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对外关系用语中,平等类用语大幅上升,不平等类用语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大量存在,反映出晚清外交及外交观念新旧转型的艰难,B项正确;晚清中国对于国际交往的规则并不熟悉,排除A项;从平等类用语大幅上升可以看出,晚清政府对外政策是遵守条约体系,排除C项;《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可知,洛阳市场上有来自四川、山东、西域、南海等地的奢侈品,这反映了当时商业主要服务于社会上层,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洛阳的市场繁荣,不能体现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洛阳与国际的交流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排除C项;地主庄园经济有一定发展主要是指地主土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且自给自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孟子、荀子、韩非子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说明古代大一统思想雏形形成,答案为B;儒墨法三家的思想主张是不同的,“趋于一致”说法错误,排除A;战国时期这些学派的思想实现了思想的争鸣,大一统思想只是众多思想的一种,不能说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C错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对我国传统文化做出的贡献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材料内容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三家,不能代表全部,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考查大一统思想。
4.A
【详解】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之后,因为《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所以A符合题意。BCD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反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直至最终形成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故排除。
点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5.C
【详解】根据所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因此“商鞅虽死,秦法未亡”,C项正确;AB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之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贱民与良民的身份界限逐步消失,体现了社会身份的日趋平等,A项正确;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阶层的流动,但材料中贱民身份的变化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属于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目的,而元朝设立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是不利于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利益之争而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是弱化地方职能,是弱化地方的权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材料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巩固统一。
8.C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在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因为太监都要退出,才有了“挑帘军机”。由此可知,“挑帘军机”的出现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故C正确;军机大臣的地位尊隆,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皇帝故意显示威严,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军机处的等级森严,故D错误。
9.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穷苦子弟”通过读书和考试也可以做官、“跃登上第”。ACD均和材料不符,故答案为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10.C
【详解】根据材料表中“……番豆……湖田沙土遍植……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引进土豆、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并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C项正确;“妥善地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境遇”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作物的引种和推广,未涉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酒醉之后,脱光衣裤,坐在床上,岔开双腿,成为‘箕踞’ ”和材料“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祥衣,诸君何为入我辉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受到冲击,儒学遭遇信仰危机,B项正确;魏晋时期的时代主流并非是追求个性解放,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个别的士人,不能代表整个群体,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儒生群体以天下为己任,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依据材料“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的学风大盛,《老子》《庄子》成为名士推崇的经典著作……”,可以看出以道家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说明魏晋时期,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的融合发展,A项正确;儒学复兴运动兴起于唐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得到了推崇,但不能说明其成为主流思想,排除C项;经世致用思潮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八思巴文虎符圆牌是元代驿站通行证,在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说明西藏与中原联系密切,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与材料时间和信息不符,排除A项;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唐朝时期,已经与西藏进行往来,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特征。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D两项明显错误,关键点不是大臣的回答是否矛盾和背离主题,而是没有回答到皇帝的心中(没有揣摩到皇帝的心思),排除;B项说明了皇帝的想法,属于本质问题,即服务于加强皇权专制,正确;C项说法属于表象,明显错误,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特征
15.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以百姓之心为心、顺民心、得其民”可知,均体现了对民心的重视,故A符合题意;墨子主张兼爱,故B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树立君主权威,故C不符合题意;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1)表现: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发展,部曲制变为租佃制;社会结构上,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瓦解;政治上,由贵族政治体制转向君主专制独裁制(或答文官政治、文人社会地位高);文化上,由复杂进取转向单纯与收敛(或文化平民化、世俗化)。
(2)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84年以后,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或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1992年以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或计划经济结束);2003年以来,经济转型初步完成,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认识:社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深化改革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政府应当积极主导社会转型。(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详解】(1)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唐宋社会的变革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论述。根据材料“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政治权力全归天子所有,天子地位得到巩固,可以随意支配官员”可知政治上由贵族政治体制转向君主专制独裁制(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根据材料“宋之际,部曲奴婢劳动制解体,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这使得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法继续下去了”可知社会结构上,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瓦解;根据材料“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可知文化上,由复杂进取转向单纯与收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不抑兼并,租佃关系繁荣。
