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1 06:3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未命名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当清晨我苏醒的时候,我的脚异常疼痛,全身都僵硬了。我知道,我若想到达目的地,今天就不能再走那么多路了。因此我那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卖掉我的外套。我把外套脱了下来,试着学习没有外套应该怎么生活。我用胳膊夹起外套,开始挨个儿地去收衣服的店看。
那个地方可是一个最理想的买卖旧衣的地方,那儿的旧衣店多极了,而且店老板都站在门口等待着顾客。但他们的店门口大多挂着一两件威风的带着肩章的军衣,因而我被他们的排场给吓住了。我来回走了好几趟,也没敢把我的外套拿出来。
由于胆怯,我只能更加注意那种不起眼的店铺。终于,在一条肮脏小街的拐角,我看中了一家店。店旁的围墙边长着有刺的荨麻,店里到处挂着旧水手服。此外还有几张床、生锈的枪,还有一些用油布做的帽子和几个装满了生锈钥匙的盘子,那些钥匙什么样的都有,足以打开这世间所有的门。
我小心翼翼地走进这间又低又小的屋子,屋子里有一扇窗,但上面却挂着衣服,反倒让店里的光线显得更阴暗。我的心从进来时就一直打着鼓。突然,一个丑陋不堪的老头从一个很脏的小屋中冲了出来,一把抓住我的头发。他长得实在是太可怕了,他的下半截脸上长满了斑白的胡子,身上的法兰绒背心脏得要命,而且带着一身的酒气。在他刚出来的那个像窝一样的屋里,放着一张被缝满了补丁的床单盖着的床,屋里也有一扇小窗子,窗外是荨麻和一头病了腿的驴。
“喂,你进来干什么?”那老头龇着一嘴的牙问我,那难听的鼻音让人毛骨悚然:“喂,你进来干什么?喂,噜噜,噜噜!”
他一连串的话,把我吓呆了,尤其是他从嗓子眼里冒出的最后那几个让人听不懂的词,我吓得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是老头却依然揪着我的头发说:“喂,你进来干什么?喂,噜噜!”他好容易才说出最后这个“噜噜”,他的眼睛差点也给憋出来。
“我想问您一下,”我一边发抖一边说,“您要不要买外套?”
“喂,让我看看吧!”老头叫道,“喂,我的心烧起来了,把外套给我看看!”
说着说着,他放开了鸟爪一般抖动着的、抓着我头发的手,然后戴上了眼镜,我觉得那眼镜也并不能让他的眼睛明亮多少。
“喂,你准备卖多少钱?”看完后他叫道:“喂,噜噜,你准备卖多少钱!”
“半克朗。”我定了定神说。
“喂,我的心肝,”老头叫道,“喂,我的手和脚,不可以!十八便士。噜噜!”
每当他说这两个字时,他的眼睛都有掉出来的可能。他说话总用一种腔调,就像一阵风,先从底下刮上来,然后再从上而刮下去,我觉得这么比喻是最恰当的。
“行,”我说道,我为能把衣服顺利卖出去而高兴,“那就十八便士吧!”
“喂,”老头一边把外套扔到架子上,一边叫,“你给我出去!喂,噜噜,别想要钱,换东西吧。”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害怕过,可是我还是苦苦哀求他,说我只需要钱,不需要东西。我可以出去,像他要求的那样,在外边等。我出了房子,找到一个阴凉的角落坐了下来。我在那里坐了不知有多久,那个角落从阴凉变得有阳光,再从有阳光又变得阴凉,而我就那么呆坐着,等着他出来给我钱。
我现在想,希望再不要与什么酒鬼做生意了。从孩子们骂他的话中我才知道:他正是以酒鬼之名名闻当地的。那些孩子一会儿一会儿地来找他,大声地骂他。这让他非常气愤,于是时不时地冲出来追那些孩子,而孩子们一见他出来拔腿就跑。他有时气极了,就把我也当作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嘴里嘟囔着说要把我撕成八块。可忽然又想起我是谁,便又重新返回屋里。那些孩子看见我衣衫不整,而且又那么耐心和老实地待在店外面,以为我是这间店里的人,总是朝我扔石头,或用别的方法折磨我。
那个老头用各种方法想让我跟他换东西。他要么拿出根鱼竿,要么拿出一把提琴,要么就是一顶尖尖的帽子,要么就拿出一根笛子。但我只是那么坐着,对他的要求一概不接受。而且每次都泪流满面地要求他要么给我钱,要么还我衣服。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从门口露出那张可怕的脸喊道:“喂,再给你两便士,行了吧?”
“不行,”我说,“那样我就要被活活饿死了。”
“喂,我的心肝,那给你三便士,你该走了吧?”
“我真是在等着钱用,要不然你不给都行,”我说,“可我真的需要钱呀!”
“喂,噜——噜!”我真不知该怎么形容他这时的样子,他那奸诈的脑袋从门后探了出来盯着我:“四便士,总可以了吧?”
