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04 17:13:16

文档简介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商鞅变法前秦国与东方六国相比,落后的表现不包括(  )
A.农业落后 B.文化落后
C.社会风习落后 D.军事上落后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前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上都落后于东方六国。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商鞅变法前,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阐明了变法的指导思想 B.强调变法可取得很大成效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反对变法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不能带来百倍的好处,就不改变现有的制度,不能提高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生产工具。”其实质是反对变法。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3.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 ②当时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 ③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 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解题时可采用排除法。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而进行的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不会得到贵族的认同,③错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4.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是正确答案。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5.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故D项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6.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商鞅变法之所以成为一次彻底的改革,并促进秦国社会的进步,主要是因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封建制度的确立。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制度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7.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①是主要原因,②③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④是理论基础。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君死,秦法未败”商鞅在秦国变法,制定的各项措施,奠定了秦始皇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顺应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潮流。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9.观察下图,从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商鞅为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该图为商鞅舌战图,该图反映了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与旧贵族的论战,A、B、C三项正确。“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变法。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重大的一项是(  )
A.奖励耕战 B.建立县制
C.废井田,开阡陌 D.抑制商人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行政区划”,由此可知B项建立县制最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1.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奖励军功 B.为田开阡陌封疆
C.什伍连坐 D.统一度量衡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私田大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商鞅变法中的“为田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了经济基础。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2.以下与商鞅变法内容相关的叙述,直接变革了当时旧的生产关系的是(  )
A.徙木立信 B.铜方升
C.奖励耕织 D.废井田,开阡陌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认识。“徙木立信”主要是为了取信于民;“铜方升”是“统一度量衡”的主要内容;“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三项均不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旧的井田制,建立新的土地私有制,直接改变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是也。’”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理解材料是解题关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古者不可非”,“循礼者不足多是也”反映了商鞅认为社会是进步的,要因时进行变革。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4.《战国策·秦策一》中:“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知文中的“人”向秦惠文王进谗言诬告商鞅,而这些人即是商鞅变法中被打击了的旧贵族。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5.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目的是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 D.商鞅对贵族不妥协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正确理解材料,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罪”增强法律意识的目的。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6.商鞅变法与魏文侯变法的最主要的不同是(  )
A.对两国旧贵族的打击程度 B.对两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C.对以后两国争霸的影响 D.对后世的影响程度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与魏文侯变法都属于战国时期封建性质的改革,都打击了本国的贵族势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成为当时的强国,为争霸战争奠定了基础,但商鞅变法更为彻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所确立的制度以后被推广到全国,影响更为深远。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7.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作诗评价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从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有(  )
①政府要取信于民 ②有法必依 ③严刑峻法 ④强化专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诗中的“信诚”和“令政必行”所反映的是政府取信于民和有法必依,今天我们仍要借鉴;但现在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能实行严刑峻法和专制,排除③④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8.《史记·商君列传》载,太史公曰:“商(鞅)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下列对此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  )
A.从个人品行的视角评价,有些片面
B.以主观情感评价,忽视对实效考察
C.从生平实绩评价,基本上符合史实
D.立足于道德评价,有明显的主观性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意在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材料从个人品行、主观情感、道德等方面对商鞅进行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C项说法与材料不符。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9.《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加剧了土地兼并 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批评的是商鞅变法的目的不是在于为了百姓的利益,而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维护统治。①②③④都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①②不要体现对百姓压迫,不符合题意,而③④是严刑酷法、对百姓的盘剥的体现,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项。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0.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使得(  )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批评的是商鞅变法的目的不是在于为了百姓的利益,而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维护统治。①②③④都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①②不要体现对百姓压迫,不符合题意,而③④是严刑酷法、对百姓的盘剥的体现,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项。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居五年,秦人富强。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原注:所谓刑严峻则风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所述改革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怎样给商鞅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答案】(1)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赋税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变法后,秦国逐渐富强起来,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2)材料二片面强调了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认为这是他深受恶名,最后被车裂的根源。应当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遭到奴隶主阶级的残酷杀害,并不是为人刻薄所造成的。而商鞅制定残酷的法律,严格执法,保证了改革的进行,具有积极作用。但商鞅抑商,焚烧诗书,也有很大的消极性。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1)问要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内容,总结变法的效果,内容是关键,即建立县制、废井田、统一度量衡,分别总结其内容即可;第(2)问注意运用正确的评价人物的方法,分清客观规律和个人素质。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禄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四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四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分别归纳说明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对商鞅变法所持态度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后一种态度所说明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君(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其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加以简要评论。
【答案】(1)①实行连坐法;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废井田,开阡陌
(2)前者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进步作用,后者对商鞅变法有不满情绪。由惋惜奴隶制度的崩溃和向秦王进献谗言可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往往要损害一部分社会阶层人士的利益而遇到阻力,改革必然要经历曲折斗争
(3)重要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根本着眼点: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私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评论:从长远来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但在当时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加以重视是正确的,而且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其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评价历史观点的能力。解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概括。在准确理解材料观点的前提下,进行评述。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的?
