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朗润(rùn) 涨起(zhàng) 嫩叶(nèn)
B.赶趟(tāng) 仿佛(fú) 甜味(tián)
C.抚摸(fǔ) 酝酿(niàng) 清脆(cuì)
D.嘹亮(liáo) 黄晕(yūn) 抖擞(sǒu)
2.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 “钻”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钻”字把小草拟人化了。
B.“钻”字写出了小草好像小孩子玩捉迷 藏一样,不期而然地出现在你的面前。
C.“钻”字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状态,突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D.“钻”字写出小草急切迎接春天的心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感彩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 )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 红起来了。
B.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C.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D.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4.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句子次序不能颠倒理解正确的是( )
A.三个句子中的颜色,作者是按照由深到浅的次序来安排的。
B.三句中的颜色,分别与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形成一一对应关系。
C.三个句子中的颜色,是按照春季植物开花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
D.“火”“霞”“雪”是作者按照由热到冷的顺序来安排的。
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用得极妙,不禁使人想起古代诗人宋祁的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春》选段,完成6~8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6.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 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
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 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 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亊:在《诗经》之前,在 《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并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壤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去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穿越烟囱①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②在湮远③年代中的春天。(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释】 ① 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②踯躅:停留。湮远:久远。
9.对于春天的美景,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而又自然贴切的想像。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在文章第②节中找出一处来赏析。
示例:在文章第①节中,作者把春雪消融,流水淙淙,想像成白雪像人一样忍俊不禁,出声朗笑,一路欢歌,把春雪融化的景象写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第⑤节中,把“鸟”比喻为“数学家”,去丈量天空,却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这里写出了远古春天的天空哪三个特点?请加以概括。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仔细阅读文章第⑦节,联系题目和全文,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3.家住湖州市中心的晓华(化名)同学,家里来了一位中美交流生汤姆。晓华想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陪同下带汤姆出去游玩。晓华的家长建议去三个地方(见图),感受湖州的“山水清丽,文化悠远”。请你根据下面的图片资料,帮助晓华设计“二日游”行程,并用文字表述出来。要求:行程设计合理,有主题;语言表述简洁,有条理;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微写作。
贺知章赞美春风说“二月春风似剪刀”;杜甫赞美春雨说“好雨知时节”;白居易赞美春草说“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请你写几行赞美春天的现代小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1.【参考答案】C。
【点拨】本题是对字音认读能力的考查。解答时,有些常见字不要受方言错误读音的影响,如A项中的“涨”应该读“zhǎng”;B项中的“趟”应该读“tàng”;D项中的“晕”应该读“yùn”。
2.【参考答案】D。
【点拨】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正确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从自然规律方面来思考,如D项,只有春天到来才有万物复苏,小草才“钻”出土面,若是“小草急切迎接春天”,就把春天的到来写得被动了,而小草却成了“主角”。
3.【参考答案】B。
【点拨】本题是对词语感彩正确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如B项的“卖弄”,原意是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含贬义,用在该句中是指尽情地表现的意思,贬义褒用。
4.【参考答案】B。
【点拨】本题是对前后照应关系理解能力的考查。因为这三个句子是紧承“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的后面,所以,这三种颜色分别与前面的三种树形成对应关系。
5.【参考答案】红杏枝头春意闹。
【点拨】本题是对知识积累情况的考查。解答这题,不但要调动平时对古诗名句的积累,还要以语境“蜜蜂嗡嗡地闹着”中“闹”这个中心词和诗人宋祁为思考突破口,自然联想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
6.【参考答案】多、细。⑴“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点拨】本题是对文段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细读文段,认真品析,文段描绘的是“春雨图”,围绕“雨”写了其多和细的特点。回答第二问,联系具体描写,不难找出突出这两个字的语句。
7.【参考答案】“牛毛”形容雨丝的紧密,“花针”形容雨丝闪光,“细丝”形容雨丝的细长。
【点拨】本题是对佳句赏析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可从“毛”“针”“丝”三个不同的物体特征来寻找它们的不同点,紧扣密、亮、细来组织语言,语句通顺即可。
8.【参考答案】写雨中的树叶是怎样的绿,雨中的小草是怎样的青。因为树叶是一片一片的,沾了水,所以说“绿得发亮”;因为地上的草是大片大片的,沾了水,所以说“青得逼你的眼”。是从侧面烘托春雨的可爱。
【点拨】本题是对写作技法鉴赏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从视觉的角度,联系局部和整体的颜色给人的感受来进行思考,如树叶是一片一片,草是一块一块,它们被雨水淋湿后会呈现不同的景致,也给人不同的感受。围绕此意组织语言,言之有理即可。
9.【参考答案】示例:第②节中作者把春雷、杜鹃和柳树想像成调皮的孩子,他们惹哭满天的云,斗急了一城杜鹃花,吟出一则则飞絮,把春天的景色写得富有生机,充满童趣。
【点拨】此题考査对散文的赏析。赏析的角度可以是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解答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如第②节中作者把柳树想像成一个多情的诗人,那纷飞的柳絮仿佛是他吟出的诗句,把 春天写得情意盎然。
10.【参考答案】⑴蔚蓝 ⑵澄净 ⑶空旷
【点拨】考査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这个比喻的含义,把握天空的特点,联系作者的感情,然后用精简的词语概括。
11.【参考答案】⑴“攻陷”一般指在战争中某个地方被敌军占領,桃花“攻陷”山村水廓,就把曾经的春天桃花开遍了山村水麻的景象写活了。⑵运用了排比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蜂蝶翩飞、春花烂漫、春意盎然的景象,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愉悦之感。
【点拨】此题考査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关键是抓住赏析的角度。⑴可以从词语运用上赏折,“攻陷”有拟人的意味;⑵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赏析,要结合具体语句内容分析出修辞的表达效果。
12.【参考答案】作者笔下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怀想的“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古典中的春天,是“春之怀古”,而现实则多是“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的遗憾,以及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
【点拨】此题考査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第⑦节是文章的结尾,理解“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的含意,联系题目中的“怀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参考答案】示例1:第一天,感受湖州悠远的文化。早上去湖笔博物馆参观,了解湖笔传统的制作工艺与悠久的文化历史。下午去南浔古镇,游览“小莲庄”等古迹,领略江南古镇的风貌。当天返回。第二天,感受湖州“清丽山水.早上乘车去德清莫干山,感受“云、泉、竹”组成的“清凉世界”。(行程安排也可以是第一天晚上住宿在南浔。)示例2:第一天,早上出发去德清莫干山,感受“清丽山水。晚上住宿在莫干山,领略山顶独特的清凉与美丽的夜景。第二天,先游南浔古镇,感受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有魅力;之后返回湖城,参观湖笔博物馆,了解有着悠久历史的湖笔文化。(行程安排也可以是第一天下午前往南浔,并住宿在南浔。)
【点拨】此题考查了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做此题要明确题目要求,并精心设计行程,突出重点景点,并力求路线的合理性,即要求考虑游览路线、时间以及景点的位置等因素。拟写时语言表达准确、明白、简洁,有条理,并注意字数要求。
14.【参考答案】示例:小草破土摇曳稚嫩的微笑/那点点晶莹的露珠羞涩的坠落/绿色再次覆盖黄色的苍荒/你忙碌的身影投放招手的方向/疲惫卸下面庞悬挂的忧伤/微笑登上眉头扬起风发的意气
【点拨】本题是对创作能力的考查。解答时,可抓住春天某一方面的特征,运用现代诗的形式写几句,语句生动优美即可,不一定要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