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标准大气压),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
熔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A.水温度计 B.水银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乙醚温度计
3.有两只准确的温度计玻璃管内径不同,玻璃泡内装同种液体。将它们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和液柱上升的高度分别是( )
A.示数相同,上升高度相同
B.内径细的示数大,上升的高度也大
C.内径粗的示数大,但上升的高度小
D.示数相同,但内径细的上升的高度大
4.有两杯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在阳光下,一杯在阴凉处( )
A.在阳光下的水温度高 B.在阴凉处的水温度高
C.两杯水的温度相同 D.两杯水的温度无法比较
5.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第10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
D.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6.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了“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珠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熔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凝固成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7.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
A.固气液 B.固液气 C.气固液 D.液气固
8.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9.暑假里,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内拿出一根棒冰,发现包装纸上有一层“霜”,撕开包装纸后,棒冰冒出“白气”。关于这些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C.“白气”是棒冰升华形成的 D.“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10.“地面的水___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__成小水滴或__为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这就形成了__.”对于引号中这段文字空缺的内容,下列填充正确的是
A.汽化 液化 凝固 云 B.蒸发 液化 凝华 雨 C.蒸发 液化 凝华 云 D.蒸发 凝华 液化 雨
二、多选题
11.某同学探究“冰和蜡烛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甲、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是可行的
B.图乙水浴加热的好处是为了使蜡受热均匀
C.图丙为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可以判断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37min
D.选用的固体颗粒要大一些
三、填空题
12.一位粗心的护士给小明测完体温后忘甩了,又接着给小华、小刚测,三人测量结果相同,均为如图所示,示数是 ℃,则小明 (选填“可能”或“一定”)发烧了。
1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如图所示,该温度计的示数为 ℃。
14.温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已知液态氢的沸点是-253℃,固态氢的熔点是-259℃,则-250℃的氢是 态.
15.如图所示是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中 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
16.今年夏秋江西省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农民用地膜覆盖的方法抗旱保苗,这样做可以减少水分的 ,气象局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 时迅速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和小冰晶(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7.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霜”形成的原因是干冰 吸收大量的热,使罐壁迅速降温,罐外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罐壁放热 形成霜。
18.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强冷才能发生 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凝结成小冰晶,雪熔化时会 (填“吸收”或“放出”)空气中的热量,所以才会有俗语“霜前冷,雪后寒” 。
四、实验题
19.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把烧杯放到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缓缓加热,某同学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观察时间/min 0 2 4 6
现象 冰多水少 冰减少水增多 冰恰好完全消失 全部是水
温度计示数 0 0 0 4
(1)你认为该实验中重点要观察什么 ?
(2)分析上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
20.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两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量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 ℃;
(3)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4)丁图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1.在冬天,美味的炖汤深受人们欢迎。小芳利用以下装置进行水沸腾实验的探究。
(1)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图1中存在的一处明显错误是 ;
(2)为了使水尽快沸腾,可以采取下列选项中的 ;
A.掀开盖板 B.增加水的用量 C.撤去石棉网 D.提高水的初温
(3)如表是水沸腾前后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 ℃,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热(选填“吸”或者“放”);
时间/min 0 1 2 3 4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4)如图2所示,炖汤要先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再把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持续加大火力,盅内的汤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通过这个实验,你会建议小芳在大煲内的水沸腾后选择 (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继续炖汤。
22.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要完成此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 ,在安装器材时,最后安装的是 (选填“酒精灯”或“温度计”);
(2)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代号);
(3)通过图乙中b的现象,可以判定水 (选填“正在”或“没有”)沸腾;
(4)由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 ℃;
(5)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 ;
(6)请根据图丁进行分析,同组小红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 。
23.小薇同学学完了物态变化后,走进物理实验室,对探究物质熔化的规律和探究液体沸腾的规律两个实验进行了重新探究。
实验一、小薇同学把某固态物质加热后成了液态,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并记录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98 91 85 80 79 79 79 75 71 77 64 61
(1)由于疏忽,温度值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原因是 ;
实验二、小薇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计时,当液体中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记录水的温度
时间/min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温度/℃ … 95 96 97 98 98 98 98 98 98 98 …
(2)某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2中A、B所示,则图2中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此时水的沸腾的温度为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24.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l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 (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3)如图3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象,从图象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 不同;
(4)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 ;
(5) 除了装置图中的器材,还有 和火柴;
(6)实验中纸板的作用是 ,纸板上留有小孔的目的是 ;
(7)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但按照该方法操作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 ;
(8) 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 。
五、简答题
25.夏天,小佳与小林一起去喝饮料,在温度适宜的饮料室内,小佳点了杯热咖啡,小林点了杯冰柠檬茶,如图所示。过了一会儿,他们发现各自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
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判断两只杯子上的水珠分别出现在杯壁的内侧还是外侧,并分别说明其原因。
答: 。
26.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你能试着分析上面一段描述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吗?
