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1 06:3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至于不“亏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这里的界限就看是不是自食其力。被墨子视为“赖其力者”,都该有应得的“自利”。反之,“不与其劳,获其实”,诸如偷窃、就是“亏人”而“自利”,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这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劳动者的功利观和墨子这种先人后己,先“利人”然后“人亦从而利之”的思想,一方面表明了劳动者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劳动者依赖集体力量以保护“自利”的思想反映。
墨子既重利,又贵义,把义看作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为义可以获利,“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的尊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种追求义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国利民之利视作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学派那样要么重义轻利;要么贵利贱义,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摘编自《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解读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
材料二:
墨家一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这也就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示例。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其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墨家所述的“兼爱”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公输》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墨子》中的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城之术,也都是对其“兼爱”“非攻”主张的实行,故而也是本之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而来。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天下为公”和墨家的“天下之利”谈的都是“利”,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都为人们所赞同。
B.墨子在止楚攻宋一事中,反对楚国发动战争,体现了墨子之德,而能够制止楚国攻打宋国,则体现了其才。
C.偷人桃李、抢人马牛等不仁不义的行为,都具有“亏人”而“自利”的思想,墨家认为这一思想是人们不“兼爱”的思想根源。
D.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和实践都在强调爱民、利民,反对只有“巧”之名而无“利”之实的技术创制活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墨子看来,“利”是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为“兼爱”,所以“利”就有利他的行为特征。
B.儒家所认为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因此应该被摈弃。
C.墨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合理的,不“亏人”的“自利”也不应该被反对。
D.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墨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树立了古时圣王形象,另一方面又对暴君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
3.下列发明,不符合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的发明的一项是( )
A.黄道婆发明了在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纺车。
B.马钧发明了“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
C.秦朝时期,人们用黄金打造了一只大雁,像活的一般,能在天空翱翔。
D.郭守敬发明了一种类似浑仪的天文观测仪器:简仪。
4.两则材料谈的都是墨家的义利观,二者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5.材料一中提到“它(墨子义利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当今社会的义利关系。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黑小白
何存中
新冠疫情期间,黄州封城两个多月。解封之后,老汪对人别的不说,专说小黑和小白。在黄州的森林公园里,世事初谙的小黑和小白,患难见真情,是老汪在人世间的忘年交。
二十年前,老汪为了摆脱贫困,只身一人扛着铺盖来到黄州,在森林公园里做临时工。公园里许多杂事要人做,比方说水电出了毛病,要人维修,老汪能当此任。下大雨后,山间水道被泥沙堵了,要人疏通,老汪有的是力气。
公园里有一座人工水库,常年树荫照影、浮萍连岸,水深面积大,可以养鱼。养鱼的收入管理处不要,归老汪。还有不少空闲的地方,可以种菜,拿到市场去卖,也是收入。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老汪脱贫了,还在城里买了处二手房。
老汪在公园里,择旧房子作为临时住所,也起火做饭,炊烟袅袅,饭菜飘香。公园后门闲着一排小屋,黄州退休的老人们为老有所乐,择二间开了个娱乐室,每日喝茶、打牌。老汪与老人们称兄道弟,不是一家,胜似一家。
