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
2.通过圈画关键语句,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内心变化和心理成长历程。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获得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心理学家、作家。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担任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
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宙》等多部著作传世。
字词预习
酷热 (kù rè) 厌倦 (yàn juàn) 附和 (fù hè)
突兀(tū wù) 怦怦(pēng pēng) 嘲笑(cháo xiào)
晕眩(yūn xuàn) 哭泣(kū qì) 呻吟(shēn yín)
恍惚(huǎng hū) 暮色(mù sè) 安慰(ān wèi)
凌乱(líng luàn) 惊讶(jīng yà) 畏惧(wèi jù)
趴 (pā) 扒(bā) 灼 (zhuó) 雀斑(què bān)
滑稽(huá jī)参差不齐(cēn cī bù qí)
惊慌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
成语释义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参差不齐:形容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
变化莫测:形容事物变化多端,令人捉摸不定。
神情恍惚:神志不清,心神不定。
惊慌失措: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本文节选自《悬崖上的一课》,阅读《悬崖上的一课》原文,与 同学分享交流阅读感受。
二、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 接受了一项任务: 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 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座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 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 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二、故事导入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莫顿 · 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更 全面地来了解这段经历。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全文,用“ ”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厘清写作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1)标志时间变化的语句: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了"“几分钟后”“时间 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
(2)标志空间转换的语句:
“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三、整体感知
2.勾画出文中表现“我”心理的语句,结合文章情节和圈点勾画的关键信息,完成下面鱼骨图的填写。
提示: 在填写鱼骨图时,要特别关注前面所圈画的表示时间与空间变化的词语,厘清情节的发展过程,从而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整体感知
明确:
起因——小伙伴们厌倦了玩弹珠的游戏,打算“爬悬崖”,“我”很犹豫。
经过—— “我”落在后面,其他孩子已经爬至高处,“我”害怕得反胃。
发展——其他孩子离开,“我”单独在岩石上趴着下不来,“我”感到无助、恐惧。
高潮——杰里带着“我”爸爸来找“我”,爸爸指引“我”小心翼翼地爬下悬崖。
结局—— “我”自己独立爬下悬崖,心中充满成就感和骄傲。
三、整体感知
总结: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着重刻画了“我”攀爬悬崖的心路历程,并在篇末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体验,总结了人生经验,由实到虚,由感性到理性。
三、整体感知
3.多角度复述课文内容。
请任选一种方式进行复述
(1)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复述。
(2)以突出“冒险一入险—脱险”时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进行复述。
(3)以父亲的口吻复述。
(4)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三、整体感知
(1)按照“起因-经过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顺序进行复述。
在一个闷热的七月天,“我”的小伙伴们想寻觅好玩的事情,于是决定爬悬崖。“我”在犹 豫之下也跟着去了。当其他孩子都爬到上面时,“我”才开始往上爬。几分钟后他们先离开 了,“我”独自趴在岩石上进退两难,心中无比恐惧。直到傍晚,杰里带着“我”的父亲前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次都移动很小的一步,终于独立爬下了悬崖,心里产生了很大的成就 感,也由此获得了人生宝贵的启示: 把事情化整为零,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 标,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三、整体感知
(2)以突出“冒险—入险—脱险”时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进行复述。
一个闷热的午后,体弱多病的“我”跟着小伙伴去爬悬崖,“我”既犹豫又害怕,但还是缓 慢地向上爬。在小伙伴的嘲笑声中,“我”被困在岩石上进退两难,害怕和疲劳让“我”麻木, 神情恍惚。暮色中,在父亲的指引下,“我”终于脱险爬下悬崖,于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三、整体感知
(3)以父亲的口吻复述。
“我”跟着儿子的好友杰里,在暮色中找到了趴在岩石上的儿子,发现他非常害怕地趴在岩 石上不敢下来。“我”此时要表现出镇定,于是“我”先简单安慰鼓励了儿子一番,然后拿着手电 筒为儿子指点路线,每次让儿子迈出一小步,移动到离自己最近的一块岩石上,就这样,儿子逐 渐克服恐惧,勇敢独立地爬下了悬崖。
三、整体感知
(4)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我”和小伙伴们早已厌倦了玩弹珠的游戏,“我们”决定爬悬崖,但是“我”的好朋友亨特 体弱多病,有点犹豫。“我们”都爬到了悬崖顶部,但亨特困在了半途。“我”有点担心他,但 是大家都催着“我”走,所以“我”最后也先离开了。回家后,天黑了,“我”不放心亨特,于是去告诉亨特的父亲,带他一起去找亨特。在他父亲的指引他,亨特终于克服恐惧,独立爬下悬崖。
三、整体感知
4.一个故事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叙述。作者的叙述角度是(1)和(2)相结合,与(3)(4) 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课文的叙述角度。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感受,让读者体悟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 挑战自我的过程中的无助与害怕,以及他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欣喜,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文末的人生启示。
四、探究意义
重点阅读父亲引导“我”脱险的过程和最后一段的议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主旨。从“我”的经历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该锻炼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越俎代庖。
(3)面对困难不要畏难退却,要敢于跨出第一步。
(4)在面对复杂任务时,可尝试分解,减低难度。
五、拓展迁移
印发并阅读作品删节部分,结合课文思考:儿时的这一节 “课”让作者在成年后成功地达成了哪些目标 在作品删节部分里,你看到作者是如何“走一步,再走一步”的
提示: 引导学生继续圈点勾画,借鉴本课学习的梳理方法, 关注删节部分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反复出现的连词。
五、拓展迁移
作品删节部分:
1945 年 1 月,我驾驶飞机滑上跑道,然后用力将风门杆推 向前方。我记得至少我知道该怎样做我必须要做的。我所要做的就是让飞机起飞,然后爬上25000 英尺的高空,然后向东飞越 东英格兰;这就是我现在需要想的,这个我能行。
然后,北海就在前面,我对自己说,我要做的就是在这个位 置飞行20 分钟,直到我们穿过荷兰的素文岛,就这样,这个我能行。
过了素文岛之后,领航员告诉我转向125 度,然后飞行 10 分钟,直到我们的下一个转换点。很好,不是很困难,这个我能行。
五、拓展迁移
第一问: 作者牢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道理,在删节 部分,我们看到他独自驾驶飞机侦察敌占区,并安全返回之后,他化整为零地写作,完成了自己写的第一本书《恋爱的自然史》;他开始新生活,逐步学会些社交和情绪技能,甚至还通过了厨师学位考试。
第二问:特别关注文中不断出现的“然后”,这是一个连缀 前面动作的连词,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在完成事情的过程中, 努力做到“只看接下来的这一步”,从而“避开恐慌和昏头转向”。 并且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最终完成任务。这与当年父亲对他的鼓励与教导密不可分。
六、课后作业
1.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步步达成眼前的目标,一步步实 现更远大的梦想。这种宝贵的精神是人生的美好财富。除了莫 顿 · 亨特之外,你在前一课《植树的牧羊人》里,是否也看到了这样的宝贵精神
明确:植树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漠上种植着树木。他每天种一百颗橡子,一天一小步,三年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就这样一小步一小步走下去,最后将这片荒原变成了家园。
六、课后作业
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处 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明确:
(1)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畏难却步,要敢于跨出第一步。
(2)学会坚持到底,不要轻言放弃。
(3)要冷静地分析困难,一步步拆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
感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