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复习学案(含答案)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历史考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复习学案(含答案)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历史考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3 23:1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     ,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激化。
①英德:德国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
②法德: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③德俄: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④俄奥: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为欧洲的“    ”。
(3)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②两大集团
A.同盟国:德国、    、意大利。
B.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
③影响: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    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
2.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战线
(1)西线:英法军队 德军(决定性战场)。
(2)东线:德奥联军 俄军。
(3)南线:奥军 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
2.经过
(1)第一阶段:1914年。
①1914年9月,    战役,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②日本对德宣战,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915年向中国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①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③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    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
④1916年,英德间发生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①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③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    》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2)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    ”“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⑥成立国际联盟。
2.国际联盟
(1)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原则:“    ”的原则。
(4)实质:英法将其作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5)局限: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一战的影响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    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第15课时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4)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    》,宣传马克思主义。
(5)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        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
(1)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达成协议,政权交给      ,但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1917年4月,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        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成立政权: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        的诞生。
2.意义
(1)人类历史: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世界格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3)世界历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年)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
①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陷入内战。
②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③主要内容:    。
④影响
A.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B.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年。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③内容:通过    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④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年)
(1)建设途径和成就
①途径: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和“       ”。
②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2)苏联模式
①含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
②特征
A.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B.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③评价
A.积极作用: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B.消极作用: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          ,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第16课时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
2.东亚:中国
(1)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进行北伐战争,中国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2)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3.东南亚
(1)印度尼西亚
①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②1927年,    等人成立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2)越南:掀起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4.西亚: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地,爆发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5.南亚:甘地(“圣雄”)和印度国大党领导“    ”运动。
(1)指导思想: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
(2)斗争阶段
第一阶段1920—1922年 起因 英印当局实行《罗拉特法》,国大党发动“总罢业”的非暴力抵抗运动,英军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措施 号召印度人民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抗税等
第二阶段1930—1934年 要求 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
结果 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    ”,引发了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第三阶段1940—1942年 行动 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    ”行动
结果 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埃及
(1)华夫脱运动:以    为首的华夫脱党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2)护宪运动:华夫脱党进行了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2.摩洛哥:里夫地区人民在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阿根廷共产党领导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甚至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
2.智利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3.最具代表性的是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斗争和墨西哥卡德纳斯领导的民主改革。
(1)尼加拉瓜抗美斗争:1926年,     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结果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
(2)墨西哥    民主改革。
四、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第17课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1)意大利:1919年    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2)德国:1919年,    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3)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3.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1)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过程
①在亚洲,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②在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    》,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
(1)日本侵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二战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2)德国闪击波兰: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    ,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苏德战争: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德国的主战场。