老汪养鱼勤劳,买鱼苗放进去,割岸边的青草丢到水里,鱼就翻花起浪,抢着吃。过年前,老汪请人抬网,到水库捞鱼,结果捞上来的鱼,比放下去的尾数还少。付了捞鱼的人工钱,剩的钱不到一千元,买鱼苗就花了一千二,亏了本。这是怎么回事呢?老人们就同老汪一起分析原因。得出的结论是,鱼被人深夜下网偷走了。森林公园白天人不少,散步的、唱歌的、打牌的,那是漫山遍野。但是到了夜里就没人了,寂静无声。偷鱼的人掌握了老汪的作息规律,趁老汪睡着时下网,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鱼偷走。于是老人们给老汪提出建议,说:“兄弟呀!你得养条狗,养条狗陪你守夜。”老汪觉得这主意好。
老汪抱回一只刚断奶的小狗,全身黑色,没有一根杂毛,憨态可掬,人见人爱,人们唤它小黑。小黑一天天长大,清早起来,忘不了职责,圈它的地盘。绕着水库的青岸跑,不时支起它的后腿,隔一段见树见石撒几滴尿,用气味做标记。
老人们发现小黑孤单,说:“小黑需要一个帮手哩。有了帮手彼此有个照应。”就叫人抱来一只小白狗,小白狗也是通身纯白,浑身没有一根杂毛。两只都是公的,小黑大,小白小。大的是哥,小的是弟。弟听哥的,哥叫怎么做,它就怎么做。清早起来做功课,小白随着小黑跑。小黑在前,隔一段见树见石支后腿撒尿加固地盘,小白在后边跟着闻,然后支起后腿再撒几滴尿,以此证明这是它们共同的领地。整日里兄弟俩滚成一团,嬉戏、撕咬、奔跑、练本领,其乐融融。
自从有了小黑和小白,老汪夜里可以放心睡觉了。深夜只要有一点儿动静,忠于职守的兄弟俩就叫。偷鱼人几次试图用包毒药的食物毒死兄弟俩,但是它们训练有素,根本不吃外人投喂的食物。偷鱼的人只有望狗兴叹,不敢近鱼塘一步。
老汪说,他是在黄州封城后第五天深夜,从城里小区的栅栏翻出来,带着狗粮到森林公园去看小黑小白的。这时疫情严重,全城封得严严的,森林公园也封禁了。老汪惦记着小黑和小白,五天了,狗吃什么呢?老汪想趁夜深溜进去,带点儿狗粮给小黑小白。老汪以为深夜无人,他的计划可以落实,哪晓得走到水库坝上,就被巡逻队的人拦住了。带队的问:“深夜出来干什么?”老汪说:“给狗送点儿粮食。”“不知道疫情严重,不能出来吗?”老汪连忙认错。老汪心想,特殊时期,人命关天,顾人的命,顾不上狗的命了。也不知道何日解封,小黑小白只有听天由命,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去,各自找吃的求生保命吧。山风阵阵,寒意袭人,老汪黯然神伤。
谁也没有想到黄州封了六十多天。眼看春天过去了,窗外红梅花开过了,粉红的樱花在风里接着开。终于疫情有了好转,黄州住院人数开始“清零”。接着,老汪从新闻里看到黄州“启封”的消息。
老汪说,他是“解封”那天清早起来到森林公园去的,封得太久了,走出家门,那感觉恍如隔世。天上的太阳很好,地上的风儿和畅,群山新绿,空气新鲜,水库清幽,鱼儿起浪。就在那清新如画的天地里,老汪看见两个小东西,一黑一白,一前一后,如影相随,沿着水库的堤岸巡逻哩。六十多天了,原来兄弟俩并没有逃走,也没有饿死,一直守着领地,等着它们的主人归来。老汪一声呼唤,兄弟俩跑到主人面前,又是蹦又是跳,久别重逢,亲热得无法形容。兄弟俩瘦得皮包骨头,老汪禁不住热泪盈眶。
六十多天,兄弟俩为什么没有饿死呢?老汪胡乱猜测,小黑和小白可能是靠吃草活下来的。公园里有草坪,春天雨水浇灌,草长得茂盛,兄弟俩也许就是靠吃嫩草尖,度过了那艰难的六十多天。
老人们闻讯之后,唏嘘不已,感叹说:“这是人间奇迹,是关于生命的大感动。”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制造悬念,黄州新冠疫情的背景和解封后老汪对小黑小白的特别情感,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汪能够摆脱贫困,与他个人的打工抉择和努力奋斗有重要的关联,同时单位提供的便利也起到促进作用。
C.老汪在疫情严重的封城时期,想要趁夜溜进公园,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思想上的无原则性和格局上的狭隘性。
D.小说结尾处,老人们关于“人间奇迹”“生命的大感动”的慨叹,既是指向动物生灵,也是指向本土城市。
7.本文画线部分表现了老汪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8.请结合全文,分析“小黑小白”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②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③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当:恰当。③折阅:低价销售,亏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好善A无厌B受谏C而能D诫E虽欲F无进G得乎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既是解释《春秋》的著作。
B.跬步,即一小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累土”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的“累土”意思有所不同。
D.“跛鳖致之”中的“致”与“致知在格物”中的“致”意思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具有一致性。
B.荀子将君子和小人对待善恶正邪的做法进行对比,指出两类人处世待人的不同态度,最终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C.荀子将士君子面对贫穷生活的态度与良农面对水旱、良贾面对亏损的态度进行类比,指出士君子要正道直行、笃行不怠。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间的关系时,运用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3.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14.下列对《鹧鸪天》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
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运用典故,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C.“原上草,露初晞”一句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由此下文“新垅”就不显得突兀了。
D.“旧栖新垅两依依”,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5.贺铸的《鹧鸪天》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五、情景默写
16.理解性默写。
