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石 榴》教学设计4份[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下《石 榴》教学设计4份[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1-01 19:27:00

文档简介

《石 榴》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对郭沫若其人有初步认识。
2、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 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4、 学习本文精美的文学语言和植物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难点:本文立意深刻,时代特征鲜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串讲课文,准确把握课文所写对象的特征;并向学生介绍郭沫若其人,
教学过程:
1、 导入。在打开课本之前,与学生进行轻松的谈话,提问他们关于石榴的印象。
2、 朗读课文,接着解决生字词的音义。
3、 把握作者笔下石榴的特征,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
石榴 [夏天的心脏]
开花时节: 盛夏
枝干: 如梅 有二者之长 石榴特点:
叶片: 如柳 而无二者之短 美丽、不畏炎日
花: 色——深红
形——单瓣(陆离)/双瓣(华贵) 作者对石榴的
果实: 如金蕾 感情:喜爱、赞美
子粒: 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联系课后练习(一)、(二),并结合书中的彩图分析课文。板书中设置部分填空,让学生根据提示在课文中找出适当词句,讨论完成。)
4、 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讲述本文的写作时的时代背景。
布置思考题:“在当时那种时局中,郭沫若写石榴,是单纯的赞扬它的美丽,还是另有涵义呢?”
——此题留待下一课时解决,可让学生在课后查找更多的相关历史知识,据此对作者的立意进行充分的想象。
5、 布置作业
1、 字词积累
枯瘠(kū ji) 犀利(xī lì) 丰腴(fēng yú)
盎然(àng rán) 皓齿(hào chǐ) 唾津(tùo jīn)
2、 造句: ①柔媚 ②束缚 ③争妍斗艳 ④忍俊不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 讨论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设计问题:
1、 作者为什么喜欢石榴?课文中有说明吗?
2、 你认为石榴会有别的含义吗?阳光与它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3、 为什么作者别的植物不写,独挑了石榴?
【通过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此文写作的历史背景,对“夏天”、“阳光”等意象进行点拨,从石榴不惧威压,在烈日下盛放美丽,演幻出充满喜悦的生变奏曲,可推论出石榴寓含着积极向上的抗争精神——鲜红的花朵,饱满的果实意味着蓬勃的生命力,这正是那个时期中国民众所亟需的。这就是作者的立意所在。】
3、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三个特点:
1、 抓住特征,仔细描绘。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运用对比、拟人、比喻等手法进行形象的描绘,还赋予石榴“内在”的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 ,不畏炎阳的品格等。
2、 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赞美石榴,实际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这是单元第一篇状物文章,分析时联系单元说明,让学生把握本单元文章的学习目的,引导他们自己概括出本文的写作特点,并就此对学生如何写状物作文进行指导。〗
4、 深化练习。
利用练习册中的课内、课外阅读题进行复习和知识扩展。当堂评讲,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5、 结束课文,布置作业
1、 课后练习(四):写一两段话以描写某种植物。
2、 预习《白鹅》
【教学后记:在讨论石榴的寓意的时候,有学生发表了崭新的观点,如“石榴象征当时受压迫的中国,它的子粒破皮而出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反抗”,又如“作者取石榴为对象,是因为当时的环境限制爱国文章的发表,所以作者用这样含蓄的笔法”;“石榴代表红色革命队伍,作者对革命军进行歌颂”……等。这都说明了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尽管不符教参的“标准答案”,却显示出可嘉的探究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希望学生具备重要的素质,因此我对这些回答都做了肯定和赞扬。】
Page 1《石 榴》教学设计3
一、课题:《石榴》
二、课时:2
三、课型:新授
四、教学目的:
1、了解所咏之物的外在、内在特征,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了解状物作品的一般特点与写作要求。
3、认识本文作者借文中石榴的形象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培养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品质。
五、教学重点:
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向往之情。
六、教学难点:
体会石榴的内在特征,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七、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九、教学过程:
课时1
1、 组织教学:
2、 引入:投影作者资料: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他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他一考创作了诗歌、散文、戏剧等大量文学作品,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邓小平称他是继鲁迅之后的“我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学习他的一篇散文作品《石榴》。
3、 新授:
(1)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 齐声朗读,力求体现作者喜爱、赞美石榴的思想感情。
(3) 字词落实:(略)
(4) 讨论分层:
第一部分:(1自然段)开篇点明本文的状写对象——石榴树。
第二部分:(2—6自然段)从不同角度对石榴树可爱之处作生动描绘。
第三部分:(7—9自然段)交代了“我”喜爱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5) 赏析第一部分:(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对比,点出石榴不同寻常的品格;第二句总领全文,同时点明石榴“最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特殊感情。)
(6) 赏析第二部分:(问)这一部分从哪些方面对石榴进行描绘?