(4)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日本挑起    ,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2.世界人民的抵抗
(1)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2)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3.结果: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    ”。
(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④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⑤成立    。
(3)评价
①积极: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消极:它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的成立
(1)成立: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    ”原则。
(4)作用: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对人类: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动难和心灵创伤,但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义力量,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
(2)对欧洲: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地受到严重消耗。
(3)对国际格局:二战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1.(2021·江苏合格考)下面是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对1917年俄国革命提出的看法。这一看法应属于(  )
他们(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
新制度的框架。
A.革命背景  B.革命过程  C.革命结果  D.革命性质
2.(2021·江苏合格考)面对粮食危机,斯大林认定“小农所从事的个体经济已毫无生命力”“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发展的”。在此背景下,苏联决定(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加快推行农业集体化  D.提倡垦荒和种植玉米
3.(2020·江苏学考)1917年,中国许多报刊评论俄国革命。李大钊说它“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像这般滔滔滚滚的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据此可知,这场革命(  )
A.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B.开创了俄国工业化道路
C.激发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新高潮  D.鼓舞了被压迫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
4.(2020·江苏学考)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指出要“用资本家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里的“砖头”是指(  )
A.全面的经济私有化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  D.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5.(2020·江苏学考)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反映了苏联模式(  )
A.全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B.放弃工业化发展之路
C.优先发展农村和农业  D.过度强调指令性计划
一、单项选择题
1.(2022·扬州合格考模拟一)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有彼此竞争。法德因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德俄贸易摩擦不断,巴尔干地区俨然成为欧洲“火药桶”。这反映出(  )
A.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企图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C.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D.贸易争端是欧洲矛盾的唯一焦点
2.(2022·启东中学合格考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重新分割世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下列示意图中属于三国同盟的是(  )
A  B  C  D
3.(2022·盐城合格考模拟)徐蓝教授在《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发展》一文中指出:“战胜国片面追求民族国家的绝对利益,使该体系存在严重的内在矛盾和致命弊端,并导致战后的和平既短暂又脆弱。”与该体系密切相关的是(  )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建立  C.《联合国家宣言》  D.北约和华约
4.(2023·沛县合格性考试模拟)这是1922年春天莫斯科的一个生活场景:教授夫人们不再私下里偷偷出售白圆面包,而是在前些年一直被征用的自行车修理铺中公开售卖。这一场景能反映当时的苏俄实行(  )
A.余粮收集制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收购制
5.(2023·涟水一中合格性考试模拟)下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  )
A.战时共产主义被摒弃
B.新经济政策蓬勃开展
C.工农对国家的认同感加强
D.工人阶级建设国家的热情
6.(2023·扬州合格性考试模拟一)图一、二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征兵和德国征召潜水艇员的海报。两国征兵参战的根本目的是(  )
A.积极维护世界和平正义  B.争夺欧洲大陆霸主
C.抢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D.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7.(2023·响水中学体高二期中)20世纪初,欧洲列强间的合纵连横更趋白热化,围绕着巴尔干地区以及海外殖民地的争夺,逐渐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奥意三国同盟。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后不久,一战爆发。由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源于(  )
A.巴尔干地区矛盾尖锐  B.欧洲列强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
C.萨拉热窝事件的刺激  D.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8.(2023·南京六校联合体调研)20世纪前期,某马克思主义者在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材料中的“这个革命”(  )
A.推翻沙皇专制反动统治  B.取得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9.(2023·江苏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B)二月革命后,列宁认为俄国工兵代表苏维埃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同一类型的政权,并提出工人代表苏维埃“应当看成是起义的机关,是革命政权机关”。这说明,列宁(  )
A.已确定成立新的革命起义的机关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新任务和方式  D.是对马克思暴力学说的机械复制
10.(2022·扬州合格考模拟二)1918年初,彼得格勒等许多大城市粮食供应严重不足,黑市上粮食投机盛行。为了解决所面临的困难,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被称之为“军事共产主义”的政策。该政策(  )
A.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B.允许私人企业的存在
C.为军事胜利提供保障  D.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11.(2022·连云港合格考模拟)“以建立工农经济联盟为目标、重视并利用市场机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为此,苏俄(联)推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农业集体化
12.(2022·扬州合格考模拟二)1917年11月6日下午,在彼得格勒,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开始行动,迅速占领了中央电报局等战略要点和政府机构。次日,最后一届临时政府的总理克伦斯基化妆出逃。上述史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一战爆发  D.七月流血事件
13.(2023·淮安高中校协作体高二期中)当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在侵略计划上踌躇不前时,英、法、美、苏的行动往往“恰到好处”地将法西斯国家向战争方向“推着走”。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
A.和平主义  B.反战运动  C.绥靖主义  D.孤立主义
14.(2023·盐城合格性考试模拟)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认为《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因为该协定实质是(  )
A.纵容侵略,避免战争  B.保全自己,缓和矛盾
C.牺牲别国,保全自己  D.维护稳定,争取和平
15.(2023·江苏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反英情绪强烈,由此爆发了华夫脱运动。该运动(  )
A.使埃及获得有条件的独立  B.使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被废
C.使英国让埃及彻底独立  D.使埃及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16.(2022·扬州合格考模拟二)某校历史研学小组在探究20世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时列出了一些关键词,例如“爱与真理”“阿姆利则惨案”“非暴力”“食盐进军”等,由此可知,该运动发生在(  )
A.印度  B.埃及  C.尼加拉瓜  D.墨西哥
17.(2023·江苏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C)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这表明(  )
A.联合国正式成立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C.二战出现转折点  D.战后国际秩序正式建立起来
18.(2022·扬州合格考模拟二)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激烈争夺。一号火车站在一星期之中易手13次。巴甫洛夫中士等24名战士在一幢楼房里,顶住一个师的反复冲击58天,守住了大楼。这场激烈的战役(  )
A.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B.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标志着二战发展到了全球阶段  D.直接支援了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19.(2023·常州三中合格性考试模拟)1942年初,美国便考虑开辟第二战场,但直到1944年苏联在东线连连大捷,已经逼近中欧,这时美国才说服英国一起开辟第二战场。这说明美英开辟第二战场的主要原因是(  )
A.担心德国单独和苏联讲和  B.东西夹击加快德国投降
C.加快与苏联争夺欧洲的步伐  D.执行德黑兰会议的决定