(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与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句子: , 。
(2)《将进酒》中由悲转折到乐、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 , 。
(3)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无衣》中两句“ ”“ ”。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称,《百年孤独》构思了十五年,______________。毫无疑问,构思一部小说的开头特别需要勇气。马尔克斯的勇气,是给了一个时非其时、地非其地的新解。他站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______________,他不必圈一块地,指几个人,要他们干什么干什么,而是一尾鱼一样灵巧地游进了时空宇宙,让叙述获得了新的自由。譬如吴清源的三三星天元名局,第一手拍在“三三”,就能引发新布局的大地震。
这是《百年孤独》开头的伟大之处。如果你只是在被动地、无意识地接收文本内容,也许很难体会到马尔克斯用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______________,你才会感觉到它包含了太多重要的命题。
传说莫言早年拿到《百年孤独》,只读了第一页就嚷了出来:“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那是作家遇见作家时的剧震。小说是建筑成本最低的城市、文明和宇宙,是物美价廉的梦,当你说“要有光”(出自《圣经》“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你根本不必处理明暗,不用打光,不用取景,你说光就是光。
17.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2、3、4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七、名著阅读
19.下面是《红楼梦》中对人物的描写,所写人物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②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③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A.①林黛玉 ②贾探春 ③王熙凤 ④贾宝玉 ⑤贾惜春
B.①林黛玉 ②贾迎春 ③贾探春 ④贾宝玉 ⑤王熙凤
C.①贾迎春 ②贾探春 ③王熙凤 ④贾惜春 ⑤贾宝玉
D.①贾元春 ②贾迎春 ③贾探春 ④贾宝玉 ⑤王熙凤
20.以下关于《复活》相关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活》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中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B.陪审席上的聂赫留朵夫有了忏悔之意,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冤情,并决心要与玛丝洛娃结婚,最后,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感动并接受了求婚。
C.《复活》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个平民女性,是俄罗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在索菲亚姐妹家时她被唤作“卡秋莎”,到妓院工作后叫“柳包芙”。
D.玛丝洛娃的命运堪忧,因为法庭庭长一心想着与情人约会,而迟到的法官马特维心思不在案情上,副检察官急功近利,不惜让无辜者蒙冤。
21.关于《老人与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叫桑迪亚哥的老渔夫在大海上孤身与鲨鱼搏斗的故事,歌颂了桑迪亚哥富于冒险的精神。
B.这篇小说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一个孤单的老人,面对险恶的大海,力量对比是悬殊的,结果似乎也是不言而喻的。
C.大马林鱼、凶鲨它们强壮有力,而老人年老体弱,孤单一人。这种强弱对比,强化矛盾冲突,更鲜明地突出老人性格的坚强。
D.作品中老人与鲨鱼五个回合的搏斗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小说冷静、密实的叙事风格,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推动情节发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独自成长的大卫·科波菲尔到无人理解的聂赫留朵夫,从孤身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圣地亚哥到命运诅咒的奥雷里亚诺家族,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命形态。他们有的是物理上孑然一身,有的是精神上无人对话,有的在孤独中倔强成长,有的在孤独中自我安慰。
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罗兹曾说:“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南森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
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C 4.①材料一侧重于辩证地阐释墨家义利合一的义利观,认为墨家在主张义利统一的同时,不反对“自利”。②材料二侧重于从价值立场的层次探究墨家哲学的义利观,认为爱民、利民是墨家哲学的价值立场。 5.①“利”是个人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脱离了“利”而谈“义”是空洞的、没有现实基础的,人们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合理的。②“义”是社会稳定的砝码,应通过调动积极性等来发挥心理作用,脱离“义”的“利”是低级的,社会离不开“义”。