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
《辨识媒介信息》教学设计+学案
【课时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不同媒介认识虚假信息的本质。
思维进展与提升:探究虚假信息的类别及共性特征。
审美鉴赏与制造:明确不同媒介造成虚假信息的危害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讨面对虚假信息应持的态度,提升媒介素养。
【教学重难点】
探究虚假信息的类别及共性特征,明确不同媒介造成虚假信息的危害。
【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法; 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通过认识和善用媒介两个模块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媒介,以及怎样使用媒介,今天就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辩识媒介信息模块。
什么是媒介信息,简单来说,媒介信息就是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为什么要辩识呢,因为媒介信息有真伪,真信息我们欣然接受,假信息我们就要辩证识别,下面我们先来看这样几张图片
1.展示高考准考证丢失图片信息
2.师:每年高考开考当日,网上都会流传“刘*炜、杨*兰、刘*婷等同学的”考生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广大网民看到后替考生着急,迅速在群内和朋友圈转发,短时间形成影响范围较大的舆情。事件发生后,教育部门迅速核实发现有的考生根本没丢失证件,有的信息完全匹配不上,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虚假信息。公安机关也证实所留手机号一般都是诈骗电话。诈骗分子虚构情景骗取社会善良,若有好心人按照电话号码回拨,并且按电话提示音操作,就可能掉入吸费陷阱。
置身于信息的汪洋大海,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我们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甄别出虚假信息,才不会掉入有心人的陷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辨识媒介信息第一课时,展示学习目标。
二、识虚假信息
1.什么样的信息被称为虚假?我们先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板书:识虚假)展示身边常出现的虚假信息图片集。
360百科上给虚假信息下了个定义:
虚假信息是指不真实的、有着很大负面影响的信息。
怎么来认识虚假信息呢?
就信息的流程来讲,信息会经历三个阶段,信息制造、信息传播和信息接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认识一下虚假信息是什么。
首先, 导入视频:美国是当之无愧的最大谎言制造机;
自导自演抢小孩。
师明确:美国出于政治私利制造虚假信息,自媒体出于流量、关注等自导自演,这样的虚假信息就是信息制造者本身出于一定的名利目的造成的信息虚假。
看这样一则案例:
新闻大连微博在发布了一篇题为《震撼!大连雪地上出现硬核一幕》的文章,结尾处编辑了这样一张图片,结果网友不同意了。
指明同学回答,这是什么原因使得信息虚假?
师明确:信息制造者对事实的调查不清,描述不实使得信息虚假,
信息从源头就出现了虚假,让大众如何不入迷阵!
2.同学们默读并翻译《穿井得一人》这篇短文,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学生讨论后发言。并追问,这是什么问题造成的虚假?
师明确:由“得一人之使”变成“得一人于井中”,信息在传播中发生扭曲造成了信息虚假。
为了更形象的感知信息传播中的扭曲,一起看一则动画。
播放《喜洋洋》视频,形象化感受扭曲。
看完后我们发现:地雷由一个变成了十个、百个、千个,信息传播的链条越长,发生的扭曲越严重。
对这种传播中发生扭曲的现象,语文学科中有一个专门的词语进行解读:传播扭曲效应。(展示幻灯片)(学生朗读)
师补充: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被层层扭曲,以至面目全非(而且多是夸张、增值而非缩小、减值的)的现象,被定名为传播扭曲效应。
(一)口头传播中的不准确性。
(二)传播的感彩。传播者喜欢一个人,就要夸张对其有益的信息,若讨厌一个人,则有意夸张对他有害的信息。
(三)人性中的共性。有很多人喜欢夸张,爱传播耸人听闻的消息,寻求刺激。在传播中时,夸张的表情与语言更能刺激别人,以达到更强烈的自我宣泄与自我实现。
(四)人们往往喜欢把不确切的东西,无从查证的信息,加上个人的想像,加以传播,以增强传播中的令人可信度。
(五)以扭曲、夸张性的传播打发空虚与无聊。
3.信息发生扭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众因自身无意识的原因使得信息出现虚假,我们尚可以理解,看看下面的案例,是否引起你的愤慨。
导入央视批评影视剧控评新闻。
追问:想一想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信息的扭曲。
师明确: 未播先评,明显是有人背后操控,知乎点赞、小红书举报按个收费更是降低了我们对网络数据的信任。
信息从制造到传播到接受,都产生了虚假,尤其在信息传播中受到了个人或媒体的操控 ,这种控评行为再一次警告我们对媒介信息要进行辨识。
4.展示幻灯片案例信息:
案例:2018年高考前夕,呼和浩特市警方破获一起贩卖所谓“高考试题”案件。据悉,有人以“某某考神”“某某教育”为QQ名,建立了“2018高考内部押题”等大量QQ群组,大肆宣传以每套300元的价格出售高考原题,并保证“每科一半真题”“6月6号上午6点拿到高考真题,下午5点准时发出”。在掌握确凿证据后,办案民警将犯罪嫌疑人戴某某抓获。经过审讯,犯罪嫌疑人戴某某对其诈骗行为供认不讳。戴某某交代,所谓的高考真题,实际上是以每套200元的价格在网上购买的一套高考模拟试卷。
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广大考生及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不要相信所谓的提前拿到高考真题和答案。在网上购买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都是骗子发布的虚假信息。购买涉密材料本身也是违法,切勿尝试。
追问:虽然我们还没经历高考,但中考已体验过,我想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购买过这种“真题卷”“内部卷”?买到后是真实的吗?当初是什么心理让下买下的?
