的,但母亲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切碎的。
⑤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时,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我们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当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甩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溜粥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我们便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我们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⑥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既营养又十分讲究,但我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14. 文中少了一段话——“传说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这段话应插入( )。(3 分)
A. 第①段和第②段之间 B. 第②段和第③段之间
C. 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 D. 第⑤段和第⑥段之间
15. 第③段插叙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有哪些作用?(3 分)
16. 请结合加点部分赏析下面的句子。(3 分)
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
17. 如何理解本文末尾的“但我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句话?
(4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 分)
故乡的春节
李霁野
①在我的记忆中,最美的春节印象是除夕黄昏时候天降瑞雪。我记得好几年都是如此。雪花纷纷飘落,户外没有人声人迹了,那宁静直渗进人的心灵深处。
②忽然爆竹声惊天动地地响起来,宁静的感觉并没有突然消失,仿佛还伴着雪花欢舞,成为动与静的和谐合奏,欢乐的春节真正开始了。
③爆竹声一开始,一般人家就由家长上供,焚香拜祖宗牌位。据说,这一晚诸神下界,所以有些人家还在院中摆香案,终夜焚烧一种香木。接着就开始一家的欢宴,菜肴各家很不相同,春节和以后一段时间,各家都或多或少地准备些菜肴。在我的故乡似乎有几种特殊的菜,在别处不大吃得到。一种是风干的山羊肉,与油炸的馓子同烩,用铜火锅热食;一种是酥鱼,给切成方块的鱼肉裹上鸡蛋清和团粉,用油炸过烩食;一种是做法相同的瘦肉。另一种瘦肉的做法,我们也觉得很好: 将肉切成极薄的片,裹上蛋清、团粉,放入滚开水中只煮几分钟就可以吃了,不宜久煮。
④饭后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领得压岁钱后就高高兴兴地玩耍去了。这也就是守夜的开始,一直到第二天黎明,情绪总是欢快的。我喜欢听伯父、父亲和一位族兄谈家常。我们脚下总有一盆炭火,火旁边有一个陶器煮开水,清脆的水声极为悦耳。
⑤年初一、初二、初三,早餐分别是元宵、饺子、汤面。饺子形如银锭,面条是穿钱的绳索,都是象征发财的。初一、初二两天早饭后,我们较小的几个孩子随着兄长到几个亲戚家里去拜年,总会有一次盛餐招待。
⑥正月十五的灯节,是春节最热闹的时候,除龙灯、彩船、高跷、花枝外,还有一种“抬阁”,就是在一张方桌上布置各种灯饰,中间高高坐着一位身着盛装的少女。记得父亲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 两家严守秘密,各自准备最精彩的灯,争夺第一名。一家扎了几十种花枝,每枝点上几十支蜡烛,烛光灿烂,照着美貌的少女,以为是必胜无疑了。另一家的抬阁上点缀着各季的名花,少女却打扮成花神。这种花灯主要是为了敬神,其次才是娱人,所以在街上随玩随走之后,要到几座神庙里去,往往一玩就是一个通宵。这要陆陆续续玩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也就是商店开市的日子,这时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⑦这种盛况到我的童年就剩下一点尾声了。我这些年在天津生活,这种尾声在印象中也越来越邈远了。我们还会为孩子们准备腊八粥,用料却增加了葡萄干和菠萝之类。有时候,我们也还做几样家乡菜,但孩子们的口味同我们颇有些不一样了。爆竹烟火或许还保存着魅力,但守夜只以除夕晚上12 点的钟声为度了。
⑧除夕瑞雪带来的宁静感和灯节观看花灯的欢快,和我的童年一起永远消逝了。
18. 本文叙写了哪些关于故乡春节的活动?请简要概括。(3 分)
19. 根据上下文, 品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
在我的故乡似乎有几种特殊的菜,在别处不大吃得到。
20. 本文写“故乡的春节”,却在第⑦段写如今天津的春节,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析。(4 分)
21. 联系全文,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3 分)
三、写作(50 分)
22. 在中国发展大潮奔涌和风景这边独好的新时代,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年味”,而是对“年味”的理解和“过年”的载体。对“年味”的理解不同,“过年”的载体不同,收获的“年味”也不一样。请你以“年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50 字。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1. B 【点拨】B 项,唾沫(tuó mo)——tuò mo,匙(shí)——chí。故选B。
2. D 【点拨】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能力。“两面三刀”指耍两面手法。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3. C 【点拨】A. 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将“经过”删去。B. 语序不当。应将“开展”和“广泛”调换位置。D. 重复啰唆。可去掉“的距离”。故选C。
4. B 【点拨】B 项中的“七言古诗”说法有误,应为五言古诗。
5. C 【点拨】根据“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判断,该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6. B 【点拨】阅读语段可知,“柔曼”与“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相照应;“清脆”与“滴泉”相照应;“厚重”与“万道细流汇于空谷”相照应;“ 雄浑”与“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相照应。故选B。