③应坚持墨子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不管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都是失之偏颇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错,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一句“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可知;再由后文“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可知,儒家所说的“利”是个人之私利;而由“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可知,墨家所说的“利”是公利、他利。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B.“应该被摈弃”错,儒家对于“利”的学说在历史上有其作用,“应该被摈弃”之说没有历史地看问题。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材料二中“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可知,C项中的发明,和材料二中的公输削鹊一样,都是单纯为了展示技术之“巧”,而不是为了便利民生。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由“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辩证地阐释墨家义利合一的义利观,认为墨家在主张义利统一的同时,不反对“自利”。
②由“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可知,材料二侧重于从价值立场的层次探究墨家哲学的义利观,认为爱民、利民是墨家哲学的价值立场。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可知,“利”是个人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脱离了“利”而谈“义”是空洞的、没有现实基础的,人们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合理的。
②由材料一“墨子既重利,又贵义,把义看作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材料二“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可知,“义”是社会稳定的砝码,应通过调动积极性等来发挥心理作用,脱离“义”的“利”是低级的,社会离不开“义”。
③由材料一“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的尊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种追求义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国利民之利视作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学派那样要么重义轻利;要么贵利贱义,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机统一”可知,应坚持墨子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不管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都是失之偏颇的。
6.C 7.①自责、愧疚心理。因违反疫情规定,私自外出而被巡逻队拦住盘问的自责愧疚;②无奈、担忧心理。因特殊时期无法顾及两只狗的生命而产生的担心伤感;③期待、侥幸心理。老汪希望小黑小白能自行离开,能自保性命。 8.①串联情节。小黑小白作为守护森林公园的生灵,串联起了小说疫情前、中、后的情节内容;②衬托形象。老汪因有守夜的需求而养狗,封城时又因惦记狗而违纪外出,解封后再与狗重逢,主人公的形象得以丰富;③揭示主旨。小黑小白在残酷疫情下能顽强生存,人与动物因眷念而守望、因守望而生存的感人故事充满温情,使小说意味深长。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手法能力。
C.“思想上的无原则性和格局上的狭隘性”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老汪惦记着小黑和小白,五天了,狗吃什么呢?老汪想趁夜深溜进去,带点儿狗粮给小黑小白”可知老汪是惦记狗,并不是思想上的无原则性和格局上的狭隘性;根据原文“老汪连忙认错。老汪心想,特殊时期,人命关天,顾人的命,顾不上狗的命了”也能体现出老汪不是思想上的无原则性和格局上的狭隘性。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特征的能力。
从“老汪连忙认错”也可知老汪知道自己在疫情期间私自外出是违反规定的,“连忙认错”,体现了其违反疫情规定,私自外出而被巡逻队拦住盘问的自责愧疚
“老汪心想,特殊时期,人命关天,顾人的命,顾不上狗的命了”,从这句话可以知道老汪无奈的心理。体现了因疫情封城老汪不能给狗送狗粮的无奈,“风阵阵,寒意袭人,老汪黯然神伤”,从这句话可知老汪因疫情封城不能照顾两条狗,担心狗会饿死的伤感心理。
“小黑小白只有听天由命,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去,各自找吃的求生保命吧”,可知老汪心存侥幸的心理,老汪因特殊时期,不能顾及两条狗,又希望两条狗能够保住性命,希望两条狗自行离开,寻找活路,保住性命的侥幸心理。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小黑小白”贯穿小说的始终,又与主人公老汪密切相关,而且写出了“小黑小白”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情况,所以,分析“小黑小白”在小说中的作用可从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作用、对主旨的作用三方面分析。
情节上,小说由老汪鱼塘丢鱼引出小黑小白,然后第8段“自从有了小黑和小白,老汪夜里可以放心睡觉了”体现了小黑小白在疫情前对鱼塘的看守的尽职尽责。第9段“老汪说,他是在黄州封城后第五天深夜,从城里小区的栅栏翻出来,带着狗粮到森林公园去看小黑小白的。这时疫情严重,全城封得严严的,森林公园也封禁了。老汪惦记着小黑和小白,五天了,狗吃什么呢?老汪想趁夜深溜进去,带点儿狗粮给小黑小白。老汪以为深夜无人,他的计划可以落实,哪晓得走到水库坝上,就被巡逻队的人拦住了”,体现了疫情期间老汪对小黑小白的挂念。在第11段“就在那清新如画的天地里,老汪看见两个小东西,一黑一白,一前一后,如影相随,沿着水库的堤岸巡逻哩。六十多天了,原来兄弟俩并没有逃走,也没有饿死,一直守着领地,等着它们的主人归来。老汪一声呼唤,兄弟俩跑到主人面前,又是蹦又是跳,久别重逢,亲热得无法形容。兄弟俩瘦得皮包骨头,老汪禁不住热泪盈眶”,体现了小黑小白的坚强。作者通过小黑小白把疫情前、疫情中、疫情后的情节紧密的串联起来。
