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语文 八年级上 第二单元 第6 课《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 语文 八年级上 第二单元 第6 课《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21 20:37:18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大爱的温暖
6 阿长与《山海经》
精彩开篇词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有一位长妈妈讲了一个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就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她对鲁迅的童年生活有较深的影响,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阿长与〈山海经〉》,大家有兴趣来读读吗?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彩的词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晓人物
一、新课导入
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自身形象。她既是一个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母亲,又是一个生活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所以,文学泰斗鲁迅对她倾注一片深情。请随我一同走近《阿长与〈山海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大声朗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骇(hài) 孤孀(shuāng) 掳(lǔ) 惶(huáng)急 疮疤(chuāng bā)
诘问(jié) 渴慕(mù) 疏(shū)懒 霹雳(pī lì) 玑(jī) 惧惮(dàn)
矩(jǔ) 懿(yì) 灸(jiǔ) 颈(jǐng) 悚(sǒng)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
4.《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保姆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二)理清情节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貌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乎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交流点拨】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小结】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感知人物
精读课文,用以下句式说话:
“读文章 片断,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 的劳动妇女。”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人物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
【交流点拨】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四、板书设计
黄胖而矮
长 没有名字——地位低下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 饶舌多事
妈 对“我”管束很严 喜欢“告状”
睡觉时摆成“大”字 不拘小节
妈 元旦有古怪的仪式 有点迷信
一肚子的繁琐的道理
讲“长毛”的故事 淳朴无知
为我买回《山海经》——热情善良 关爱孩子
五、拓展延伸
模仿本文的写法,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介绍一位你认为最有特点的同学,尽可能说得真实、生动、传神。
第二课时 精读片断悟情感
一、新课导入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阿长称呼的由来,有不良习惯,会烦琐规矩,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形象,课文重点写了买《山海经》一事,这件事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规矩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
2.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你想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使人想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3.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交流点拨】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探究重点情节
精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交流点拨】“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交流点拨】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交流点拨】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2.探究情感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交流点拨】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产生新的敬意—感激不尽。文章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3)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交流点拨】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饶舌多事 善良
不拘小节 真诚
迷 信 淳朴 欲扬先抑
无 知 热情
乐于助人
厌烦 (喜爱、感激、崇敬)
五、拓展延伸
1.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交流点拨】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2.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将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充出来,想象合理即可。
(提示: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摊书店,操了多少心等。)
课件41张PPT。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选择典型事例表 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彩的词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整体感知晓人物 第一课时预习与交流骇( ) 孤孀( ) 掳( )
惶( )急 疮疤( )
诘( )问 渴慕( ) 疏( )懒
霹雳( ) 玑( ) 惧惮( )
矩( ) 懿( ) 灸( )
颈( ) 悚( )给下列生字注音。预习与交流骇(hài) 孤孀(shuāng) 掳(lǔ)
惶(huáng)急 疮疤(chuāng bā)
诘(jié)问 渴慕(mù) 疏(shū)懒
霹雳(pī lì) 玑(jī) 惧惮(dàn)
矩(jǔ) 懿(yì) 灸(jiǔ)
颈(jǐng) 悚(sǒng)给下列生字注音。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惶急:
诘问:
惧惮:
渴慕:
疮疤:
震悚:
情有可原:
霹雳: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预习与交流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霹雳: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喻对人或事物情况捉摸不透。预习与交流让我们走近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时间就是性命鲁迅名言鲁迅一家鲁迅少年读书处——三味书屋绍兴鲁迅祖居 大 门鲁迅祖居德寿堂绍兴鲁迅故居大门鲁迅的父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
《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山海经封面《帝禹山河图》局部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刑 天骄虫 泰山 计蒙《山海经》其他插图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的《 ______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文体),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的回忆,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身份)_____________(主要人物)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_____________之情。 整体感知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体),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的回忆,表达了对保姆(身份)长妈妈(主要人物)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
重点写了什么?感知情节1.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以及称呼的由来。
2.阿长不好的习惯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喜欢摆“大”字 3.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4.讲长毛攻城时护城。5.为我买《山海经》。(重点)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精读并按以下句式说话:

“读文章____片断,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________的劳动妇女。”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人物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感知人物感知人物连真正的名字也没有
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
多事,切切察察
不拘小节
麻烦规矩多
愚昧,无知,似有阿Q精神
心地善良,仁慈,善于帮助别人
黄胖而矮
没有名字——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
对“我”管束很严 喜欢“告状”
睡觉时摆成“大”字
元旦有古怪的仪式
一肚子的繁琐的道理
讲“长毛”的故事
为我买回《山海经》——
地位低下饶舌多事
不拘小节有点迷信
淳朴无知热情善良 关心孩子长妈妈小 结 模仿本文的写法,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介绍一位你认为最有特点的同学,尽可能说得真实、生动、传神。拓展延伸精读片段悟情感第二课时预习与交流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你想到了什么?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规矩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使人想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预习与交流3.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探究重点情节
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 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合作与探究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他却能够做成功。他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探究重点情节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物。”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憎
恶新


意完全消失
敬意淡薄敬意
空前的讨
厌不

烦感激不尽文章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探究情感变化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探究情感变化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3.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善良
真诚
淳朴
热情
乐于助人饶舌多事
不拘小节
迷 信
无 知厌烦(喜爱、感激、崇敬)欲扬先抑拓展延伸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1、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拓展延伸2、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将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充出来,想象合理即可。 提示 :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摊书店,操了多少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