7. (1)① (2)④ (3)③ (4)②
【点拨】第(1)空:根据“紫气丹光拥玉台”可知,这是赞美元宵节天空被彩灯照彻的美景,“银花火树开元夜”也描写了元宵节的景象,故选①;第(2)空:根据“龙舟竞技怀屈子”可知,这是在表述端午节纪念屈原,“角粽投江祭诗魂”提到了端午节用粽子投江祭奠屈原的习俗,故选④;第(3)空:根据“万家箫管乐中秋”可知,这副对联描写的是中秋节,“几处笙歌留朗月”中的“朗月”指八月十五的圆月,故选③;第(4)空:根据“延年畅饮菊花酒”可知,这副对联讲的是重阳节,“避恶遍插茱萸枝”中的“遍插茱萸枝”是重阳节的习俗,故选②。
8. 端午 赛龙舟 挂艾草 屈原
9. (1)今朝方始觉成人 (2)河汉清且浅
(3)春城无处不飞花
(4)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5)示例一: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示例二: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示例三: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10. (1)B 【点拨】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梳理和把握能力。《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鲁滨逊航海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的同伴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出海遇难。后来他在孤岛上搭建房子、寻找食物。有一天他病得厉害,头痛剧烈、发烧,这使他非常害怕,甚至做梦都是有人要杀他,不过后来,他吃了烟叶,慢慢地恢复了健康——抵抗病魔。有一天,岛上来了一群野人,带着准备杀死并吃掉的俘虏,鲁滨逊发现后,救出了其中一个。因为那一天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给被救的俘虏取名为“星期五”。此后,“星期五”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解救“星期五”。最后,有条英国的船在岛附近停泊,船上水手叛乱,把船长等人抛弃在岛上,鲁滨逊与“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了那帮叛乱的水手,夺回了船只。他把那帮水手留在岛上,自己带着“星期五”和船长等人离开荒岛,回到了英国——重返故乡。故可知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④②①③。故选B。
(2)示例:【甲】加固住所 【乙】制作独木舟
【丙】发现人的脚印
(3)示例:鲁滨逊,我为你点赞。你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你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
【点拨】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可从以下角度去写:乐观,主动解决问题,永远怀有希望;耐得住寂寞;哪怕境遇很糟糕,还是有自己的理想……据此写一个60 字左右的语段即可。
11. (1)此徽标是由中国大红灯笼和“春”字巧妙结合而成的,中间的图案好似拜年时行的拱手礼的样子。寓意喜庆团圆、吉祥如意。
【点拨】根据图案的构成元素,结合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寓意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即可。
(2)示例:材料二 人们会在传统节日里举行各种特殊仪式,这些仪式历史悠久。
【点拨】模仿给出的示例,从材料二、材料三中任选一则材料写出你的发现。如根据材料二中的“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举行农业祭祀、祖先祭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这些仪式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和浪漫”可知,人们会在传统节日里举行各种特殊仪式,这些仪式历史悠久。
(3)示例一: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示例二: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点拨】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可从材料一提到的这些节日中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节日,写出连续的两句与之相关的古诗名句。
二、(一)12. “溢”字本用来形容液体充满而流出来的状态,此处用来描写月光,使月光有了如水满而流出的动感,突出了月光的清亮和动态美。“转”字描写了月亮的运行状态,赋予月亮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了月之圆。
【点拨】此题考查炼字能力。“溢”指“充满而流出来”,有“充满”之意,词中用来描写月光,突出了月光的清亮和动态美。“转”字描写了月亮的运行状态,赋予月亮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了月之圆。
13. 表达了作者因亲人相聚而喜悦,对亲人相聚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相聚的忧虑、渴望。
【点拨】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掌握。题目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这首小词记述了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两句也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相聚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相聚的忧虑、渴望。
【参考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尽收,如水的月光照射着大地,银河流泻无声,那如玉盘般的月亮转到了天空中。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云遮,(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在何处观赏月亮呢?