对人物形象方面,从小说2至5段对养狗前老汪的介绍让读者了解了老汪养狗的原因,也知道了老王的勤快;根据第9段“老汪想趁夜深溜进去,带点儿狗粮给小黑小白。老汪以为深夜无人,他的计划可以落实,哪晓得走到水库坝上,就被巡逻队的人拦住了”,体现了疫情期间老汪对小黑小白的挂念;“也不知道何日解封,小黑小白只有听天由命,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去,各自找吃的求生保命吧。山风阵阵,寒意袭人,老汪黯然神伤”体现了老汪对两条狗的深厚情感;根据11段“兄弟俩瘦得皮包骨头,老汪禁不住热泪盈眶”,体现了疫情过后,老汪看见两条狗的喜悦之情,同时体现了老汪对狗的疼爱之情。这两条狗丰富了人物形象。
主旨上,第11段“六十多天了,原来兄弟俩并没有逃走,也没有饿死,一直守着领地,等着它们的主人归来。老汪一声呼唤,兄弟俩跑到主人面前,又是蹦又是跳,久别重逢,亲热得无法形容”体现了两条狗因等待主人,六十多天顽强活下来的感人故事,使小说意味深长,使故事充满温情。
9.BEG 10.D 11.C 12.(1)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
(2)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13.①材料一侧重点是修身的重要性和做法,指出修身要见善自存、见不善自省,要从小事做起;
②材料二侧重点是修身的意义,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齐家治国的前提。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为两个并列句式,结构相似,应各自成句,故B处和E处断;
“虽欲无进”语意完整,“无进”做“欲”的宾语,故G处断。
综上,BEG处断。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堆积泥土。/一筐土。句意:不停地堆积泥土。/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
D.“意思相同”错误。到达、达到。/获得。句意:瘸腿的乌龟能到达。/获得正确认识在于探究事理。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士君子面对贫穷生活……”错,“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中,“贫”指的是生活贫困,“穷”指的是处境困顿,不能仅仅理解成“贫穷的生活”。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迩”,近;“不行”,不走;“不为”,不做。
(2)“庶人”,平民,“壹是”,一概;“以……为本”,把……作为根本。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见善……以自存……见不善……以自省……”“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材料一侧重点是修身的重要性和做法,指出修身要见善自存、见不善自省,要从小事做起。
由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二侧重点是修身的意义,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齐家治国的前提。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生活贫穷、处境困顿而怠慢道义。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
文本二: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14.C 15.苏词最后两句,从对面落笔(对写法),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人在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亲人,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描写月色短松之景,抒发黯然魂销之情。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
贺词:细节描写,通过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诗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细节怀念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分析错误,兴比颠倒。下片“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重要句子及其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后两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意思是: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对面落笔,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人世、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使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哀思绵长。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
贺词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意思是: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诗人夜间辗转难眠,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却再难重见。这两句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妻间恩爱体贴、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都通过这一平实的细节得以表现出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诗人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读来令人哀惋凄绝。
16.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已、须、樽、与。