师明确:就是这种侥幸的心理让你上当受骗。
这种虚假信息就是因为信息接受者(受众)有这方面的利益需求,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受众的这种心理制造出售假信息。
5.再来看这个案例:
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 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
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
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
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
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喝令杀了蔡、张二将。周瑜的反间计终于获得成功。 ——(《三国演义》)
蒋干和曹操为什么会相信周瑜给出的虚假信息?
师明确:反间计之所以能成功,一则是周瑜的逼真的自导自演,另一方面就是,受众蒋干和曹操得利的心理和轻信暴躁的性情。
这种虚假信息推其原因就是信息接受者(受众)因性情、得利、从众等心理选择性接收造成的。
这种真相是什么不重要,我认为真相是什么更重要的现象,语文学科中也有一个专有名词来解释:后真相
拓展:
“后真相”(Post-truth)的初始含义是指“当真相被披露后”。美国《国家》杂志1992年在一篇针对海湾战争的文章中使用该词,并赋予“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的语义,此后这一含义成为主流。
“后真相”,被《牛津词典》评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后真相”是指“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一种情形”。也就是说,公众不是不清楚或不明白“后真相”不等于“真相”,而是更愿意相信他们在情感上相信的“事实”。 ( 澎湃新闻 《后真相时代》)
总结:基于以上的学习,我们再给虚假信息下一个定义。
虚假信息就是因制造者故意编造或调查不清、传播时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变形、受众被利用或选择性接受等因素造成的不真实的、有很大负面影响的信息。
三、明虚假特性
我们通过图片、短视频,新闻、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认识了什么是虚假信息及其成因,下面就以上所举案例探讨一下虚假信息有哪些特征。(板书:明特性)
探究任务:
同学们思考讨论两分钟,谈谈虚假信息有哪些特征。
1.《美国是当之无愧的最大谎言制造机》新闻发布会
2.《自导自演抢小孩》自媒体
3.《震撼!大连雪地上出现硬核一幕》公众号
4.《穿井得一人》文献
5.《喜洋洋》动画
6.《水军控评》新闻
7.《购买押题信息》案件
8.《反间计》名著文本
虚假信息的特征:
1.虚假信息来源不准确,传播却迅速。
虚假信息多出自自媒体。如微信、短视频、公众论坛等。制造者或不了解详情,或脱离客观事实进行虚构。传播者也不加核实就转发、引用。
2.虚假信息话题具有争议性、新奇性,参与度高。
民生、医患关系、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教育问题、城乡差距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受众多主动参与讨论及发言。
3.虚假信息表述碎片化、感性化。
虚假信息杂而散,内在逻辑不完整,且感性的语言替代理性分析。
4.虚假信息内容扭曲化。
信息传播中,传播者挟带偏激的心情和观点,添油加醋、歪曲夸大,来引起社会关注, 提高点击率,受众也因选择性接受而使信息变形。
5.虚假信息对象被利用。
部分国家、媒体或个人,操控网络舆论,左右人们的理性推断,以达到某种目的(名、利)。
四、析虚假危害
1.明确了虚假信息的概念和特点,下面我们进一笔分析虚假信息的传播有哪些危害。(板书:析危害)
探究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虚假信息案例(导学案),分析虚假信息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导学案提供案例:西安地铁事件、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事件等。
学生发言,虚假信息给生活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师总结:
虚假信息的危害:
(1)网络虚假信息严重损害着媒体的公信力。坚持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是媒体从业人员所应该遵守的基本价值准则和理念。
(2)虚假信息欺骗受众,造成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身伤害,扰乱社会秩序。虚假信息一旦传播开来,不仅仅是欺骗大众,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损失,严重时更会引发公众的恐慌,社会秩序的失衡。
(3)虚假信息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阻碍了受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知情权是受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前提,而虚假新闻为受众提供了虚假的事实,受众基于有失偏颇的信息而产生的情绪,有时会给社会良性运作带来阻碍。
(4)虚假信息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一些关于国内负面事件的虚假报道甚至为反华势力抹黑中国提供了“佐证”。
2.虚假信息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困扰,那么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法律会如何制裁呢:学生朗读
(1)《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的处罚。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 规定: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定素养态度
面对庞杂的媒介信息,深处其中的我们既要知道虚假信息是什么,为什么,更要探究怎样面对,基于以上的讲解,同学们思考面对虚假信息泛滥成灾的社会问题,有哪些解决的途径。(板书:定素养)
探究任务:
面对虚假信息泛滥成灾的社会问题 ,同学们思考有哪些解决途径? 小组讨论并发言。
师总结:
1.政府要提高自身公信力,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引导舆论的健康发展。
2.媒体要强化行业自律和媒体伦理建设,坚持媒体公信力,保证公民知情权,传播优良媒介素养。