(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1)实行军功爵制度,提高军队战斗力;设置县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禁止民众自由迁徙。辱民: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建立连坐制度;按照等级尊卑穿不同的衣服。穷民:打击商人;抑制商业;征收重税;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3)基本理念是弱民强国。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第(1)问可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度和“废分封,行县制”等来理解其解决“三个‘低下’和一个‘落后’”的问题;第(2)问可结合其“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行“连坐”“告奸”和重农抑商等措施来理解其“愚民、辱民和穷民”;第(3)问可结合材料来概括提炼。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的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识回答第一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回答第二问。(2)从商鞅对“法”的认识角度回答第一问;商鞅以法治国旨在维护秦国君主统治。从商鞅严刑峻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角度一分为二地评价。(3)从商鞅变法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角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5.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释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曰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答案】(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第一问较简单,答到军功授爵制和财产等级制度即可。第二问的答题方向和范围已经给出,只要对两次改革内容较熟即可。第三问用阶级分析法解答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 / 1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商鞅变法前秦国与东方六国相比,落后的表现不包括(  )
A.农业落后 B.文化落后
C.社会风习落后 D.军事上落后
2.商鞅变法前,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阐明了变法的指导思想 B.强调变法可取得很大成效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反对变法
3.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 ②当时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 ③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 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5.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6.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7.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9.观察下图,从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商鞅为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重大的一项是(  )
A.奖励耕战 B.建立县制
C.废井田,开阡陌 D.抑制商人
11.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奖励军功 B.为田开阡陌封疆
C.什伍连坐 D.统一度量衡
12.以下与商鞅变法内容相关的叙述,直接变革了当时旧的生产关系的是(  )
A.徙木立信 B.铜方升
C.奖励耕织 D.废井田,开阡陌
1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是也。’”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14.《战国策·秦策一》中:“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15.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目的是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 D.商鞅对贵族不妥协
16.商鞅变法与魏文侯变法的最主要的不同是(  )
A.对两国旧贵族的打击程度 B.对两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C.对以后两国争霸的影响 D.对后世的影响程度
17.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作诗评价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从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有(  )
①政府要取信于民 ②有法必依 ③严刑峻法 ④强化专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史记·商君列传》载,太史公曰:“商(鞅)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下列对此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  )
A.从个人品行的视角评价,有些片面
B.以主观情感评价,忽视对实效考察
C.从生平实绩评价,基本上符合史实
D.立足于道德评价,有明显的主观性
19.《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加剧了土地兼并 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使得(  )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居五年,秦人富强。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原注:所谓刑严峻则风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所述改革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怎样给商鞅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禄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四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四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分别归纳说明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对商鞅变法所持态度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后一种态度所说明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君(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其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加以简要评论。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的?
