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寓言四则
七上第六单元22课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1. 自主阅读这四则寓言,了解不同的寓意。
2.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课时:2课时。
作者简介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作品简介
《伊索寓言》是以伊索的名义流传的古希腊寓言集。大多是动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和小羊》)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专横、残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等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期卫国人。本是阳翟富商,在邯郸经商时,结实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赢楚,他深知奇货可居,设法使赢楚成为秦国的太子,待赢楚登位,他被拜为丞相,封为文信侯,由此弃商从政。秦始皇执政后,尊其为相国,好号仲父,但不久即被免职,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内容涉及广泛,是研究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先秦文化史的可贵资料。《吕氏春秋》结构完备,篇章规划整饬,在古代散文史上也有相当地位。
作者简介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作品简介
《列子》,中国道家典籍之一,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字词注释:
1.溉汲:打水浇田 2.及:待,等到
3.国人:居住在国都的人 4.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使听到
6.对:应答,回答 7.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 :“(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 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穿井得一人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者。
亡:没有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晓:告知,开导; 积气:聚积的气体;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崩下来呢?”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
3.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译文: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
4.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5.其人曰:“奈地坏何?”
译文: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杞人忧天》
6.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积块:聚积的土块;四虚:四方;
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日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7.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译文:那人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第一课时
一、调动阅读经验,了解寓言特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体是寓言。大家以前一定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 有哪些特别有趣,给你留下过深刻印象的呢 讲给同学听听,并总结归纳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1.在小组内交流课前完成的预习单。
寓言 寓意 寓言特点
《农夫和蛇》 恶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 的,我们不该对恶人施善 (提示:可从篇幅、情节、结构、表现手法、写作目的等角度考虑)
一、调动阅读经验,了解寓言特点
2.小组讨论,归纳出寓言的特点。
3.小组派代表汇报。
示例:用简短、形象的故事,蕴含抽象、深刻的道理,往往具有批判或讽刺的意味。
二、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言寓意
《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蕴含某种道理的,往往在最后用一句精练的话点明寓意。《伊索寓言》的译者白山先生曾在书的序言中说:“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 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
那么,我们就从故事出发来阅读寓言吧!
二、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言寓意
1.自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整体感知。
自读提示:
(1)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遇到故事中的人物就用方框标注出来,遇到你认为关键的信息(词语)就用横线标注出来。 此外,阅读时别忽略了课文下方注释的信息。
二、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言寓意
(2)根据下列问题,尝试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完成故事情节的梳理。
①故事主干:谁;干什么。
②主要情节:为什么问;怎么问;结果如何。
二、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言寓意
2.品味细节,理解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采用对话描写展示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的三问三答构成。
小组合作: 揣摩赫耳墨斯的“三问”,补写对话中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并尝试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曲线图。
二、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言寓意
(一问)他看见宙斯的雕像,(①)问道:“值多少钱 ”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二问)赫耳墨斯又笑着(②)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三问)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 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③)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④)
二、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言寓意
追问:在洞悉赫耳墨斯的心理之后,你想对赫耳墨斯说什么呢
示例 1: 虚荣心就像泡沫,很快就会破灭,让你遭遇尴尬。
示例2: 不要在乎雕像的价格,尊重不一定体现在价格上。
3.课中小结。
阅读寓言要抓住故事中的细节进行揣摩分析,把握寓言的 讽刺意义,深刻理解寓意。
三、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删除寓言结尾的寓意,在情节梳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理出适用于类似情况的一般说法,而不限于寓言中的人、物或事。模仿结尾“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或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经历提醒我们……”等句式,重新拟写寓意。
三、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1.阅读《蚊子和狮子》,用一句话概括故事。
明确: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
三、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2.运用方法,为《蚊子和狮子》重拟寓意。
方法提示:
(1)要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故事情节进行分析。
(2)明确寓言中有几类人物,可以试着从各人物出发提炼寓意。
(3)可以对同一个人物(情节)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提 炼寓意。
三、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示例: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 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三、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寓意:
①这则故事讽刺了仗势欺人而无实际本领的人。
②狐狸的做法启发我们可以借助外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这则故事讽刺了强暴而昏庸,被小人利用而不能觉悟的人。
三、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示例:(1)从蚊子角度分析。
