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 不管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与我同在。
——[德]罗莎·卢森堡 秋瑾狱中书简
(节 选)
罗莎.卢森堡
作者及时代背景 罗莎·卢森堡(1871-1919),
德国共产党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是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著名领
袖,出生于波兰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参加波兰革命运动。1919年1月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失败后,由于叛徒告密,卢森堡惨遭杀害。列宁称
她是“世界无产阶级国际的优秀人物”,“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领袖”。代表作品:《资本积累论》《论俄国革命》。重点字词信笺( ) 战栗( ) 踱步( )
飒飒( ) 鸫鸟( )万籁俱寂( )
蓦然( ) 阴霾( ) 霹雳( )
奄奄一息( ) 鸣啭( )
jiānl ìduósàdōng mòmáipī l ìyǎnlàizhuàn词 语 理 解万籁俱寂:
奄奄一息:
哑然失笑:
不可思议:
肃穆:
阴霾:
鸣啭:
扶疏: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禁不住笑出声来。形容对事物和言论无法想象、不能理解。严肃而恭敬。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鸟)婉转地鸣叫。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书简”即书信,本文是作者在1916年7月至1918年10月在狱中写给 自己的好友宋儒莎的信札(zhá)之一。题目解说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朋友写信的??2.在信中作者向朋友诉说了哪几件事?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速读课文,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初读内容《狱中书简》这一封信是1916年7月------1918年10月,她在狱中写给朋友宋儒莎的信件。
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朋友写信的?2.在信中作者向朋友诉说了哪几件事?1、在阳光下的树丛中写信
2、讲述拯救孔雀蝶的情形
3、讲述白杨花絮飘飞的景象
4、回忆暴风雨中夜莺的歌唱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对于大自然,实际上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复习学过的生字词预习课后习题一、二、三(一)品读探究第一段1、作者身在监狱与外界隔绝,然而她的心是关不住的,那么她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听到的:木管风琴的声音、树木的飒飒声、小鸟的合唱声、杜鹃的啼叫声看到的:黄醋栗树、女贞、枫树、小栗树、白杨、叶影、阳光、树叶上的水滴2、本段哪句话最能表达她清早这段时间的感受?这多么美,我多么幸福。人们几乎感到有些仲夏的气息了—夏季的丰满茂盛和生命的沉醉。
请你勾画出文中最能表现夏季丰满茂盛和生命的沉醉的词语。3、拯救了这条生命,我多么高兴啊!她为什么高兴?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谈谈。作者身陷囹圄,她才知道对于一个失去自由的生命来说,生命对于他(它)的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对孔雀蝶“同病相怜”,拯救孔雀蝶的行动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希望人世间失去自由的一切都能获得拯救。这也是一个革命者为之奋斗甚至牺牲生命的理想或信仰。对自由的渴望,对弱者的扶助、关爱,对生命、生活的珍爱。
(二)朗读课文第2段,哪些词语该重读?思考这些词表现出了什么? 这些词体现了生命的茂盛和顽强。
随风飘荡、到处飞舞、飞满天空、铺满了、 漫天飞舞、 石缝间、到处有它的幼苗在抽芽……(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夜莺是在什么环境歌唱的?它歌唱得怎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2、“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像一道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描写?
1、夜莺是在什么环境歌唱的?它歌唱得怎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1)阴霾的暮色 、铅灰色的天空、紫色的电闪 、滚滚的雷声 。
它的歌声“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像一道灿烂的银光在闪闪辉耀”(2)反衬 背景越黑暗,形势越恶劣,更能体现歌声的伟大,夜莺有了象征意义,这里夜莺已经不是自然界平凡的小鸟,而是作者对于革命必胜的信念,成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意象。这既是情绪的高潮,也是思想的高潮。 这段文字激荡着作者蔑视、压倒、搏击黑暗的自豪无畏的情感,是理想的升华,是对生命、生活和自由的美好感觉、热烈向往和热情赞美。2、“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 “像一道灿烂的银光”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描写? 前者拟人,在于表现人的感觉,表现革命者蔑视黑暗的高贵精神、压倒黑暗的自豪气概、自由必胜的坚定信念。 后者为比喻和通感。特别是通感,在黑暗的背景下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对比更鲜明,更表现出清脆亮丽的莺啼,突出所寄寓的革命者精神。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什么是“通感”?1、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而是满怀喜悦地描绘花草虫木等自然美景?
2、文中出现的“生命”现象都是花、鸟、虫、木,这些跟人有什么关系?
三、探究质疑1、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而是满怀喜悦地描绘花草虫木等自然美景? 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信是在被敌人牢牢看管的狱中,寄给友人的信不是偷偷传送出来,而是必须经过敌人的检查。因而在信中只能写一些平淡、零碎的小事,这些书信反映出作者人格的光辉。 二是结合作者的个人素养去理解。作者身陷囹圄却坚贞不屈,在铁窗下仍保持着浪漫的情怀,有着感受一切美好事物的能力和广博的爱心,坚定的信仰与坚强的斗志。2、文中出现的“生命”现象都是花、鸟、虫、木,这些跟人有什么关系? 这些生命现象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生活和自由的美好感觉、激越情怀、热烈向往和热情赞美,尤其表现了她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表现了一个女革命家特有的激情、坚贞、优美、精致的情感品质。可以说,文中的花、鸟、虫、木等自由自在的生命现象,正是作者高尚情感的写照。
这封书信以清丽精致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 的赞美之情和 的美好感觉,表现了作者热爱________________、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和对 的坚定信念以及自豪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主旨探究生命 生命沉醉 生活、珍爱生命革命必胜罗莎·卢森堡的名言:1.只有一个漠不关心的人的粗鲁的耳朵才觉得鸟儿的歌唱永远是千篇一律的。
2.不管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与我同在。
3.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静和愉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也就必须这样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 课下作业1、课堂作业完成学法《狱中书简》余下部分习题。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