(先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再写石榴的花;三写石榴花由骨朵到花的演变;四写由花到果的变化,主要写了石榴结果时颜色和形体的变化;五写石榴的果实)
4、 小结:本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开头写得概括,总领全文;中间部分紧扣中心,分层展开,写得十分具体,描写也十分生动传神;结尾部分简洁生动,既有点题之语,又有引人遐想。前后照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下一节课我们重点分析石榴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表现,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研读课文,为课上讨论作准备。
5、 作业:1、解释加点字;2、说说文中的比喻句写出了石榴的哪些特点。
课时2
1、 组织教学:
2、 引入:找一个朗读较好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 新授:
(1) 作者是怎样描写石榴树的枝干、叶片的?
(通过与梅、柳的比较,刻画出它的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风度”一词本是形容人具有的美好的举止姿态,这里用其形容石榴,表达了作者对其喜爱的感情。)
(2) 作者写石榴花,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描写的?
(先写花的颜色和外形特点。写色彩的词语有“深红色”,“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写形状的语句有“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写其生活习性的有“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作者还写到了它由骨朵到花的演变,先称这种变化过程是“一种奇迹”,再写它的演变过程:“逐渐翻红,逐渐以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形态艳丽而匀称。)
(3) 作者写由花到果的变化,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写了石榴结果时颜色和形体的变化,颜色由红变为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所特有的“各种锈彩”;形体由花瓶形变成了圆肚形,写果时,作者兼用拟人和比喻:写果成熟的样子“它对自己……还看见过吗?”作者从石榴籽的形状、色泽写石榴果的可爱,语言十分生动、形象。)
(4) 文章两次写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脏”,找出来,想想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是从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第二次则把作者对石榴花的联想成果写出来了,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也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这正是石榴内在美的表现,它使读者深刻认识到石榴的美,生动形象,准确新鲜。)
(5) 想想文章对石榴的描写是以什么线索展开的?围绕这条线索依次写了什么?
(以石榴的生长过程为线索,依次写枝干、叶片、花朵、果实、味道)
4、 巩固:中心思想:本文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敢于斗争、奋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也储蓄地抒发了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人生追求。
写作特色:1、抓住特征,生动细致地描摹;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3、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5、 作业:课后练习。
6、 板书设计:
十、教学后记:
外在美(色、形) 寄寓深刻哲理
石榴 观察、思考
内在美(精神、品格) 抒发独特感受
Page 1《石 榴》教学设计1
目标解析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外辐射材料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听记熟悉了解石榴同学的介绍,来了解石榴的特点。
2.通过辐射阅读其它作品或作品片段,来促进学生对课文文体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品位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揣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1.初读课文
2.抓住特征指导分析 2.分析石榴的特征
3.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领会文章的中心
1、 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工作
1.老师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 讲台上的一盆石榴。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并积累词语。 1.观察讲台上的石榴,先请这盆石榴的主人向大家介绍有关石榴的情况,然后请熟悉石榴的学生向同学们补充介绍石榴的有关情况。2.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从任意方面进行口头作文,并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3.通过阅读关于石榴的文字材料和刚才同学的介绍,归纳石榴的特点。 ①夏季开花,花多呈红色,也有黄色和白色。②浆果近球形,秋季成熟。 ③种子的肉质层可以加工成清凉饮料。 ④花供观赏。⑤果皮可入药,味酸涩,可以止血、驱虫,主要用于治疗久泻久痢、虫积腹痛等症等等。4.学生初步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抓住石榴的哪些特点来写 积累词语
2、 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1.学生朗读、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 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并体会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在描写中的作用。2.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3.分析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①从花的色彩和外形上做比喻。 ②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来打比方。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阅读背景材料。 、.2.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了解此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也只有石榴这种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能和作者引起.共鸣。结尾处“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3.通读课文。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五、板书设计参考
石榴郭沫若
枝干叶片花果实子粒
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1.阅读课外材料 1.通过阅读来体会抓住事物特征,寄情于景的写法
2.指导学生写作 2.学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抒情散文
1、 拓展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怀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1.阅读《白杨礼赞》片段。思考:作者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征,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荔枝蜜》片段。比较两篇文章的结尾,思考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都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某种信念和追求。这里要求学生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
2、 写作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写法。 进行描写。自拟题目对一种熟悉的植物做写作练习。如:柳树的依依多情;松树的四季常青;秋菊的傲霜盛开等等。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本课总结
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五、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阅读郭沫若的诗歌、戏剧等著作。
2.从《石榴》一文看郭沫若其人。
六、练习设计
认真阅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为什么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
2.“破口大笑”一词有何妙处 3.昆明的石榴有何特点 4.“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个性练习设计通过《石榴》一课,谈谈你对郭沫若这个人的看法。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学生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课文教学难点和重点可采用练习和点拨的方法,采用辐射阅读的方法予以突破。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