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社会主义建设
从曲折发展到特色道路
课程标准: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袖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 25-26课
一、“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成立背景 军事条件
理论基础
筹备会议 时间、 名称
纲领及其地位
内容
成立标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时代表们陆续进入中南海新华门
解放战争胜利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共同纲领》
决定国歌、国旗,选举中央人们政府委员会
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宣布: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国徽
国旗
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
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
材料:《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1.结合材料与所学,说说你怎么理解“人民民主专政”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
2.结合材料与所学,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②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材料: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历史纵横》
材料:“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材料:按照“打扫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教材p158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一、“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思考:中华人民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①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②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总结: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典礼的背后:
1.参阅飞机挂载实弹,随时准备空战
2.典礼附近部署高射炮部队
3.反复强调检阅部队不能慌乱
4.典礼改到下午,迫使敌机考虑夜间返航
国内外形式复杂,建国不易
建国初的严峻形势:
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材料:美国把严格控制对苏东贸易的措施用于中国,大搞对华禁运。借台湾问题离间中苏,美国国内掀起新一轮反共高潮。美国武装介入朝鲜战争,而且美军入侵中国台湾。
国民党残余军队、土匪
经济崩溃
美国威胁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军事上——剿匪镇反
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大量的反动势力威胁新生政权的安全
内容 追歼残余敌人,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意义 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和帝国主义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
材料: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湘西剿匪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
(1)背景:
①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2)过程:
中国如何应对?
出兵:
①“唇亡齿寒”的历史经验
②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
③苏联出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和避免世界大战的考虑
不出兵:
①容易引火烧身,再陷战争
②多年困苦,急需休整
③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
④优先解决台湾问题
1950年6月25日
美武装干涉,侵犯台湾海峡和东北
朝鲜内战爆发
1950年6月底
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1950年10月初
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0年10月
朝鲜战争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1953年7月27日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军事上——抗美援朝
战争胜利的希望在哪里 ?
材料:根据周恩来列举的数字,美军一个军仅7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就有1000多门,同时还有坦克500辆,而解放军平均一个军才有这样的火炮36门……况且还没有坦克。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第115页
材料:“目前,我们决定将预先调至南满洲的十二个师于十月十五日开始出动……等候苏联武器到达……争取在实战中,用四倍于敌人的兵力和一倍半至两倍于敌人的火力,有把握地干净地彻底地歼灭敌人。”——《毛泽东致斯大林同志电》1950.10.2
苏联武器装备的支援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血拼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军事上——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上的美军伞兵
被美军炸断的大同江桥
发起冲锋的志愿军战士
“忆当年,长津湖,泪满襟”
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军事上——抗美援朝
1953年7月,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军事上——抗美援朝
材料: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 ——[美]沃特尔·G·赫姆斯《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
材料:工人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少流血。 ——孙秉侠、齐晓明:《志愿抗美援朝纪实》
材料: 赫鲁晓夫说:“如果苏中两国间的友谊不是建筑在实事求是、互相需要和彼此负责的坚实基础上,那么任何国家之间的条约都不能长久”。“请求我们帮助克服其几百年落后状态这一重要时期,不帮助中国在未来的五年内实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工业的根本大计,那么我们就将错过同中国建立和巩固友谊的历史时期。
(注:1953年5月15日苏联同中国签订《苏联政府援助中 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承诺在 1953—1959年内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 91个规模巨大的工程项目。)
——[苏] 康·伊·科瓦利《关于苏联援助中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会谈 》
思考: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
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安全的保障
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爱国主义的勃发
获得苏联的信任和经济上的援助
阶级分类 户数(万户) 户数比例(%) 人口(万人) 人口比例(%) 耕地(万亩) 耕地比例(%) 户均耕地(亩) 人均耕地(亩)
贫雇农 6062 57.44 24123 52.37 21503 14.28 3.55 0.89
中农 3081 29.20 15260 33.13 46577 30.94 15.12 3.05
富农 325 3.08 2144 4.66 20566 13.66 63.24 9.59
地主 400 3.79 2188 4.75 57588 38.26 144.11 26.32
其他 686 6.49 2344 5.09 4300 2.86 6.27 1.83
合计 10554 100.0 46059 100.0 150534 100.0 14.26 3.27
广大新解放区的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如果不改变,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1949-1978)》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经济上——土地改革与稳定物价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改的内容、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内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影响:①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经济上——土地改革与稳定物价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推翻封建专制
摧毁封建统治根基
把土地分给
无地少地的农民
摧毁封建制度
的基础
消灭地主阶级
推翻封建制度
的政治力量
促进工农
联盟组建
人民民主政权巩固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经济上——土地改革与稳定物价
材料:在当时,民族资阶级既拥有官僚资产阶级所没有的政治资本,又掌握着足以影响金融、物价的经济实力。他们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
“米棉之战”时期排队等候的上海人民
“银元”之战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经济上——土地改革与稳定物价
【名词解析】“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6月5日起,严禁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在市场上继续流通。
以纸币换银元
炒卖银元,抬高银价
5月27日
1银元=100人民币
6月4日
1银元=1100人民币
“银元之战”示意图
共同目的:
实质:
稳定物价,掌握市场的领导权
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行政、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这张60亿圆的钞票,在当时只值百分之一块银元。按当时上海一石米的价格是金圆券4.4亿元计算,这张60亿圆纸币只能买到88粒米。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经济上——土地改革与稳定物价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1.背景:
(1)国际:
①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2)国内: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外交举措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一边倒”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为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而苏联则对中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实行“一边倒”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思考: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
材料: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
——《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三大外交方针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
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外交举措
【思考】1951年-1953年建交数量锐减至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波兰、蒙古、阿尔巴尼亚
越南、印度、印尼、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列支敦士登
巴基斯坦
叙利亚、也门、埃及
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
挪威
?
