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联读第一课时 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联读第一课时 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16:5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了解科研背景
梳理文章脉络
——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联读第一课时
必修下第三单元整体教学
专题活动路径
探究科研之路
走访古建筑
了解科研背景,梳理文章脉络
梳理研究过程,体会科学精神
梳理文脉,理清术语概念
细读文本,探究论证方式
单元任务
微专题1
微专题2
微专题3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活动4
活动6
写作事理说明文
了解作者学术背景,梳理文章脉络
活动5
“科学与探索之光”座谈会
体会古诗意境之美
微专题4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活动6
筛选核心概念,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理据关系。
初读两篇文章,了解作者信息及写作背景,梳理文章脉络。
活动步骤
交流相关字词
查阅资料
归纳生平经历及背景知识
读准字音
辨析词语
梳理展示点评
展示交流文章脉络
了解写作背景
积累相关词语
课前活动
课中活动
初步梳理课文层次结构
初步梳理课文脉络
课中任务一
文学常识梳理展示
活动过程
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屠呦呦与加来道雄的相关经历资料,进行分组展示,向同学们介绍。请其他同学根据评价量表的维度进行评分。
知识性读物:
背景知识
生平概况
写作背景
杰出贡献
阅读知识性读物,也需要知人论世。你能够用一种简括的方式将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给别人吗?
内容提示
活动过程
准备评价量表
作者 国籍 生平概况(20分) 学术贡献 (20分) 写作背景 (20分) 相关科学知识介绍 (20分) 条理清晰
(20分)
屠呦呦
加来道雄
活动过程
屠呦呦与青蒿素
加来道雄与平行宇宙
展示
交流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屠呦呦,女,药学家,于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其名取自《诗经·小雅》中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毕业后一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屠呦呦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9月获“共和国勋章”。
生平概况
成果贡献
荣誉评价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纽约市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他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
加来道雄
他是《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和《超弦导论》诸书的作者。
《超越空间》被《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选为年度最佳科普图书。
除了通过书籍做科普工作之外,加来道雄同时也是电视节目的常客,他做科学节目的解说能力超强,任何乍看起来玄妙无比的理论他都可以用浅显的语言解释清楚,而且其声音中还有一种很能打动人的深邃感。
生平概况
成果贡献
荣誉评价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2011年9月,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因从中药里提取青蒿素拯救数百万生命而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那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这次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发表了演讲,阐述了自己和团队研究、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及自己的感想。本文就是根据这篇演讲和同年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创作背景
屠呦呦获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选自《超越时空》一书。
《超越时空》记述了超空间的早期历史,超空间理论可能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从理论上探讨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本文通过介绍对自己成长起了重大作用的两件童年趣事,说明了自己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创作背景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其分子式为C15H22O5,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1971年发现。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尤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青蒿素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超空间理论是一个高度数学化的理论。迄今为止,真实的物理世界的时空被公认为只有4维,而“超越时空”的观点却认为宇宙可能存在于高维空间中,或5维,或10维,甚至26维。高维空间可生发出千奇百怪的迷人性质。此理论虽然还没有任何实验依据,却能简洁地统一描述所有已知的物理现象。
超空间理论
活动过程
量表评价
作者 国籍 生平概况(20分) 学术贡献 (20分) 写作背景 (20分) 相关科学知识介绍 (20分) 条理清晰
(20分)
屠呦呦
加来道雄
课中任务二
字词积累
活动过程
1.小组为单位依次讲解积累的字词。
2.组内准备五分钟。
3.讲解展示。
内容提示
用法
字音
辨析
词义
阅读知识性读物,也需要知人论世。你能够用一种简括的方式将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给别人吗?
一、字正腔圆读字音
1.单音字
(1)青蒿素( )   (2)精髓( )   (3)奎宁( )
(4)赠 予 ( ) (5)瑰宝( ) (6)肆虐( )
(7)相 悖( ) (8)羟基( ) (9)衍生( )
(10)拯 救( ) (11)芍药( ) (12)福祉( )
(13)杜撰( ) (14)怪诞( ) (15)畏葸( )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zhuàn
dàn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辨 析 领悟 领会
相同点 二者均有“ 理解”之意。 不同点 “领悟”着重指理解,感悟。是在心领神会基础上的进一步感悟,体会到了更深刻的东西,在原有意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领会”着重指理解、体会。知道了事物中蕴涵的道理并对其深有体会。是对某一件事情理解和明白了。对象常是较抽象的事物,如精神、意思、意义、意图、意味、道理、知识等。
用 例 在艺术中,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 真正的领会,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而非盲目的逢迎。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辨 析 启示 启事
相同点 二者读音相同 。 不同点 “启示” :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的意思。 “启事”指公开声明某事而刊登在报刊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用 例 巴金《家》:“这几句话对她简直成了一个启示,眼前顿时明亮了。”杨朔《万丈高楼平地》:“这是一个最普通的战士给我的启示。” 让人力部门拟一则招聘启事。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辨 析 搜集 收集
相同点 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 不同点 “搜集”侧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须到处寻找的事物。 “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
用 例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书之残缺不全者,必搜集分门,汇订成帙,统名之曰‘断简残编’。” 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元史·世祖纪十》:“辛巳,收集工匠之隐匿者。”
秦牧 《花城·海滩拾贝》:“有一些专门收集贝壳的‘贝壳迷’。”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辨 析 神 志 神 智
相同点 二者都与人的精神有关。 不同点 神志:“志”是指人的意愿、知觉、意识(神志不清,神志模糊)。 神智:“智”是指人的精神和智慧(赞美性较强的词,较少用到)。
用 例 注射剂十分灵效,立竿见影,病人立 刻止住了疼痛,恢复了神志。 北齐 刘 昼《新论 知人》:“故明哲之相士,听之於未闻,察之於未形,而鉴其神智,识其才能,可谓知人矣。”
活动过程
课中任务三
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问题:阅读知识性读物,需要把握行文思路。你能够用概括标题形式理清文章的思路吗?
活动:小组讨论两篇文章思路及结构层次,完善思维导图,准备展示讲解。
知识性读物:
小标题
文章思路
概括梳理
内容提示
第一部分(1-4):就获奖表达感谢以及追溯自己的医学初衷。
第二部分(5-15):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药的过程。
第三部分(16-20):讲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21-25):讲述中医药学的卓越贡献。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内容层次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文章结构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
(1)鲤鱼世界的幻想;
(2)爱因斯坦故事。
成长中主要写了建立实验室的事例。
活动过程
评价点拨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文章结构
趣事1:
鲤鱼世界的幻想
趣事2:
爱因斯坦的故事
高中
对探求高维世界的兴趣
力求完成未尽事业
趣事3: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
童年
走上科学之路
活动作业
1.完成本课基础知识的整理。
2.熟读课文。
3.完成同步测试练习。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