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精练-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重点梳理
1.《只有一个地球》一文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多方面的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2.《青山不老》一文中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3.《三黑和土地》这首现代诗通过写三黑对待土地的方式及看法,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的心情,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精选精练
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①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②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③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邀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⑤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画“ ”的句子形象地概括出了地球的两大特征: 和 。
2.选文①~④自然段的主要观点是 ;选文是从 和 两个方面表达出这个观点的。
3.下面是三位同学对文中画“ ”这句话中加点词语“至少”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至少”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四十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
B.“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四十万亿千米以内没有,但这距离以外一定存在。
C.“至少”一词表示目前的最大程度,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很难超过四十万亿千米的距离,说明人类航天技术水平有限。
4.第③自然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 。
5.第⑤自然段告诉我们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请你针对破坏环境的现象设计宣传语,字数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青山不老(节选)
①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②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6.“就这样”指老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实现他的价值的?
7.这位山野老农实现的价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的“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 ,事实上包含着他 的精神。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含义是( )
①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②青山因为有老人的不断看护、绿化,永远不会荒芜、老去。
③这句话主要描写青山的苍翠,富有生命的活力。
课文理解。
三黑
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抓痒痒的好喜欢。
10.在诗中用“ ”画出比喻句,用“﹏﹏﹏”画出拟人句。
11.作者在诗中说三黑“没有睡过的好床”指的是 。
12.诗人听到蝈蝈叫,心里就好喜欢的原因是
13.“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地球信箱
一天,我发现,地球是一个大信箱,盛满了无数爱的信件。
捡起的落叶是一封信:信上有它刚一泛绿,就开始书写的对大地母亲的思念。叶儿越写越多,叶片越写越大,真到把碧绿写成了黄色,才把满载的情思,托付秋风邮发。
抬头看,云儿也是一封信:太阳把给大地的信写在天上,片片云彩就是五色的信笺。白云写的是圣洁,红云写的是吉祥,金云写的是丰收……色彩越写越多,云朵越写越重,支撑不住的盛情,就从那里滴滴答答地飘落。落在水面,江海读得奔腾;落到大地,泥土读出清香;落进麦田,强壮了庄稼的脊梁。
即使是满身银装的冬天,仍是一封信:看它把雪白的信纸一页页地铺满了天地,满腹的话儿不知从哪儿下笔,只好把这篇无字的纯白,寄给了春天。就连乌黑的煤,竟然也是一封信,是一封从遥远的过去发给今天的信:它把年精华,深深地埋藏,直到今天才在燃烧中迸发出炽热。听!它在向我们传唱,亿万年前,太阳教给它的歌。
这些美丽的信件,哪一封不感人至深?哪一封不给人启迪?读着,读着,我仿佛走进了这多情的信箱,于是拿起了笔,加入了这写信的行列。我要写给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伙伴。一封写给荒山,一封写给污河,一封写给沙漠,一封写给灰蒙蒙的云天。为了改变它们的面貌,让我发出一篇绿色的宣言,再告诉它们,我在期待着,期待着它们更动听的诗篇。
14.短文写了地球信箱收到的哪几封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画“﹏﹏﹏”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A.叶子随着季节的更替,由小变大,由绿变黄。
B.有人会把绿叶摘下来,不停地在叶面上写信,直到它们变黄。
C.有一种叶子的颜色会在一天之内不断地变化着。
D.叶子长得太大,缺乏营养,所以由绿变黄。
16.“为了改变它们的面貌,让我发出一篇绿色的宣言,再告诉它们,我在期待着,期待着它们更动听的诗篇。”这句话中的“绿色的宣言”指什么?作者其实在期待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美的启发
我家住在古城一角,窗外有一块难得的空地,附近的居民竟把它当成了堆垃圾的地方。怎么办?我制了一个“禁止倒垃圾”的木牌插在那里,可人们连看都不看一眼。这里仍旧垃圾成堆,臭气熏天。为此,我们一家人伤透了脑筋。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爸爸妈妈嘀咕了一阵,然后兴奋地告诉我一个好主意。我听了,乐得直拍手。于是我们全家一齐动手,先将垃圾铲成一堆,接着从河边挑来石块,砌成一个椭圆形的花坛,再糊上水泥,并在石缝处勾出十分好看的图案,又在花坛的垃圾上面堆上一尺多厚的细土,栽上各种花苗,还就近挖来了两笼翠竹,种在花坛的东西两旁。一天工夫,这儿完全变成了另一番景象。附近的居民( )没来这儿倒垃圾,( )纷纷把家里珍贵的花木慷慨地奉献出来,为这小小的花圃增美添色。
春去秋来,昔日的空地已经是花团锦簇,翠木葱茏,成了古城的一角风景。人们工作之余,便来这儿休息聊天,看书下棋。你瞧,一位小姐姐正坐在花坛边抚弄着琴弦呢!