3.学校要加强理论研究,开设媒体教育相关课程,提升学生辩识媒介信息的能力。
4.个人要学习媒体技术,谨慎制造、传播、使用媒介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懂得甄别信息的真伪与好坏。
前三点我们暂时无法参与,但就个人来说,我们可以尽力做到。
老师对目前的你给出了四字期望:(齐读)
三有: (1)具有独立、客观、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2)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四看:
看来源 要权威发布,不要道听途说
看内容 要事实清晰,不要模糊遗漏
看立场 要客观公允,不要情绪煽动
看逻辑 要严谨准确,不要简单断言
六、小结及板书
这节课,通过多种媒介载体,我们认识了虚假信息的含义,了解了虚假信息的共性,分析了虚假信息的危害,确定了面对虚假信息的态度,同学们已然对虚假信息有了自己的理解。(板书内容)
一、识虚假
二、明共性
辨识媒介信息(第一课时) 三、析危害
四、定素养
七、作业设计
针对今天的内容,老师给大家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
信息时代的挑战:人们接触到的海量信息真伪难辨,“不信谣不传谣”由于人们分辨不出“谣”而难以做到,各种“反转”屡屡出现;互联网的匿名性使网上交流的人们日益情绪化,理性的声音被情绪的宣泄淹没,人们动辄“互撕”, 站队骂架时有发生,语言充斥暴力;人们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被各种“投喂” 信息包围,摆在你面前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信息。人们的思维呈现碎片化、情绪化、浮躁化、娱乐化……
校团委举行“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的主题研讨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简短发言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400 字左右。
八、总结
清朝进士胡文英曾评价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或许我们对待媒介信息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说明,希望我们能用客观的冷眼洞悉大千世界,犁去虚假的表象,抵达真实的本质;用火热的心肠去体悟百态人生,拨开信息的迷雾,触摸人性的真善美。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初步掌握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
附:
《辨识媒介信息》第一课时学案
任务一、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分析虚假信息危害的案例:
1. T市的小天接到自称是“通信管理局”的电话,对方称小天的手机号涉嫌诈骗,之后转接到了“武汉市公安局”,“吴警官”对小天说:“诈骗团伙已落网,你名下的1个手机号和银行卡涉嫌诈骗,需要你配合调查,否则就要把你名下的资金全部冻结并逮捕你。”小天吓坏了,赶忙按照对方指令下载了一款名为“quick-support”的木马软件,并将自己名下的贷款额度全部提现。当自己银行卡内的37.3万元被转走后,才发现上当了。
2.“告诉家人、同学、朋友暂时别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这样的短信被大量转发。又有媒体报道了“某地发现生虫橘子”的新闻,虽然语焉不详,但被网络转载后再度加剧了人们的恐慌。造成仅次于苹果的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
3.1月25日22时18分,都某因不愿春节期间上班,遂编造“今天为止,广元市经开区盘龙镇已经发生多起新型肺炎,分别是盘龙镇,进赛村,已确诊,村委会紧急通知,禁止盘龙场镇及周边人口出去,已经封路了,报备一下”的虚假疫情信息在微信群发布,此则虚假信息迅速呈倍数扩散,造成了恶劣的社会不良影响,严重扰乱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秩序,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4.2011年2月10日凌晨2时许,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有人传言,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导致陈家港、双港等镇区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产生恐慌情绪,并离家外出,引发多起车祸,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
5.西安地铁事件
6.一则名为“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图片报道被多家门户网站采用,引发网友热议。该报道称“一名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并称老外被碰瓷掏了1800元。
网文写到:据目击者提供的一段现场视频显示,老外不断用流利的中文骂“你傻逼啊,我操你大爷”、“你骗人,你看我是外国人想讹我钱”等。
警方经现场调查,并调取了监控录像初步查明,该外籍男子无驾驶证,所驾驶摩托车无牌照,在人行横道内将中年女子撞倒。
在警方调解下,外国男子和王女士付给该女子1800元,包含医药费和赔偿费。
7、
2019年1月22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爆出一条消息《中国政府免除喀麦隆52亿美元的债务》。经查证,这则消息,只能在中文版网站上看到,英文版和法文版网站上,完全找不到。
任务二、
总结虚假信息的特征:
任务三、
总结虚假信息的危害:
任务四、
面对虚假信息泛滥成灾的社会问题,同学们思考有哪些解决途径?
课后作业:
信息时代的挑战:人们接触到的海量信息真伪难辨,“不信谣不传谣”由于人们分辨不出“谣”而难以做到,各种“反转”屡屡出现;互联网的匿名性使网上交流的人们日益情绪化,理性的声音被情绪的宣泄淹没,人们动辄“互撕”, 站队骂架时有发生,语言充斥暴力;人们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被各种“投喂” 信息包围,摆在你面前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信息。人们的思维呈现碎片化、情绪化、浮躁化、娱乐化……
校团委举行“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的主题研讨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简短发言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40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