17.(1)这十五年他都不知道怎么写第一句话
(2)同时拢住了过去与未来
(3)只有当你动笔写作 18.(1)没有作者的勇气就没有它的开头。
(2)不动笔就不能感觉它包含的命题。
(3)没有它就没有莫言受到的震撼。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开篇说到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的时候用了15年时间进行构思,而后面是在围绕马尔克斯用勇气写了一个伟大的开头,所以这一处是在说马尔克斯15年间对于《百年孤独》开头的构思,可填“这十五年他都不知道怎么写第一句话”。
第二处,后面说马尔克斯像一条鱼一样灵巧地游进了时空宇宙,所以马尔克斯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了起来,所以用不确定的现在联系起了过去和未来,可填“同时拢住了过去与未来”。
第三处,前文说到如果只是在被动地、无意识地接收文本内容时的情景,即在读文本内容的时候,而后文说到能感觉到它包含的太多重要的命题,这时候只有动笔写作才能做到,所以可填“只有当你动笔写作”。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2段是在围绕马尔克斯构思《百年孤独》的开篇,正是因为马尔克斯的勇气才让《百年孤独》有一个伟大的开篇,所以用否定句可概括为没有作者的勇气就没有它的开头。
第3段是说如何才能体会《百年孤独》开篇的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感觉到它包含了那些重要的命题,所以用否定句可概括为不动笔就不能感觉它包含的命题。
第4段是说莫言早年在读《百年孤独》时,开篇给予他的震撼,所以用否定句可概括为没有它就没有莫言受到的震撼。
1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从“愁”“病”“喘”“弱柳”等可知,这是林黛玉。
②从“温柔沉默”可知,这是懦弱的迎春。
③从“顾盼神飞”可知,这是能干的探春。
④从“有情”可知,这是多情的宝玉。
⑤从“丹凤三角眼”“吊梢眉”“笑先闻”等可知,这是泼辣的王熙凤。
故选B。
2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B.“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感动并接受了求婚”错误,玛丝洛娃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
故选B。
2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艺术特色和感悟作品文化价值、时代意义的能力。
A.“歌颂了桑迪亚哥富于冒险的精神”错误,不是“冒险”精神,是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故选A。
22.例文:
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或庞大或渺小的事物都在时间的淘洗下逐渐消失踪迹,而孤独却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的一生中,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它如影子般存在于生命一隅,常伴于我们左右。面对这位特殊的终生伴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急速变化的时代下,当孤独逐渐占领生活,灵魂的空虚成了其最大的病因。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在为了抵御孤独而作出各种努力。古人为了摆脱孤独,创造了坊市勾栏,供人娱乐消遣;随着科技的发展,收音机、电视机应运而生,让无数个孤寂的夜晚有了欢声相伴。然而在如今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交流开放,信息普及,人们在无数爆梗笑点的狂轰滥炸下逐渐麻痹,失去本真的快乐。昔日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笑作一团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如今千万博主使尽浑身解数却难“博君一笑”。喧嚣中的寂寞才更感孤独,精神空虚成了如今人们最大的伤痛。因为心中没有真正的追求与热爱,所以只能在漫天娱乐选择中沉沦麻木。然而一颗空乏的内心,就如一个无底的杯子,“快餐式”的快乐无法使其丰盈,只会使孤独焦虑逐渐取代笑声,成为一种共通情绪。
面对孤独,我们要学会审视自己,走出心灵的迷途。千年之前,老子发出“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孤独谓叹,远走大西北;屈原道出“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故都”的人生之问,抱憾投江,他们均是因时世不济,世人不解,深感前路迷茫的孤独之人。但他们也明白,自己与世人的格格不入源于其孤绝的思想,在经过对自我的认识后,他们仍不愿泯然于众人世俗的看法,坚定人生的道路。正是有了此类不惧“孤独”者,这才有了过去思想的百花齐放,如今中国的文化瑰宝。现如今,人们了解的知识更多,选择的余地更多,同样的,心中的迷茫也更深更切了。小到对盲盒的追捧,大到职业生活的摇摆不定,都可以看出人们对选择的逃避,对前路的犹豫。这是因为许多人没有坚定选择的能力,更是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认识自我的能力。当深陷孤独的迷局之时,不妨停下脚步,审视内心,了解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或许曾经的难题也就云开月明,豁然开朗了。
面对孤独,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使命,虽千万人吾往矣。哥白尼道出星球真相时,无人能想象宇宙奥秘;革命的火种于井冈山星星燃起时,无人能描绘未来中国的繁荣。他们孤独的坚持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时间证明这亦是时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历史的车轮正是在少数人的推动下才滚滚向前,在这期间他们所要忍受的落寞与挫折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然而,正是他们的坚忍与毅力,才将孤独炼成自己的力量,肩上的使命重千钧,却仍心怀热情。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已交至青年手中,我们更应不惧孤独,不畏质疑,坚定自己,迈大步,勇向前!