窗外,飘散着动人的琴声;窗外,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窗外,小鸟在枝头欢乐地歌唱……看着窗外那幅人与自然相映成趣的风景图,我蓦然懂得了: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热爱美,创造美!
17.在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8.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旧——( ) 慷慨——( ) 奉献——( )
19.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以前,窗外的空地上垃圾成堆,臭气熏天,如今,这儿变得 , 。
(2)第2自然段写了建造花坛的经过:铲垃圾、挑石块、 、 、 、 、栽花苗。
(3)文中爸爸妈妈告诉“我”一个好主意,这里的“好主意”指的是 。
20.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藏羚羊的跪拜
至今,我每次穿过藏北无人区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以前,捕杀野生动物是不受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藏羚羊、野马等,眼下却是凤毛麟角了。
当年,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筒藏靴的老猎人经常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他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权子枪的是这样一件事——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准备喝酥油茶时,突然瞅见草坡上站着一只肥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
他丝毫没有犹豫,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权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从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认为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饶打动也在情理之中。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拜的姿势,眼里的泪迹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没有当即将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藏羚羊。他感到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呢?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情景。夜里躺在铺上,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膛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地叫出了声,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这时候,老猎人明白了肥壮的藏羚羊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给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老猎人的开膛剖腹半途而停。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
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还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21.联系前后文,解释下面词语。
凤毛麟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忐忑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仔细读短文,理出事情的发展顺序。
发现藏羚羊→( )藏羚羊→( )藏羚羊→( )藏羚羊
23.为什么说“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用“ ”画出描写藏羚羊跪拜的句子。想一想:藏羚羊为什么向老猎人跪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老猎人为什么把藏羚羊连同它没出世的孩子掩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可爱 易破碎 2. 我们很难移居到别的星球 在很大范围内没有第二个适宜居住的星球 科学家们的移居设想很难实现 3.A 4. 举例子 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5.生命源于自然,健康来自环保。
【解析】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画线句的“地球太可爱了”与“又太容易破碎”可知地球的两大特征是可爱与易碎。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相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这样的表达不仅形象生动,同时又能引起人们警觉,突出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选文①——④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科学家已经证明,在茫茫宇宙中,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到火星或月球去建造移民基地,也仅仅是科学家的设想。所以说如果“只有一个”的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所去。
文段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当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主要是从“没有适合的第二个星球”和“建造移民基地无法实现”两个方面来写的。
3.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至少”的意思是:表示最小的限度。“至少”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故选A。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从第③自然段的“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可知,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可以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题目要求针对破坏环境的现象设计宣传语。创作宣传语时,我们要谨记两点:一是有明确的主题,二是用简练的语言。注意题目限定宣传语的字数不超过15字。
示例: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6.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辛简陋的生活条件。 7.他在生态脆弱的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个绿洲。 8. 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绿化家园保护环境 敢于与自然抗争和造福人类 9.①
【解析】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语段选自《青山不老》。《青山不老》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这样”指的是前文所说的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辛简陋的生活条件。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段“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可知,老人实现的价值是:在生态环境恶劣的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个绿洲。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和原文内容可知,“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其中包含着老人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
9.本题考查理解句意。