(二)14. C 【点拨】“传说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这句话承接了第③段的内容;“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则引出了第④、⑤段关于腊八粥的回忆,因此这段话应放在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故选C。
15. ①交代了腊八粥的来历,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表现了朱元璋珍惜好生活、不忘苦日子( 忆苦思甜) 的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情感。
【点拨】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这段插叙讲述了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因被雇他的老财主惩罚,意外做出“腊八粥”的故事,最后又写朱元璋“为了铭记当年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因此在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表现了朱元璋珍惜好生活、不忘苦日子(忆苦思甜)的情怀,更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过去的粥味和情味的怀念,以及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6. 用“先”“再”“然后”“待锅烧开后”具体而有条理地写出母亲熬腊八粥的过程,表现了母亲生活经验丰富,做事有耐心,有条理。
【点拨】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由加点部分可知,这是做一件事的经过。作者非常有条理地把母亲熬腊八粥的过程写了出来,表现了母亲生活经验丰富,做事有耐心,有条理。
17. ①小时候生活贫困,难得吃上一顿腊八粥,因此感到味道特别香;而现在条件好了,食物丰富,腊八粥不再稀罕,因此吃不出当年的味道。②小时候吃的腊八粥是母亲用一双巧手辛苦熬出来的,凝聚着母亲对家人深深的爱,而吃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感受不到母亲的那份浓情,因此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三)18. 祭祖、欢宴、拜年、守夜、灯节观看花灯。
【点拨】由第③段中的“爆竹声一开始,一般人家就由家长上供,焚香拜祖宗牌位”可概括出“祭祖”,由“接着就开始一家的欢宴”中可提炼出“欢宴”;由第④段中的“饭后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领得压岁钱后就高高兴兴地玩耍去了。这也就是守夜的开始,一直到第二天黎明,情绪总是欢快的”可提炼出“拜年、守夜”;由第⑥段中的“正月十五的灯节,是春节最热闹的时候……往往一玩就是一个通宵”可概括出“灯节观看花灯”。
19. “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作者记得不是很清楚,因为已经过去很久了,与后文中的“这种尾声在印象中也越来越邈远了”相照应;可后文又详细写出了故乡特殊的菜式及其做法,又表明作者对此记得很清楚。“似乎”一词能够突出故乡欢宴的特别,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春节的怀念之情。
【点拨】本题考查理解词语。“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风干的山羊肉、酥鱼等几道菜在故乡的欢宴上有,在别处不大吃得到,作者对这记忆并不确定,表明已经过去很久了,与后文中的“这种尾声在印象中也越来越邈远了”相照应; 可后文又详细写出了故乡特殊的菜式及其做法,又表明作者对此记得很清楚。“似乎”一词能够突出故乡欢宴的特别,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春节的怀念之情。
20.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今天津的春节与过去故乡的春节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故乡春节的有趣、快乐,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童年故乡春节的怀念之情。运用对比的手法,使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点拨】第⑦段写如今天津的春节,与过去故乡的春节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故乡春节的有趣、快乐,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童年故乡春节的怀念之情。运用对比的手法,使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21. 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深化主题,实际上消逝的是作者童年时在故乡的快乐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春节的怀念,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怀念。