成立: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新中国能否存在不再被很多人怀疑……1952年中国政府预算的70%用在军事上。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中国要回到它的主要战略目标上来……就意味着对内稳定发展,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
——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外交举措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等
互利
和平共处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
侵犯
①首次提出: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
②正式倡议: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③最终确定:五项原则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
①国内: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成就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外交举措
(中南半岛)
印度支那半岛
(2)日内瓦会议(1954)
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
抵达日内瓦
外交成就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外交举措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
“求同存异”
同 异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殖民侵略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扫除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主要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材料:(1955年)虽然中国只获得了30个国家的承认,但通过非正式渠道,它已与70个国家的人民政府建立联系……大大缓解了国际社会对中共好战和侵略性的恐惧,并且在塑造中共领导人及其政策的“理智”和“寻求和平”的形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沈志华、梁志:《窥视中国》
总结:新中国进行的外交活动
新中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对内
对外
国内
条件
国际
环境
——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经济: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一化三改”
材料: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的总路线。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工业化
手工业
三大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三、“神女当无恙,当惊世界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农业: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起,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1953年,国家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计划经济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经济:
三、“神女当无恙,当惊世界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克拉玛依油田
长春一汽
集二铁路
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铁路
青藏公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鹰厦铁路
一田、一桥、三公、三铁、三厂
鞍山钢铁厂
3.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3-1957)
途径:
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弱
②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④重工业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一)经济:
三、“神女当无恙,当惊世界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②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
(二)政治建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民主原则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原则
《五四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部分代表合影
三、“神女当无恙,当惊世界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思想引领:毛泽东思想
阶 段 著 作 思 想 实践活动 意义(地位)
萌芽 (1919---1927)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参加一大、二大、三大和国民大革命 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和同盟军的问题
形成 (1927---1937)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19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参加八七会议、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长征等 解决了革命道路问题,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成熟 (1937---1945) 《论持久战》(1938)、《新民主主义论》(1940)、《论联合政府》(1945) 持久抗战理论、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等 指挥抗日战争 思想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写进党章
发展 (1945---1966)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论十大关系》(195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问题 指挥解放战争、参与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三、“神女当无恙,当惊世界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敢教日月换新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1956:良好开局
历史背景:三大改造接近尾声,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引发共产党人反思。
主要内容:(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基本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从以苏为师到开始走自己的道路
一、1956:良好开局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中共八大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的开端。
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种不同类型根本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二、1957:出现波折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出现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现象
到1958年7月运动结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多人,与最初估计的4000相比,扩大了130多倍。还有众多未戴帽子的“中右”分子,一些人虽未划为“右派”或“中右”也被处理了,伤及的人数远超于此。在这55万右派中,党外是主体,党内也不少。除了那些被广为关注的高层民主人和著名文化人外,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小人物”右派群体。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由整风运动到反右斗争扩大化,使中国的知识精英受到整体伤害,阻塞了中国走向民主和法制的道路,动摇和修改了中共八大提出的政治路线。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三、1958:冒进赶超
1958年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在1958年春的一系列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不断革命”,要“破消极平衡,立积极平衡”;“好社会主义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做”;“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等言论,有极大的鼓动性。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超英赶美平常事,踏翻地球顶破天。
从我记事时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总而言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农业上浮夸风盛行,工业上大炼钢铁,高指标、求速度、瞎指挥
三、1958:冒进赶超
“大跃进”运动主观上是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但客观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
三、1958:冒进赶超
195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刊载了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一平二调、政社合一
公社方式: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人民公社的后果:五风盛行、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三位一体的,贯穿其中的是片面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故国人民有所思
社会主义探索和挫折
四、59-61:严重困难
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刘少奇选集》
1959-1961年的饥荒,直接原因是国家实行了高征购。1958年,农业部汇总全年粮食估产高达10000亿斤,比1957年3900亿斤增长1.6倍。后来核实的粮食产量只有4000亿斤。
1958年年景并不坏,可是几千万人正在山上大炼钢铁,粮食烂在地里无人收割。
高征购还与城乡分割户籍制度和统购统销政策有密切关系。
农村饥荒的加重,还由于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制度。由于收走了自留地,没有家庭副业,在大饥荒面前,农民家庭毫无自救能力。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959~1961年三年共死亡3602万人。按1957年正常死亡率三年应扣除2061万人,余下1541万人为非正常死亡。——袁永熙《中国人口》
五、1961:调整巩固
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
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
四个现代化
六、66-76:十年浩劫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党的执政理念在一定时期存在历史局限性,“左”倾思潮在党内泛滥,夸大了阶级对立和斗争;
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遭到了严重破坏,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现象盛行;
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影响,中苏论战,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
1
3
2
4
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昭示一场空想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本应是中国走上改革的一次契机。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却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 道路。
原因
六、66-76:十年浩劫
全 面 发 动
周恩来主持工作,批判极左思潮
1966年夏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1976年
1976年10月
一月风暴
全面夺权
中共
九大
林彪反革命集团武装政变
邓小平整顿工作,经济形势好转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967年初
1969年4月
毛泽东逝世
这次文化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毛泽东
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
经过
四五运动
二月抗争
六、66-76:十年浩劫
材料:“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历史已经判明,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民主和法制遭到肆意践踏,全国陷入到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科教事业遭到严重推残,广大科教人员普遍受到歧视以至迫害;
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在相当程度上被破坏抛弃;
十年间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拉大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个人崇拜主义等思想严重泛滥。
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
定性
危害
小结: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
备战、备荒、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