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1 09: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
七上第三单元第9课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
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以及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字词积累
窜(cuàn) 觅食( mì ) 罚跪( ɡuì )
拗( ǎo ) 确凿( záo ) 轻捷( jié )
云霄( xiāo ) 倘若( tǎnɡ ) 鉴赏( jiàn )
啄食( zhuó ) 和蔼( ǎi ) 恭敬( ɡōnɡ)
质朴( pǔ ) 博学( bó ) 渊博( yuān)
倜傥( tì tǎnɡ) 淋漓( lín lí ) 盔甲( kuī )
绅士( shēn) 人迹罕至( hǎn )
字词积累
人声鼎沸(dǐnɡ fèi) 菜畦( qí ) 锡箔( bó )
皂荚( zào jiá ) 油蛉( línɡ ) 蟋蟀( shuài )
斑蝥( máo ) 敛( liǎn ) 脑髓( suǐ )
竹筛( shāi ) 秕谷( bǐ ) 书塾( shú )
宿儒( rú ) 蝉蜕( tuì ) 狗窦( dòu )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也有过交织着甜蜜与苦涩的童年。 今天,我们就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阅读“小”鲁迅的成长故事,体会“大”鲁迅的深沉情思。
二、整体感知
1 . 限时 5 分钟一气呵成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要求: 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不停顿,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做记号。
明确: 文章记述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经历。
二、整体感知
2.再次默读课文,圈画文中关键语句,谈谈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抱有怎样的态度。
提示:“关键语句”,如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等。
二、整体感知
明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第1段 )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第9 段 )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结尾)
二、整体感知
示例 1: 儿时的“我”对“百草园”依依不舍,去“三味书屋”并不情愿。
示例2: 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很喜爱,对“三味书屋”则抱有一丝恐惧与无奈。
示例3: 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很喜爱,对“三味书屋”既有无奈,但似乎也有些喜爱。
三、精读研析
为什么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抱有不同态度 鲁迅先生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精读研析
【发现“百草园”之“乐”】
1.带着下面两个问题默读课文第2-8 段,运用圈点勾画的阅读策略,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
(1)“我”在百草园获得了哪些乐趣
(2)作者如何表现出这些乐趣
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深入研读。
三、精读研析
艺术特点 百草园之“乐”
形象生动 视觉:
【色彩】
【形状】
听觉:
味觉:
层次井然 主次:
空间:
时间:
独具情韵
三、精读研析
明确:
(1)“我”在百草园获得了哪些乐趣
①“百草园”声、色、味俱全。
视觉: [色彩]碧绿、紫红、黄……
[形状]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听觉: 鸣蝉“长吟”,蟋蟀“弹琴”
味觉:覆盆子又酸又甜
②四季景色各异。
③“美女蛇”传说添神彩。
④雪地捕鸟乐趣多。
三、精读研析
(2)作者如何表现出这些乐趣
①形象生动的细节描摹。
色彩的描绘,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勾画出鲜活的画面,表现“我”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形状的描摹,生动地再现了各类动植物的具体情态,形象可感。听觉的描写,赋予昆虫人的情思与行动,精确而传神。味觉的展现,增添了百草园多姿多彩的奇妙乐趣。
三、精读研析
②层次井然的记述顺序。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型结构从百草园整体到其中某一个局部,突出了“泥墙根一带”对于儿童的特 殊吸引力,表现了作者历数儿时趣味的欢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一种情趣。写景时有序的时空安排,使百草园中纷繁、杂乱的景物得到清晰而有条理的组织,使文章结构层次更加分明。
三、精读研析
③独具情韵的童真回忆。
“美女蛇”的传说写出了“我”听故事时的紧张、好奇,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雪地捕鸟”的回忆表现出冬季百 草园的妙趣横生,再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亲近。
三、精读研析
艺术特点 百草园之“乐”
形象生动 视觉
[色彩]碧绿、紫红、黄……
[形状]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听觉:鸣蝉“长吟”,蟋蟀“弹琴”
味觉:覆盆子又酸又甜
层次井然 主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空间:写静景由低到高,写动景由高到低
时间:春、夏、秋、冬
独具情韵 “美女蛇"故事;“突然”“当然睡不着的”“沙沙沙”“豁的" … …