六、综合题
27.关于温度计,请你填写以下空格。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的;
(2)如图是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 图是体温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分别为 和 ℃;
(3)下表是几种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8.8 357
酒精 -117 78.5
水 0 100
①南极的最低温度为-88.3℃,应选用 温度计来测量南极气温,因为 ;
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应选用 温度计来测量沸水温度,因为 。
参考答案:
1.C
【详解】用温度度测液体的温度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待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
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故B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待测液体充分接触,且玻璃泡没有与容器壁和容器底接触,故C正确;
D.玻璃泡没有与液体充分接触,故D错误。
故选C。
2.C
【详解】我们各地区气温最高不会超过78℃,最低也不会低于﹣117℃,故酒精在我国各个地区不会凝固成固态,也不会沸腾变成气态。在极寒冷地区,气温会低至-50℃,因此水、水银温度计不能使用。在高温天气,气温可达到40℃,故乙醚制成的温度计也不能使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同一杯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玻璃泡中液体量相等,说明同种液体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液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液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液柱升得较高,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无论冰水混合物放在阳光下,还是放在阴凉处,都是冰水混合物,温度都相同。
故选C。
5.B
【详解】ABD.图中该物质在10~25min内吸热但温度不变,是晶体,此时对应的温度为80℃,即它的熔点是80℃,故A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第10min时,该物质刚开始熔化,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详解】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是热水蒸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霜不是由露变成的,故B错误;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变小,是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熔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由图知,甲物态到乙物态需要放热,所以乙物态到甲物态需要吸热;同时乙物态到丙物态也需要吸热,所以乙物态为固态;丙物态到甲物态需要吸热,所以甲物态到丙物态需要放热;同时甲物态到乙物态需要放热,所以甲物态是气态;则丙物态为液态。
故选C。
8.B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正确;
C.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B。
9.A
【详解】AB.夏天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内拿出一根棒冰,发现包装纸上有一层霜,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需要放热,故A正确,B错误;
CD.撕开包装纸后,棒冰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故CD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掌握风、云、雨、雾、霜、露、雾凇几种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风:空气密度不均匀造成的.云:水蒸气的液化或凝华.雾、露是水蒸气的液化.霜、雾凇是水蒸气的凝华.地面的水汽化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这就形成了云.故选C.
11.AB
【详解】A.冰在常温空气中也可以熔化,用酒精灯加热只是会加快熔化,缺少酒精灯可行,故A正确;
B.图乙装置水浴法,可以使固体受热均匀,故B正确;
C.由图乙可知,冰在2~33min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是晶体,熔化过程持续时间31min,故C错误;
D.该实验应选用颗粒较小固体颗粒来进行实验,这样受热均匀,故D错误。
故选AB。
12. 38.5 一定
【详解】[1][2]同一体温计先后测量小明、小华、小刚三人的体温,中途未经下甩,示数相同,说明小华、小刚的体温不会高于小明的体温,示数保留的是小明的体温,如图所示,每一大格代表1℃,每大格之间有十小格,每一个小格代表0.1℃,故体温计的示数为38.5℃;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体温计的示数高于正常人的体温,则说明小明一定发烧了。又接着给小华、小刚测,液柱没有上升,但不会下降,故小华、小刚温度不超过38.5℃。
13. 液体的热胀冷缩 -6
【详解】[1]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升高,液体的体积变大,温度计示数变大;
[2]由题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摄氏度,数值越往下越大,表示零下的温度,此时的读数是-6℃。
14. 冷热程度 气
【详解】[1]温度时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250℃的氢高于其沸点,因此此时的氢是气态的.
15. 乙 70
【详解】因为晶体在达到熔点时的熔化过程中吸热不升温,非晶体没有熔点,吸热后温度随之发生变化.故其中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根据图像乙物质的熔点是.
