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和平的期盼
1、新闻两则
精彩开篇词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新课导入
本课的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则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 溃(kuì)退
签(qiān)订 督(dū)战 歼(jiān)灭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歼灭:消灭(敌人)。
3.背景链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结果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4.了解文体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附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新闻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交流点拨】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交流点拨】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3.跳读课文,口头复述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二)文本探究
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次写西路,略写。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
(三)语言品析
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西起九江(不含)。
【交流点拨】不包括,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交流点拨】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交流点拨】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交流点拨】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四、板书设计
标题 百万(兵力)横渡(锐不可当)
冲破(排山倒海)
导语 渡江概况
横渡(一往无前)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详写)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背景 一方面……一方面……
结语 占领要塞 封锁长江
五、拓展延伸
1.找出下列这则新闻的电头、导语、主体。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自2001年试行至今,我国累计约有1700万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4亿元。但是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加大资助力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交流点拨】电头: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导语:第一段(除电头外)
主体:第二段
2.请将下面这则新闻的结语补充完整。
汶川地震后,教育部、公安部和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组成检查组,对河北、河南、辽宁、重庆中小学安全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联合检查,发现中小学校安全工作状况有了很大好转,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舍建设质量标准偏低,体育运动场地普遍紧张,学生食堂、宿舍等设施条件较差,有的学校教学楼或学生宿舍疏散通道不畅,存在安全隐患。
检查组强调, 。
【交流点拨】校园安全存隐患是这则新闻的主调,问题出现了就不能视而不见。所以,结语可写作:各级政府要切实重视中小学校安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确保校园安全。
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新课导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绥靖(suí jìng) 阌(wén)乡 聿(yù) 鄂(è) 豫(yù)
2.背景链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发布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交流点拨】开头的“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阳”是导语部分,以下是主体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交流点拨】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二)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回顾课文,找相同点。
(回顾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将两则新闻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交流点拨】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速读课文,找不同点。
(快速阅读两则新闻,将两则新闻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交流点拨】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洒,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板书设计
导语 概述我军解放南阳
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背景
蒋先重视后放弃南阳
河南全城基本解放
恢复建立根据地
南线解放军的伟大胜利 纠正了“左”的错误
敌人弃城而逃
五、拓展延伸
学习拟写一句话新闻
1.拟写一句话新闻方法指导:
(1)中心提取。提取能反映事实内涵的中心句,这种中心句比较多地存在于导语部分。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新闻材料和语境,适当删减替换。
(2)要素概括。新闻一般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包括经过、结果)等五个要素。拟写时可以参照以上要素,按照“什么人(或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加以表述。
2.例题分析: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第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截止目前,全国处于就业年龄段的2500万残疾人中,就业人数已达2193.6万人,其中,城镇已就业残疾人累计达到430.4万人,农村达1763.2万人,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交流点拨】我国2100多万残疾人有了工作。(或: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如果加了“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问题”也算正确。)
3.实战训练: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新华社东京 3月14日电 中国政府提供的首批援助物资14日晚抵达日本东京,并将连夜被运送至日本东京北部地震海啸重灾区宫城县。
日本当时时间20时46分,从中国上海起飞的搭载首批近百吨援助物资的包机抵达东京羽田机场,为批物资包括12人用帐篷、6人用帐篷、毛巾被、手提应急灯等灾区急需物资。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吕克俭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日中经济室长古谷德郎在机场签字换文,完成任务物资交换。
【交流点拨】中国首批援助物资运抵日本。
课件29张PPT。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课时●出示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
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
溃(kuì)退 签(qiān)订
督(dū)战 歼(jiān)灭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
被打垮。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
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歼灭: 消灭 (敌人)。
3.背景链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结果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4.了解文体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
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
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
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
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
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
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一般指消
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附内容的需要,可
有可无。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新闻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 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导语为第一句话。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3、跳读课文,口头复述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
的长江前线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
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4、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 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用笔力。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次写西路,略些。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度已十分明朗。 5、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以 下画线字的含义。⑴西起九江(不含)。
⑵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糊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⑷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不包括,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
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
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4)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
所向披靡。
板书设计
标题—百万(兵力)横渡(锐不可当)
冲破(排山倒海)
导语—渡江概况
横渡(一往无前) 展渡江盛况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详写) 扬将士神威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背景— 一方面……一方面……
结语—占领要塞 封锁长江
拓展延伸
1、找出下列这则新闻的电头、导语、主体。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自2001年试行至今,我国累计约有1700万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4亿元。单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大资助力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点拨】电头: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导语:第一段(除电头外)
主体:第二段
2请将下面这则新闻的结语补充完整。
汶川地震后,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组
成检查组,对河北、河南、辽宁、重庆中小学安全和管理工
作情况进行了联合检查,发现中小学校安全工作状况有了很
大好转,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舍建设质量标准偏低,体
育运动场地普遍紧张,学生食堂、宿舍等设施条件较差,有
的学校教学楼或学生宿舍疏散通道不畅,存在安全隐患。 检查组强调, 。 【交流点拨】校园安全存隐患是这则新闻的主调,问题出现了就不能视而不见。所以,结语可写作:各级政府要切实重视中小学校安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确保校园安全。 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新课导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绥靖(suí jìng) 阌(wén)乡 聿(yù) 鄂(è) 豫(yù)
2.背景链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发布于1948年11月5
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
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
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正
是淮海战役前夜。(一)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开头的“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阳”是导语部分,以
下是主体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
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
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二)比较阅读,理解提升1.回顾课文,找出两则新闻的相同点。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
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
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
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2.速读课文,找出两则新闻的不同点。
时间不同:前一则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
京的前一天;后一则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
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写法不同:前一则巧用对比,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后一则妙用暗示,
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
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
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不同:前一则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后
一则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洒,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前一则大气磅礴;后一则广博儒雅,语言含
蓄。四、板书设计 导语——概述我军解放南阳
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背景
蒋先重视后放弃南阳
河南全城基本解放
恢复建立根据地
南线解放军的伟大胜利 纠正了“左”的错误
敌人弃城而逃五、拓展延伸(一):拟写一句话新闻1. 方法指导:
(1)中心提取。提取能反映事实内涵的中心句,这
种中心句比较多地存在于导语部分。根据题干
要求结合新闻材料和语境,适当删减替换。
(2)要素概括。新闻一般具备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原因(包括经过、结果)等五个要素。拟
写时可以参照以上要素,按照“什么人(或物)在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加以表述。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第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截止目前,全国处于就业年龄段的2500万残疾人中,就业人数已达2193.6万人,其中,城镇已就业残疾人累计达到430.4万人,农村达1763.2万人,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我国2100多万残疾人有了工作。(或: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问题。)拓展延伸(二):拟新闻标题1.题型分析: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一行标题和多行标题之分。其主标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引标往往交待背景;副标(又称辅题、子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拟写标题通常要求的是一行标题(即主标题)的概写。
2.答题格式:人物+事件
3.注意事项:
(1)一般说来,新闻标题较一句话新闻更简洁,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和事件。
(2)句中通常不停顿,文末不用标点。
(3)好的新闻标题往往句子形式优美,语言有文采。4.根据下面的内容拟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2个字)?? 《大江晚报》6月6日讯 离端午节还有几天时
间,经过三个月精心筹备的中国芜湖六郎龙舟赛,
昨天上午10点在碧波千顷的政和大港精彩上演,龙
舟赛吸引了数万名游客,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 中国芜湖六郎龙舟赛昨日在大港开赛(中国芜湖六郎龙舟赛在政和大港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