①不畏惧对方,善于动脑,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就能取得胜利。(依据: 蚊子用语言挑衅 狮子,毫不畏惧,又专门去咬狮子鼻子周围不长毛的地方,最后战胜了狮子)
②骄兵必败。(依据: 蚊子打败狮子之后,唱着凯歌、吹着喇叭飞走了,表明蚊子骄傲了,得意忘形了,最后撞到了蜘蛛网上)
三、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示例:(2)从狮子角度分析。
①遇事不动脑子,鲁莽,气急败坏,即使有再强的实力也无济于事。
②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很多时候,比的不是块头、财富、狠劲,而是脑子。(依据: 体型比 蚊子大出许多的狮子在面对蚊子的攻击时,只会用爪子抓自己的脸,结果把脸都抓破了)
三、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示例:(3)从蜘蛛角度分析。
抓住时机,就可一招制敌。(依据:蜘蛛在蚊子唱着凯歌时用网粘住了蚊子)
(4)从蚊子、狮子、蜘蛛三者关系看。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弱者,强与弱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换。(依据: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三、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3.改写、续写情节,改变寓意。
改写寓言并不是随意改变情节,而是确定一个新的寓意,再根据这个新的寓意来改变情节。
三、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1)根据寓意,改动寓言情节。
寓意: 以小胜大靠智取。
改写《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 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三、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之意便不存在了。
(2)发挥想象,续写寓言,让寓意发生变化。
蚊子战胜了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提示: 请先考虑你想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然后据此续写故事。
四、课堂小结及作业
1 . 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寓言这种文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示例:(1)寓言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的文体。
(2)一则寓言的寓意不是单一的。可以通过品味细节,分 析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提炼寓意。
(3)寓言故事是通过情节来突出寓意的。
四、课堂小结及作业
2.拓展作业: 阅读《伊索寓言》及钱锺书的《读(伊索寓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不少论述思想的作品中都善于用寓言来劝谕或讽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希望通过这两篇古代寓言的学习,进一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感受寓言的现实意义。
二、自主阅读,疏通文意
1.根据下面的提示,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1)试着读一读原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试着将原文用现代汉语讲一遍,讲不下去的地方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进行商议。
(3)自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要注意积累:涉及读音的可 以将字音标注到该字的正上方,涉及字义的可以将释义标注到该字的正下方。
(4)自读过程中用方框标注出寓言中的人物。
二、自主阅读,疏通文意
2.检查学习效果,快速抢答。
《穿井得一人》字音字义积累小卡片
字音:溉( ) 汲( )
字义:穿井得一人 家无井而出溉汲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
丁氏对曰 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 不若无闻也
二、自主阅读,疏通文意
《杞人忧天》字音字义积累小卡片
字音:杞( )人 身亡所寄( ) 星宿( )
中( )伤 躇步跐( )蹈 舍( )然
字义:身亡所寄 因往晓之
若屈伸呼吸 奈何忧崩坠乎
只使坠 积块耳
躇步跐蹈 舍然大喜
三、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1.演一演: 丁氏等人如何说。
角色演绎《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
提示:①注意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等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②在保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添加符合语境的人 物语言。
③闻而传之者、国人可以有多个人。
三、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2.判一判: 谣言传播谁之责。
宋君对这次谣言的传播十分生气,他决定进行追责。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示例:①丁氏。他是谣言的缘起。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 的劳力一事表述不清,产生歧义。
②闻而传之者。他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大家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三、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3.议一议: 宋君缘何能止谣。
“谣言止于智者”,宋君为什么能止住这次谣言呢
示例:①宋君身份地位的特殊性、权威性;
②宋君“令人问 之于丁氏”,实地探访,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三、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4.说一说: 现实谣言如何止。
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建议课后读《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全文),“察传”就是明察传闻之意,告知 我们对于传闻要谨慎对待,多做调查研究,这样才不至于成为 “愚者”,避免谣言带来的危害。自媒体时代,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更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发生呢 大家说一说:
(1)你听到的传闻中,最后证实是谣言的事例。
(2)事例中止住谣言传播的“智者”。
(3)你从事例中得到的启示。
四、明列子意图,探现实意义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 ·天瑞》。《列子 ·天瑞》共由十四章组成,“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章的节选。
活动一: 变身故事中人,还原对话现场。
请同桌两人用原文或自己的话,一位变身“杞人”,一位变身 “晓之者”,还原对话现场。
提示: 杞人(忧,担心,忧心忡忡)
晓之者(晓,开导,胸有成竹)
四、明列子意图,探现实意义
活动二: 链接出处,探究寓言语境义。
引导: 中国古代寓言不像《伊索寓言》独立成篇,它往 往出自某篇文章,是文章的组成部分。《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 天》都是文章的节选。《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 ·天瑞》。把寓言放回原文语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寓言在文中的寓意。
出示《列子 · 天瑞》第十二章的后半节,学生小组合作通读 这一部分的内容。
四、明列子意图,探现实意义
长庐子1闻而笑之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2谓不坏 夫 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 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 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 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
——选自《列子 · 天瑞》
【注】①长庐子:又作“长卢子”,楚国人,曾著书九篇,属道家一流。②奚:何,为什么。
四、明列子意图,探现实意义
任务: 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长庐子、列子对“杞人忧天”的不同态度,思考“杞人忧天”这个寓言故事在文中的用意。
四、明列子意图,探现实意义
活动三: 联系现实,寓意新解。
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老庄的顺应自然的思想相近,链接之后我们发现原文就是借“杞人忧天”这个故事来表达列子的思想。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杞人忧天”的看法。
提示: ①必要;②不必要。
五、课堂小结及作业
1.课堂小结:中国古代寓言是传递我们古人思想、智慧的重要方式。阅读古代寓言,我们 可以将寓言故事放回到古人的语境当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知道这个寓言的创作初衷。 我们也要在寓言与现实之间建立联结,发掘出寓言的另外一些意义,达成寓言的个性化解读。
2.作业:自创一则寓言。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