【点拨】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构上: 照应前文,照应第①段中的“在我的记忆中,最美的春节印象是除夕黄昏时候天降瑞雪”,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内容上:“除夕瑞雪带来的宁静感和灯节观看花灯的欢快,和我的童年一起永远消逝了”,写那些感受与“我”的童年一起永远消逝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春节的怀念,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怀念,深化了文章主题。
三、22. 【思路点拨】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写作时只要抓住重点,体现出“年味”来,就可以了。选材:过年时做的事有很多,如买新衣、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家人团聚、走亲访友……可以抓住一件事或几件事重点写,其余一笔带过。构思:写此文,关键是要仔细地感受过年时的喜庆氛围,观察身边的人在过年时的言行举止,细心感受并体验新年新气象。写作时宜采用以小见大和对比的手法,在边叙边议之中去写“年味”,放大我们过年时的快乐。并且,在行文中一定要有真切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过年的喜庆氛围,描绘出新年的美好,唱响新春之歌。立意:要深入思考今年与去年相比,家人与自己有哪些新变化;今年与去年相比,亲友与他人又有何不同;今年与去年相比,我们的社会又有何不同……只有抓住了这些变化,才能突显出新年的新气象,抒写出自己对过年的深刻感悟,使文章的立意与众不同。
例文:
奔涌的年味
春节到,人欢笑。随着时间的流逝,伴着人们的期盼,春节,终于来了。随之而来的,是甜丝丝的糖果,还是香喷喷的菜肴?是阖家团圆的幸福,还是精彩绝伦的表演?都有。要我说,最浓郁不变的,仍是那奔涌的年味。
其实,年味不需要你去找,它弥漫在各个地方,更融合在家乡那不变的风俗中,让人感到无比幸福。
第一项:办年货,赶年集。为了筹备年夜饭,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进货”。年集上更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吆喝声不断,香气弥漫。街道两旁是琳琅满目的货物,春联、年画、活蹦乱跳的大红鲤鱼、各种口味的糖果……真是无所不有。人们兴高采烈地采购着年货,车铃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在凛冽但又让人感到温暖的风中荡漾。小孩的脸上更是洋溢着幸福,嘴里含着甜甜的糖,一只手拿着一串冰糖葫芦,另一只手还提着灯笼和小木偶玩具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浓郁的年味飘荡在集市上空,久久不散。
第二项:贴对联,放鞭炮。在除夕这一天,人们会把去年的旧对联取下来,贴上喜气洋洋的新对联,这也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而且,为了尊重古代的礼仪,读对联时是从右往左读的,这也是传承了古代的习俗呀!在熬夜守岁时,还要放鞭炮,据说是为了驱赶年兽,送走所有的不愉快。还有那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各种样式,各种颜色,让人眼花缭乱。现在想想,这表达的也是一种兴奋与幸福呀!
第三项:吃饺子,看春晚。在除夕,一般吃素馅饺子,预示着一年到头都素素净净的,不忘初心。关于饺子,有不少传说。传说女娲用泥造了人,每逢寒冬腊月,人的耳朵总会被冻掉,为了使耳朵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了一个小眼儿,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人的嘴里咬着,这样耳朵才稳当了。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德,就用面包上馅(线)儿,捏成人的耳朵的形状,用嘴咬。这就是后来的饺子了。
看春节联欢晚会,让夜晚变得多彩而更有韵味。精彩绝伦的魔术表演、优美动听的祥和乐曲、让人忍俊不禁的小品……每一个节目都独具风采,每一家欢乐的笑声都从窗户里飞出来,飘到大街小巷上,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和谐美好的团圆年。
第四项:串门儿,要压岁钱。这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习俗了。大年初一,人们挨家挨户地去拜年,送上一句暖心的祝福,坐在别人家的堂屋里,吃着瓜子和糖果,看着春晚重播,仍觉得回味无穷。孩子们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便会给孩子们发红包。孩子们拿到红包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恨不得当天就把红包花掉。小卖部里的老板可乐坏了,村里的孩子们像是要把整个小卖部都买下来似的。孩子们走时嘴里含着棒棒糖、粘牙糖、棉花糖,怀里还抱着各类零食,满足的笑容洋溢在脸上,更融化在心里。
是啊!家乡风俗永不变,年味奔涌在心间。年味,既在永远难忘的风俗里,更在人们热情的心上。家乡风俗虽繁多,但仔细想来,每一种风俗背后都有相应的意义,都有一段美妙的故事,这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来吧!让这年味向着中华大地,向着大街小巷,向着中华儿女的心中不停地奔涌,奔涌!
总评 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先后写了办年货,赶年集;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看春晚;串门儿,要压岁钱。这些都是年味最浓的事情。在写这些内容时,作者叙写细腻,还插入了传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