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桂花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桂花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18: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重点)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重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的美好。
导语:童年是一首歌,清脆悦耳;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你们的童年里发生过哪些趣事呢?你是不是仍然记忆犹新?回忆当时的场景,和同学分享你童年的乐趣吧!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3.教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小结:看来同学们童年里的趣事真不少啊!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走进课文,跟随作者去享受那一场香香的桂花雨,去体会童年的无限乐趣吧!
4.教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桂花雨。)
明确:“桂花雨”是指摇桂花时,桂花纷纷飘落下来,像下雨一样。文题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多媒体出示桂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桂花。
琦君(1917—2006) 现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主要著作有《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七月的哀伤》《橘子红了》等。
桂花 也称木樨(xī)。属木樨科常绿乔木。最高可达18米,树冠卵圆形。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花簇生,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在中秋时节。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桂花树是城市绿化的重要树种。桂花可制糕点、糖果,还可酿酒、入药。
2.学生听音频朗读,学习朗读的技巧,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化。
朗读指导:本文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朗读的基调是深情昂扬的,语气是亲切自然的,语调是清新上扬的。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4.同桌交流圈画的内容,借助工具书弄清字音、词义。
5.教师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
易读错的字:“兰、箩”是边音的字,“缠”是翘舌音的字,“浸”是前鼻音的字,“饼、杭”是后鼻音的字。
(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写错、记混的字。
识字方法:“兰、箩、糕、饼、缠、茶”等字可以结合相关图片进行识记,“浸、捡、杭”等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区分。
6.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消化字词知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读课文,再来用心体验一下作者童年时摇桂花的乐趣,以及她对故乡的那份思念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好或者打动你的句子,想一想它们好在哪里,为什么能打动你。
2.学生分组交流圈画的内容,与同学分享自己体验到的作者童年的乐趣。
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思考:(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3)桂花一开,母亲为什么就开始担心?
(4)作者心中的桂花树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呢?
明确:(1)时间顺序。
(2)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
(3)八月是台风季节,母亲担心桂花被台风打落。
(4)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开花时只见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4.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
5.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小组合作,划分课文层次,并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每一层的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爱桂花)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作者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记忆,主要写了作者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摇桂花的情景。(摇桂花)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作者离开家乡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思桂花)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一场桂花雨带给了作者多少童年的欢乐啊!即便我们没有亲临现场,但从作者的文字间,我们已然听到了摇桂花时那喜悦的欢呼声,看到了桂花如雨一般纷纷飘落的场景,感受到了童年时光的自由、欢快。桂花雨真的让人怀念,下节课我们再深入课文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桂花以及对母亲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2.感受作者儿时的“摇花乐”。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趣让作者难以忘怀,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也别有一番情趣。到底是什么样的乐趣?作者为什么念念不忘呢?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看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并引导学生圈画重点语句。
自读要求:
(1)画出文中描写桂花树的样子的句子。
(2)画出文中描写桂花的香气的句子。
(3)画出文中描写摇桂花的场景的句子。
(4)画出文中描写思念桂花的句子。
2.汇报展示,品析语句。
(1)独爱桂花。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桂花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2)桂花树的样子普通。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桂花树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里从两个方面写了桂花树的样子。一方面写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梅树的姿态优美来反衬桂花树的普通,给人“笨笨的”感觉;一方面写了桂花树开花和不开花时的样子,花儿很小,只见满树的叶子,这也表现出了桂花树的的确确很普通。
(3)桂花的香气迷人。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句话中的“浸”字有何作用?)
明确:“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迷人。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4)摇桂花的快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几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作者的笔下,摇桂花是多么富有情趣啊!作者将纷纷飘落的桂花想象成桂花雨,既形象贴切,又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5)桂花的用途。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作者描写桂花的用途,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描写桂花的用途广,可见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6)思念桂花。
①母亲的思念。
明确: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能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在用情感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之重。
②“我”的思念。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话中的“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她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故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里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已根植于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故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3.发挥想象,体验“摇花乐”。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画面一——“我”总是缠着母亲,要母亲摇桂花。
·画面二——“我”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画面三——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3)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4.引导学生讨论,感悟思乡情。
5.教师小结,升华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
小结:同学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的桂花,这一场场让人沉醉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香甜、快乐、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三、知识延伸,提升素养
1.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文中描写桂花的文字,指名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同学们,桂花香气袭人,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人们爱它,赞它。再次读读文中描写桂花的文字,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学生答:香。)不错,桂花飘香,惹人喜爱。你们知道吗?桂花有很多雅称,谁能说说?
2.指名说说桂花的雅称,并适当进行扩充。
3.引导学生说说关于桂花的诗句。
过渡:同学们,桂花不仅在琦君的笔下那么香,在古代诗人、词人的眼里,更是香飘十里,并且寄托着他们的情感。你们知道哪些呢?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激发他们背诵古诗词名句的兴趣。
小结:这些赞美桂花的诗词名句是多么精彩啊!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积累,将学过或从别处听到的诗词精华记下来,这样不仅能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能充盈我们的心灵。愿我们都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感谢琦君,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那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每当回味起那阵阵幽香,便能勾起我们的思乡情。的确,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那可亲可敬的乡亲们都在我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故乡,承载着你怎样的情感呢?请用一段话写一写吧!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月是故乡明。
提示:无论是赞美家乡的风物,还是思念故乡的亲人,抑或是感叹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都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自主写话,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选出优秀语段在班级展示。
3.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评议要点:(1)描写是否有感染力;(2)情感的抒发是否真实;(3)语句是否流畅。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及故乡的怀念。本文的文笔疏淡有致,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浸透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令人回味。对那些身处异乡的人来说,此文的确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桂花的香、摇花的乐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教学时,我充分留给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的机会,并注重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好习惯,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摇花乐的体会。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文中自己熟悉的情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回想自己类似的经历,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摇花乐。但在课堂上也有不足,如在理解“浸”字时,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很好地引导。分析原因,是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时应考虑得更充分,讲解课文应更细致,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