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如一叶扁舟,载着我们驶过人生的汪洋。我们无法摆脱它,更不能离开它,何不淡然处之,于孤独中寻找自己,探索世界,踏浪而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孤独在人们眼中可能是一个贬义词,但真正能品味孤独的人才能发现它的妙处。正如王馨雅所说:“孤独是属于孤独者的美酒,远离世俗的喧嚣,投入孤独的怀抱,轻斟,慢饮,细品,看似冷冽的酒精背后藏着细腻的香醇。而不懂酒的人,对孤独的理解则有失偏颇:有的人将孤独视为‘矫揉造作’,讥讽那些‘不合群的异类’,有的人把孤独等价于‘清高’,用孤独装点朋友圈让自己‘很有气质’。”这个作文正是引导同学们辩证、全面地思考孤独的价值。
这则材料中的四篇小说都来自于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外国小说单元。这一单元的小说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小说人物形象迥然,故事情节各异,却都在诉说着“孤独”这个主题。孤独是人的宿命。而通过文本学习我们也发现,孤独也是面对自己、审视自己、锤炼自己的一种方式。大卫 科波菲尔父母双亡,孤苦伶仃,挣扎成长,在孤独中成长和反思;聂赫留朵夫追求道德完善,灵魂净化,无人理解,在孤独中反省和探索;圣地亚哥独自出海捕鱼,与鲨鱼搏斗,与自己对话,在孤独中抗争和求存;奥雷里亚诺家族成员缺乏沟通,缺少信任,互不理解,在孤独中重复和排解……不管是物理上孑然一身,还是精神上无人对话,人的孤独都是无可避免的。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而且人们孤独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正如郭如心所说:“星川之下有无数种孤独的灯火,有人孑然一身成长谋生,有人无人对话或曾有倾盖如故却半生陌路,有人陷入外求的热闹却空虚于内,有人困于时代内因此随波逐流,有人思恋旧时代无法挣脱……”罗兹和南森的话提醒我们,孤独是面对自己的机会,是人们发现自己所必经的过程。因此,如何面对孤独成了当今时代下每个人的必修课。
这篇作文一定要回答这两个问题——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见仁见智,只要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即可。对于“孤独”的内涵,可以从贬义和褒义两方面加以解释,当然根据材料而言,主要还是要从正向角度加以阐释。此后,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孤独者”的事例,采用正反对比来论证保持积极方面的孤独的意义、必要性;也可以探讨如何屏蔽外界看法、外来干扰,用心一处,守住那份信念;还可以分析孤独必然伴随着冷清、寂寞,但是选择孤勇前行的人,必然会坦然接受人生路上的风霜雨雪。当然,在肯定“孤独”的价值的前提下,也可以提醒大家,不要完全封闭在象牙塔里“躲进小楼成一统”,而要既坚守自我,又融入社会,在内在思想上脱俗超迈,在外在事功上则与世接壤。
立意:
1.孤独让我们远离庸俗。
2.虽然高处不胜寒,仍要振衣千仞岗。
3.走在时代前列的,往往都是孤勇者。
4.面对真我,享受孤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