雪地捕鸟:“扫”“支”“撒”“系”“牵”“看”“拉”“罩”……
三、精读研析
2.你如何理解第9 段中“我”称呼百草园里的景物为“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明确: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里面的景物是“我”的玩伴, 与“我”有着亲密无间的感情。这样的称呼立足于“小”鲁迅的视角,以儿童的口吻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与眷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鲁迅以儿童视角回忆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充分展示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但无忧无虑的童年终将逝去,“三味书屋”又将开启“我”怎样的成长旅程呢 我们这节课继续探究。
二、精读研析
为什么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抱有不同态度 鲁迅先生在这其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精读研析
1.带着问题默读第 10-24 段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严”还是“趣”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默读完成后,开展小组合作探讨,并指定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
二、精读研析
(1)行礼
[严]两次行礼——拜孔子、拜先生: 严格的学习规矩。
[趣]对着扁和鹿行礼、“算是”:对规矩的调侃。
三味书屋有严格的学习规矩,但在小鲁迅看来,却像是在做游戏。
二、精读研析
(2)课堂
[严]“不应该问”“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 压抑的学习氛围。
[趣]偷跑进书屋后面的园子、“人声鼎沸”地读书、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 天真、可爱的童心。
问“怪哉虫”体现了儿童好奇的天性,三味书屋枯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抑制了儿童的好奇心,但天真、可爱的童心是压抑不住的。
二、精读研析
(3)先生
[严]“怒色”“人都到那里去了”: 疾言厉色的先生。
[趣]“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陶醉而可亲的先生。
严厉的先生,并不常用体罚的手段。课堂上,严厉的先生与调皮的儿童都自得其乐。
二、精读研析
示例1: 我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严厉的。繁复的规矩、 压抑的学习氛围、古板的老师……这些都和“百草园”自由、纯粹的快乐形成鲜明对比,儿时的“我”对枯燥的学习生活是反感与厌恶的。
二、精读研析
示例2: 我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充满乐趣的。虽然儿时的“我”经历了艰苦、枯燥的学习过程,但孩童天真、可爱的心灵更赋予这段生活以色彩与欢乐。
二、精读研析
2.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寄寓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示例 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成长的两个精神空间,“百草园”中自由、无虑的成长岁月和“三味书屋”中严厉、枯燥的学习经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正是借此表达对孩童纯真、 美好天性的赞美,对快乐童年的怀恋。
二、精读研析
示例2:“我”在“百草园”中感受到了自由、纯粹的童年快乐,而在“三味书屋”中体会到压抑、沉重的成长压力。这样的经 历让“我”意识到保护孩童天真本性的重要性,也更清楚地认识了封建教育的落后与腐朽。
示例3: 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 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三、叙事视角鉴赏
1.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 如果说文章是以 “小”鲁迅的视角写“乐”,那么“大”鲁迅的视角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叙事视角鉴赏
明确:文章开头与结尾分别写了“百草园”被卖以及“三味书屋”里绣像的遗失。作者以“大”鲁迅的视角写“失”,表达对失去童年美好、纯真生活的怅惘,从而表现了成长的甜蜜与苦涩, 寄寓着对生活的无限慨叹。
三、叙事视角鉴赏
2. “大”鲁迅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吗 当文章以“小”鲁迅的视角写“乐”时,“大”鲁迅有没有突然冒出来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寻找“大”鲁迅的影子。
三、叙事视角鉴赏
明确: 文章在运用“小”鲁迅视角叙述的过程中,也会穿插进“大”鲁迅的视角。比如在回忆“美女蛇”的故事时,作者写道: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 ——当然睡不着的。”这里的“当 然睡不着的”就是以成年鲁迅的视角写的,这不仅舒缓了叙事节奏,更给文章增添了幽默与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味。又如文章第9 段,“我”告别“百草园”时呼喊出“Ade”这个德语单词,这显然也出自成年鲁迅之口,这样的呼唤将“我”对百草园的无限怀想与留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课外拓展
本堂课我们鉴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想情感与叙述视角,请运用所学知识,继续学习本单元“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体会《朝花夕拾》的情感、艺术魅力。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