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语文 八年级上 第三单元 第12课 《 桥之美》导学案+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 语文 八年级上 第三单元 第12课 《 桥之美》导学案+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21 20:57:41

文档简介

12* 桥之美
精彩开篇词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 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 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纤细(xiān) 着重(zhuó) 驻足(zhù) 脂粉(zhī) 颐和园(yí)
前瞻后顾(zhān) 煞风景(shà) 矛盾(máo dùn) 赡养(shàn) 煎熬(áo)
2.解释下列词语。
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作者链接。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看图片听范读,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
【交流点拨】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交流点拨】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与小径尽头的小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鹊桥。
(二)文本探究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交流点拨】甲生:乌镇石桥: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乙生:江南乡间石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丙生:长桥:卧龙一般的桥出现在宽阔苍茫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使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丁生:桥面上覆盖有廊或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受,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教师总结】怎样来欣赏一幅画面?关键是看其中的景物与周围的环境是否既对照又和谐。这也是本文揭示的全新的审美角度。
(三)语言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请欣赏下列意蕴丰富的句子,反复朗读,品味其语言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交流点拨】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的身上而已,这表明作者已经全身心的融入到了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经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交流点拨】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交流点拨】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交流点拨】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四)比较阅读
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
比较点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内容
介绍石拱桥的结构特点。
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写法
用科学、平实、简明的语言向读者解说,很少用修辞手法,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举例时多用描写和修辞手法,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四、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桥之美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试以“ 之美”为题,搜集相关资料,模仿本文,写一个片断。
要求:(1)抓住事物美的总特征。
(2)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
(3)不少于400字。
课件33张PPT。桥之美吴冠中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吴冠中(1919-2010), 江苏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作者链接预习与交流纤( )细 着( )重
驻( )足 脂( )粉
颐( )和园 前瞻( )后顾
煞( )风景 矛盾( )
赡( )养 煎熬( )预习与交流纤(xiān)细 着(zhuó)重
驻(zhù)足 脂(zhī)粉
颐(yí)和园 前瞻(zhān)后顾
煞(shà)风景 矛盾(máo dùn)
赡(shàn)养 煎熬(áo)预习与交流解释下列词语
煞风景:
史诗: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预习与交流解释下列词语
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事件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看图片,听范读。桥之美在于周围环境的衬托
五亭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 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 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 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鹊 桥读课文,寻找美。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 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桥,判断在作者眼中哪些桥是美的?小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水天间的长桥(仿造的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
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
铁索桥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成昆路上的直线桥
鹊桥
读课文,感受美。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甲生:乌镇石桥: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乙生:江南乡间石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丙生:长桥:卧龙一般的桥出现在宽阔苍茫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使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丁生:桥面上覆盖有廊或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受,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语言品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的身上而已,这表明作者已经全身心的融入到了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经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语言品味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语言品味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介绍石拱桥的结构特点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用科学、平实、简明的语言向读者解说,很少用修辞手法,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举例时多用描写和修
辞手法,文字极富表
现力和感染力。是带
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比较阅读: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桥在不同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环境中有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不同的艺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术之效果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试以“ 之美”为题,搜集相关资料,模仿本文,写一个片断。
要求:
1、抓住事物美的总特征。
2、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
3、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