(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的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25.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释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曰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前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上都落后于东方六国。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不能带来百倍的好处,就不改变现有的制度,不能提高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生产工具。”其实质是反对变法。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解题时可采用排除法。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而进行的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不会得到贵族的认同,③错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是正确答案。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故D项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商鞅变法之所以成为一次彻底的改革,并促进秦国社会的进步,主要是因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封建制度的确立。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制度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7.【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①是主要原因,②③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④是理论基础。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君死,秦法未败”商鞅在秦国变法,制定的各项措施,奠定了秦始皇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顺应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潮流。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该图为商鞅舌战图,该图反映了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与旧贵族的论战,A、B、C三项正确。“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变法。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行政区划”,由此可知B项建立县制最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私田大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商鞅变法中的“为田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了经济基础。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认识。“徙木立信”主要是为了取信于民;“铜方升”是“统一度量衡”的主要内容;“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三项均不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旧的井田制,建立新的土地私有制,直接改变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理解材料是解题关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古者不可非”,“循礼者不足多是也”反映了商鞅认为社会是进步的,要因时进行变革。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知文中的“人”向秦惠文王进谗言诬告商鞅,而这些人即是商鞅变法中被打击了的旧贵族。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正确理解材料,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罪”增强法律意识的目的。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与魏文侯变法都属于战国时期封建性质的改革,都打击了本国的贵族势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成为当时的强国,为争霸战争奠定了基础,但商鞅变法更为彻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所确立的制度以后被推广到全国,影响更为深远。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7.【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诗中的“信诚”和“令政必行”所反映的是政府取信于民和有法必依,今天我们仍要借鉴;但现在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能实行严刑峻法和专制,排除③④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意在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材料从个人品行、主观情感、道德等方面对商鞅进行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C项说法与材料不符。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9.【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批评的是商鞅变法的目的不是在于为了百姓的利益,而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维护统治。①②③④都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①②不要体现对百姓压迫,不符合题意,而③④是严刑酷法、对百姓的盘剥的体现,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项。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0.【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批评的是商鞅变法的目的不是在于为了百姓的利益,而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维护统治。①②③④都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①②不要体现对百姓压迫,不符合题意,而③④是严刑酷法、对百姓的盘剥的体现,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项。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1.【答案】(1)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赋税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变法后,秦国逐渐富强起来,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2)材料二片面强调了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认为这是他深受恶名,最后被车裂的根源。应当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遭到奴隶主阶级的残酷杀害,并不是为人刻薄所造成的。而商鞅制定残酷的法律,严格执法,保证了改革的进行,具有积极作用。但商鞅抑商,焚烧诗书,也有很大的消极性。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1)问要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内容,总结变法的效果,内容是关键,即建立县制、废井田、统一度量衡,分别总结其内容即可;第(2)问注意运用正确的评价人物的方法,分清客观规律和个人素质。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2.【答案】(1)①实行连坐法;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废井田,开阡陌
(2)前者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进步作用,后者对商鞅变法有不满情绪。由惋惜奴隶制度的崩溃和向秦王进献谗言可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往往要损害一部分社会阶层人士的利益而遇到阻力,改革必然要经历曲折斗争
(3)重要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根本着眼点: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私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评论:从长远来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但在当时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加以重视是正确的,而且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其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评价历史观点的能力。解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概括。在准确理解材料观点的前提下,进行评述。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3.【答案】(1)实行军功爵制度,提高军队战斗力;设置县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禁止民众自由迁徙。辱民: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建立连坐制度;按照等级尊卑穿不同的衣服。穷民:打击商人;抑制商业;征收重税;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3)基本理念是弱民强国。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第(1)问可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度和“废分封,行县制”等来理解其解决“三个‘低下’和一个‘落后’”的问题;第(2)问可结合其“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行“连坐”“告奸”和重农抑商等措施来理解其“愚民、辱民和穷民”;第(3)问可结合材料来概括提炼。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4.【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识回答第一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回答第二问。(2)从商鞅对“法”的认识角度回答第一问;商鞅以法治国旨在维护秦国君主统治。从商鞅严刑峻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角度一分为二地评价。(3)从商鞅变法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角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5.【答案】(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第一问较简单,答到军功授爵制和财产等级制度即可。第二问的答题方向和范围已经给出,只要对两次改革内容较熟即可。第三问用阶级分析法解答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