结合第①段“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可知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故选①。
10.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11.耙的松散的土地 12.蝈蝈抓危害荞麦地里的害虫,让荞麦健康生长。 13.一是暗示了作者生活的艰苦,二是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通俗易懂;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仔细阅读文章可知,诗中的比喻句为“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拟人句为“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学生可联系前后文分析。
根据“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可知,此处的“床”并非真正的床,而是指土地,是给麦籽儿准备的,所以此处的“好床”就是指耙的松散的土地,有利于麦籽儿生长。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诗中三黑耙地种荞麦,听到蝈蝈在叫,知道蝈蝈能捕食麦田里的害虫,让荞麦健康成长,所以这里面蝈蝈的叫声就是丰收的声音,因此心里就好喜欢。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学生可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也可以抓关键词分析。
由“从没”一词可知,这句话中暗示了作者生活的艰苦,没有土地可耕种,无生活的依靠。另外,这里面的“床”实质上是指耙的松散的土地,所以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14.写了地球信箱收到的四封信:落叶的信、云儿的信、冬天的信、煤的信。 15.A 16.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期待着大家不再破坏环境,多做保护环境的事,使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
【解析】14.本题考查提取短文关键信息。
从短文第2自然段中的“捡起的落叶是一封信:信上有它刚一泛绿”;第3自然段中的“抬头看,云儿也是一封信”;第4自然段中的“即使是满身银装的冬天,仍是一封信”;“就连乌黑的煤,竟然也是一封信”可知答案。
1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短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叶儿”的描写,从句子的“越写越多”“越写越大”“把碧绿写成了黄色”可知,叶子随着季节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颜色从绿变成黄。故选A。
16.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结合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封写给荒山,一封写给污河,一封写给沙漠,一封写给灰蒙蒙的云天”可知,作者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呼吁大家保护生态环境,不破坏生态,共同营造绿色地球。不去乱砍滥伐,不乱排污等。结合保护环境,不破坏生态的角度作答即可。
17.不但 而且 18. 仍然 大方 贡献 19. 花团锦簇 翠木葱茏 砌花坛 糊水泥 勾图案 堆细土 在窗外的空地建一个花坛 20.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热爱美,创造美!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没来这儿倒垃圾”与“纷纷把家里珍贵的花木慷慨地奉献出来”两个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但……而且……”。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掌握情况。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正确理解已有词语的意思,就能正确地从文中找到其近义词。仍旧:表示动作、行为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仍旧:指照旧不变。反义词“仍然”:表示某种情况持续不变。
慷慨:大方;不吝啬。反义词“大方”: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奉献:恭敬地交付;献出。反义词“贡献”:进奉或赠与。
19.本题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
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从第三自然段第一句“春去秋来,昔日的空地已经是花团锦簇,翠木葱茏,成了古城的一角风景。”找答案;
(2)从第二自然的句子“于是我们全家一齐动手,先将垃圾铲成一堆,接着从河边挑来石块,砌成一个椭圆形的花坛,再糊上水泥,并在石缝处勾出十分好看的图案,又在花坛的垃圾上面堆上一尺多厚的细土,栽上各种花苗”段找答案,根据动宾结构提取答案。
(3)联系上下文找答案,好主意是把原来附近居民倒垃圾的地方改成花坛;主意的好处是:大家看到这里改成了花坛,不但没人再倒垃圾,而且都纷纷把自家的花木奉献出来。
20.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的能力。
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文章告诉我们“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热爱美,创造美”的道理。
21. 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心神不定。 22. 屠杀 解剖 埋葬 23.因为他的职业是猎人,但是他的内心是慈善的。 24.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从眼里流了出来。
藏羚羊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留下一条命,所以才给老猎人下跪的,是母爱的力量使藏羚羊向猎人下跪的。 25.藏羚羊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用跪拜的方式乞求老猎人放生。老猎人在杀死了藏羚羊之后,面对自己亲手杀死藏羚羊母子的行为,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中。
【解析】2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凤毛麟角:比喻难得而宝贵的人或事物。
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形容心神非常不安。
2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填上恰当的词语。
通过仔细阅读4 7小节,我们了解到老猎人发现藏羚羊→屠杀藏羚羊→解剖藏羚羊→埋葬藏羚羊。可从文中这些内容“突然瞅见几步之遥的对面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大的藏羚羊”“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上。”“次日,老猎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藏羚羊进行了开膛扒皮。”“当天,老人没有出猎,他在山坡上挖了一个大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的孩子一起掩埋了。”表现出来。
2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
文中的这句话“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是说因为老人以前经常猎杀和捕获动物,但他却用捕获猎物的钱救济朝圣者。所以说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24.本题考查找寻和理解句子。
阅读文章第5自然段“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从眼里流了出来。”可知,这是描写藏羚羊跪拜的句子。结合后面句子“原来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可知,藏羚羊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留下一条命,所以才给老猎人下跪的,是母爱的力量使藏羚羊向猎人下跪的。
25.本题考查了学生揣摩人物的能力。
回答这题要联系上下文对老猎人的动作描写进行分析。第7自然段中: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在神圣的母爱面前,老猎人的良心受到谴责,他感到内疚、悔恨,因此把藏羚羊连同它没出世的孩子掩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