16. 汽化 升华
【详解】[1]土壤中的水分变成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农民用地膜覆盖的方法抗旱保苗,这样做可以减少水分的汽化。
[2]固态的干冰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是升华现象,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导致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和小冰晶。
17. 升华 凝华
【详解】[1]把干冰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即发生升华,升华过程需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罐外,形成霜。
18. 凝华 吸收
【详解】[1]水蒸气遇强冷才能发生凝华现象,凝结成小冰晶。
[2]雪熔化时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导致气温下降。
19. 该实验中重点要观察:冰没有完全熔化前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及完全熔化后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冰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详解】(1)[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重点要观察熔化过程温度的变化情况,即冰没有完全熔化前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及完全熔化后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从而总结固体在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2)[2]由表格数据可知,冰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热,即要持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0. 均匀受热 B 42 吸收 不变 固液共存 升高
【详解】(1)[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样可以使蜂蜡、海波受热均匀。
(2)[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所以B正确。
[3]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所以其示数为42℃。
(3)[4][5][6]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第6至第12分钟处于熔化状态,所以第10min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4)[7]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蜂蜡是非晶体,而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海波是晶体。
21. 自下而上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底 D 99 吸 不会 调为小火
【详解】(1)[1]探究水沸腾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所以实验装置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
[2]实验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不能触底、碰壁,图1中温度计触底了。
(2)[3]为了使水尽快沸腾,缩短沸腾时间,可以减小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或者给容器加上盖板以减少热量散失。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4]分析表格中数据,发现水在沸腾后温度保持99℃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9℃。
[5]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6]将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而且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大煲内水由于火的持续加热,温度达到沸点而沸腾,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递,炖盅中的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这样炖盅内外温度相等,没有温度差,不会发生热传递,也就不会继续给炖盅中水加热,里面的水只能是达到沸点温度而不能沸腾起来。
[7]汤料沸腾以后,用小火炖能节省燃料。
22. 秒表 温度计 B 没有 99 见解析 水的初温低
【详解】(1)[1][2]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时间,因此还需要秒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酒精灯放置好后,根据外焰的高度确定石棉网的位置,然后放置烧杯,最后温度计的高度要确保温度计的液泡不碰到烧杯底部和侧壁,且液泡完全放入被测物质中。所以最后安装的是温度计。
(2)[3]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B正确。
(3)[4]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由图乙中b的现象可以判定水没有沸腾。
(4)[5]由图像可知: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99℃。
(5)[6]移走酒精灯,发现烧杯中的水继续沸腾了一会才停止沸腾,其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仍然能够继续吸收热量,维持沸腾状态。
(6)[7]由图丁知小明水的初温高,小红水的初温低,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可能是小红用的水初温较低。
23. 77℃ 晶体 有固定的凝固点 A 98 不变 减小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等
【详解】(1)[1]把某固态物质加热后成了液态,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这种物质由于凝固放热,温度越来越低,但第18分钟时的温度却出现了上升,所以错误的数据是77℃。
[2][3]这种物质有固定的凝固点79℃,所以是晶体。
(2)[4]水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图2中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5][6]由数据知,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
(4)[7]水从加热到沸腾需要时间的长短与水量的多少、水温的高低有关,故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减小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等。
24. 水银 乙 质量 高 停表 减少散热 使烧杯内外的气压相同 停止加热 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 寻找普遍规律
【详解】(1)[1]水的沸点是100℃,由表中水银和酒精的沸点可知,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不会在100℃时发生汽化现象,因此应选用测温物质为水银的温度计。
(2)[2]水沸腾前因液体上下层存在温差,下层温度高于上层温度,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收缩变小,水沸腾时液体温度相同,下层压强大于上层压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压强变小体积变大,由此判断图乙为水沸腾前的情况。
(3)[3]由图3知,b从40℃升高至100℃比a所用时间长,在比热容、加热设备相同的情况下,导致b时间较长的原因是质量较大。因此从图象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质量不同。
(4)[4]加热装置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会造成试管底部的温度偏高,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高。
(5)[5]由图3知,在进行实验时对水达到沸点的时间进行了计时,因此需要使用停表。
(6)[6]为了防止热量的散失,使水在短时间内达到沸腾,因此要在烧杯上面加盖纸板。
[7]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强而变大,为了使试验时水的沸点为100℃,留出小孔使烧杯内外的气压相同,确保实验的正确。
(7)[8]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我们可以停止加热,对水的沸腾情况进行观察,若继续沸腾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加热,若不沸腾说明水沸腾时仍需继续加热。
[9]因酒精灯对石棉网直接加热,使石棉网的温度高于100℃,水可以继续吸收一段时间的热量,因此仍会沸腾一段时间。
(8)[10]实验中多次测量是为了寻求普遍规律,减少偶然性。
25.见解析
【详解】小佳杯中装的是热咖啡,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的内壁,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的内壁上;小林杯中放的是冰柠檬茶,杯外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的外壁,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的外壁上。
26.凝华、升华、液化
【详解】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由气态变为固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这个过程中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为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升华需要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从而促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凝结成水滴,或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综上可知,包含的物态变化有凝华、升华、液化。
27. 热胀冷缩 甲 38.5 -5 酒精 酒精的凝固点低于南极的最低气温 水银 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
【详解】(1)[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2][3][4]由甲乙两图知,甲是体温计,因为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甲乙两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38.5℃和-5℃。
(3)①[5][6]南极的最低气温为-88.3℃,而酒精的凝固点为-117℃,低于南极的最低气温,所以选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南极的气温。
(4)②[7][8]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而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应选用水银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