20.(2022·盐城合格考模拟)雅尔塔体系是“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60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尽管存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和各种局部战争,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这一目标已经得到实现”。上述观点认为该体系(  )
A.导致了战争频发  B.维护了世界和平
C.保障了各国利益  D.消除了制度分歧
二、非选择题
21.(2022·徐州合格考模拟三)中苏两国都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赢得了内战,但许多农场变成了废墟,食物供应几乎耗尽。3月,俄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农业和工业的尝试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到1926年,工业生产已经超过了1913年的水平,同时农民生产了差不多和战前同样数量的谷物,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了巩固。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材料二 苏联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摘编自米艳《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摘编自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的含义,并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和目标。
(4)综上所述,谈谈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考点填空】
第14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1.(1)帝国主义阶段 (2)④火药桶 (3)②奥匈帝国 (4)萨拉热窝
二、2.(1)①马恩河 (2)③凡尔登战役
三、1.(1)凡尔赛条约 (2)⑤门户开放 2.(3)全体一致 3.(2)欧洲
第15课时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1.(4)火星报 2.布尔什维克党 3.(1)帝国主义
二、1.(1)临时政府 (2)社会主义革命 (4)社会主义国家
三、1.(1)③余粮收集制 (2)③粮食税 2.(1)①农业集体化 (2)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第16课时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3.(1)②苏加诺 5.非暴力不合作 (2)食盐进军 退出印度
二、1.(1)扎格鲁尔
三、3.(1)桑地诺 (2)卡德纳斯
第17课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1.(1)墨索里尼 (2)希特勒 3.(3)慕尼黑协定
二、1.(2)波兰 (4)太平洋战争 2.(2)联合国家宣言
三、1.(1)雅尔塔体系 (2)⑤联合国 2.(3)大国一致 3.(4)两极格局
【典例精析】
1.C 【解析】材料信息“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属于革命结果,故C项正确。
2.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小农所从事的个体经济已毫无生命力”“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发展的”可得出当时小农经济不利于苏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要对农业进行改革,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C项正确;A、B两项不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举措,排除;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
3.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鼓舞了被压迫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故选D项;A项是二月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影响,排除;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前,C项排除。
4.C 【解析】材料“用资本家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即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条件,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是部分恢复资本主义,而不是全面的经济私有化,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利用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排除B项;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D项是计划经济的特征,排除。
5.D 【解析】材料“来自莫斯科的极度控制”反映出苏联农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过度强调指令性计划,故选D项;材料反映出苏联模式下农业生产的情况,与余粮收集制无关,排除A项;苏联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C两项。
【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材料体现了德国和英国、法国和德国以及德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这是一战爆发的背景,反映的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企图,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一战的背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排除C项;材料提及了领土矛盾,“唯一”说法错误,排除D项。
2.C 【解析】一战时期的三国同盟的成员国有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C项正确。
3.A 【解析】一战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该体系并没有维持长期的和平,A项正确。
4.B
5.D 【解析】A、B两项均发生于1921年,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919年”,排除;题干中未提及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态度,排除C项;题干中的信息“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体现了工人阶级建设国家的热情,故D项正确。
6.C 7.D
8.D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可知,此应为爆发于1917年11月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该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A、C两项均为1917年二月革命的结果,B项发生于1920年底,D项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结果。
9.C 【解析】A项中“成立新的革命起义的机关”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提出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权机关”不符,排除;该主张在当时并未得到布尔什维克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同,排除B项;这表明列宁认识到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该主张是对马克思主义暴力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排除D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1918年初……大城市粮食供应严重不足,黑市上粮食投机盛行……被称之为‘军事共产主义’的政策”及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重要的是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为军事胜利提供了保障,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企业的存在,排除B项;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
11.B 【解析】根据“重视并利用市场机制”等信息可知,苏俄(联)推行的经济政策中重视并利用市场机制的是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没有重视和利用市场机制,排除A项;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都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政策,排除C、D两项。
12.B 【解析】1917年11月7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故B项正确;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排除A项;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排除C项;七月流血事件是1917年7月发生于俄国的事件,造成了400余人伤亡,排除D项。
13.C
14.C 【解析】A项中“纵容侵略”与“避免战争”、B项中“保全自己”与“缓和矛盾”之间的表述均相互矛盾,排除;题干中的“《慕尼黑协定》”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为代价,维护英、法等国的既得权益,故C项正确;D项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不符,排除。
15.A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迫使英国作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此后,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16.A 【解析】“阿姆利则惨案”“食盐进军”等都是发生在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过程中的事件,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17.B
18.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场战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更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故选B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排除A项;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全球规模,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9.C
20.B 【解析】依据材料“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可知雅尔塔体系维持了二战后的长期和平,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1)含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作用: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特征:政府推动;优先发展重工业;计划经济体制。
(3)核心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启示:经济政策要适时调整;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结合本国国情。(任答两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