(2)本题是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84年以后,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以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以来,经济转型初步完成,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认识:从改革经历的时间和阶段,看一看出改革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从我国经济改革的几次关键会议可看出,政府在改革中占据主导地位,积极推动改革,另外从整个改革的过程可以看出改革要不断深化。
17.(1)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2)汉武帝,匈奴。
【详解】(1)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路线出发,从加强与所到地区或国家的联系方面进行回答。
(2)依据材料二“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可知,“武帝”指汉武帝;据材料“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可知,“北虏”指匈奴。东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单选题
1.下表是学者对清朝前、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进行的统计(数量:个;比例:%)。清朝的前、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变化反映出晚清政府( )
性质 时间 平等类用语 不平等类用语 其他用语 合计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清朝前期 26 10.5 215 87 6 2.5 247 100
清朝后期 232 60.6 141 36.8 10 2.6 383 100
A.熟悉国际交往规则 B.外交观念转型艰难
C.力图摆脱条约体系 D.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2.史载,东汉洛阳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主要有产自蜀郡的锦绣,有出自山东的绮纨,来自西域南海的犀象、珠玉、琥珀、玳瑁。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商业主要为社会上层服务 B.豪强地主的势力不断膨胀
C.洛阳已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D.地主庄园经济有一定发展
3.战国时期,墨子提出“一同天下”,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
A.说明墨家儒家法家思想趋于一致B.意味着古代大一统思想雏形形成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D.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4.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没有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
A.得到了秦国人民支持 B.措施具体有效
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D.得到国君支持
6.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大变迁:门阀世家瓦解,平民社会取而代之;部曲奴婢制瓦解,租佃制取而代之……,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部曲奴婢制的瓦解,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这使得自中古以降的良贱身份制度也无法继续下去了。这反映了(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社会控制的加强
C.科举制度影响阶层变动 D.政治制度的变革
7.周振鹤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写道,“元代幅员十分广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又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中书省直辖地又称‘腹里’,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而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 B.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C.避免不同地区利益之争 D.强化地方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8.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说明军机大臣的地位极低 B.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D.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10.下表是明清时期农作物的有关记载。由此可见,当时农作物的引种和推广( )
记载 出处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人百越,古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 (清)张师古《三农记》
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玉米),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嘉庆)《汉中府志》
A.妥善地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B.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境遇
C.缓解了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 D.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酒醉之后,脱光衣裤,坐在床上,岔开双腿,成为“箕踞”;另一刘伶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祥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这反映出当时( )
A.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 B.传统儒学遭遇信仰危机
C.士人群体追求世俗生活享受 D.儒生群体以天下为己任
12.魏晋之际,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的学风大盛,《老子》《庄子》成为名士推崇的经典著作。一些名士为儒家《易经》和道家经典作注,醉心于道家的“逍遥”思想,喊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
A.儒道思想融合发展 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C.道家成为主流思想 D.经世致用思潮进发
13.下图(元代八思巴文虎符圆牌)是1973年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驿站虎符圆牌,牌上文字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由此可知,元代(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
C.西藏首次与中原往来 D.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14.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有的人回答“子孙满堂”。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主要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15.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曾做过大量思想探索。下面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
A.以民心的向背为本 B.反对各国攻伐兼并
C.强调树立君主权威 D.提倡顺应自然法则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之际,部曲奴婢劳动制解体,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这使得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法继续下去了。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政治权力全归天子所有,天子地位得到巩固,可以随意支配官员。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入宋以后,佛、道、儒等诸家思想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材料二: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引自《后汉书·西域传》
(1)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中“武帝”“北虏”分别指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