我那时是那么的疲惫与困乏,听他说给四便士,便答应了。我用我那发抖的手从他爪子一样的手里接过了钱。太阳已落山了,我是那么的饿和渴,于是又花了三便士,才恢复了过来。我趁着精神不错,于是又跛着腿向前走了七英里。
这天晚上,我仍然睡在一堆干草上。我先在小河里泡了泡我的脚,然后用一些凉爽的叶子把它们包好。然后就躺在草上,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我发现我走的路两边都是蛇麻地和苹果园,那正是一个苹果成熟的季节,而在一些蛇麻地中,已经有人在工作了。我被周围的环境深深吸引住了,我决定今晚就睡在这蛇麻地中,我觉得那一排排被绿叶缠着的杆子就像我的一个个伙伴。
(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大卫·科波菲尔》第十三章。本章内容是,大卫·科波菲尔逃离伦敦,历尽种种坎坷,最终到达了姨奶奶贝茨小姐的家,并受到了热情款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清晨我苏醒的时候,我的脚异常疼痛,全身都僵硬了”“今天就不能再走那么多路了”这几句描写表明大卫昨天走了很多路。
B.那个地方正好有很多旧衣服店,但大卫来回走了好几趟,发现并没有适合卖衣服的店,只好找到街角一家不起眼的店卖掉衣服。
C.从孩子们骂店主的话中,大卫得知店主是当地有名的酒鬼,才感到害怕,后悔与酒鬼做生意,但由于缺钱而又不得不坚持。
D.老头把大卫当做骂他的小孩之一,于是冲出屋子抓住大卫的头发,当得知大卫要卖衣服时,他松开了大卫,并和大卫做成了买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第一天早上写到第二天早上,从城里写到乡村,描绘了各类人物形象,全面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B.小说中的描写隐含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如酒鬼对“我”的蛮横态度的描写,以及孩子们对“我”的态度的描写。
C.“那个角落从阴凉变得有阳光,再从有阳光又变得阴凉”,这一句环境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D.“我觉得那一排排被绿叶缠着的杆子就像我的一个个伙伴”,这句话从儿童的视角来写蛇麻,凸显了大卫内心的孤独。
3.小说是如何刻画酒鬼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从节选的这部分的内容来看,大卫的行为能给你哪些启示?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
无若宋人A然B宋人有闵C其苗之D不长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曰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
B.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C.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指对友人的尊称。
D.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贼”字用法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
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9.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抱白鹤”是一个特写镜头,暗示了范山人的隐者身份和闲逸淡远的心性。
B.诗的颔联和颈联,从范山人一方着笔,侧面表达了诗人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C.诗的颈联实写范山人归泰,山越上越高,已至天门,日观峰也近在眼前了。
D.诗的尾联,有点睛之效,抒发诗人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问而不答,余意无穷。
1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本诗与杜甫的《望岳》均与登泰山有关,但抒发的情感又各不相同,请对比两首诗进行分析。
四、情景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②《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 , ”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③《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 , 。”
五、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地美丽。
②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德的心灵。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越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著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15.文中画曲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六、选择题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质教育“5+2”工程的具体实施让家长、学生拍手称快。
B.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
C.小张在教室里文质彬彬,但一到了球场上,立刻就成了一员猛将。
D.壮族人民的好儿子黄大年为了祖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B.为增强全体员工的文明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我省某商业银行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本系统内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
C.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产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
1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作乞丐的呢?
B.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高喊着:“加油!加油!”的口号为运动员加油。
C.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D.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最美的。
19.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是者不彰 彰:彰显 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七、选择类
2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贼者也 仇视 譬如为山 堆积
B.要誉于乡党 求取 致知在格物 推究
C.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理 天下归仁焉 称赞
D.君子喻于义 明白 若火之始然 ……的样子
2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迩之事父 无是非之心
B.就有道而正焉 人而无仁,如礼何
C.在止于至善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3.下列与《礼记》《大学》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
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礼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C.《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后与《春秋》《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
D.《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等八条目。
24.下列对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B.在明明德 就有道而正焉
C.其坚不能自举也 见贤思齐焉
D.先齐其家 故亏父而自利
25.下列各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客得之,以说吴王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6.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家齐而后国治
A.人而不仁 B.心正而后身修
C.知明而行无过矣 D.惑而不从师
27.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而不仁,如礼何
A.故亏兄而自利 B.故贼人以利其身
C.必知乱之所自起 D.虽父之不慈子
2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君子喻于义
29.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子认为爱人当不分亲疏贵贱,爱无等差,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从而实现天下太平。
B.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都继承了儒家学派的传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C.“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四书”。
D.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六部经书。
八、材料作文
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②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
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
⑤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礼记》)
请以上述经典语句中的两三句为基础,任意组合,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①环境烘托。作者描写了店内破旧、阴暗、乱糟槽的环境,以此烘托酒鬼生活的不如意。
②动作描写。如“冲了出来,一把抓住我的头发”的动作描写,写出了酒鬼的凶狠。
③肖像描写。如“他的下半截脸上长满了斑白的胡子,身上的法兰绒背心脏得要命”,写出酒鬼又老又寒酸的特点;又如“他的眼睛差点也给憋出来”等描写,形象地写出酒鬼说话时的神态。
④语言描写。作者抓住酒鬼说话带有严重的鼻音“噜噜”和语无伦次等特点进行了生动描写,形象鲜明。 4.①坚持目标,毫不动摇。大卫决定把自己的外套卖掉,为了这个目标,他和店主耐心周旋,软磨硬泡,直至目标实现。
②身处困境,充满希望。大卫一路跋涉,露宿野外,但他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从“美美地睡了一觉”,把“一排排被绿叶缠着的杆子”看成“一个个伙伴”可以看出。
③讲求方法,适时变通。为了卖掉外套,大卫挑选了不起眼的店铺;在和店主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再坚持十八便士的价格,使交易得以完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发现并没有适合卖衣服的店”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但他们的店门口大多挂着一两件威风的带着肩章的军衣,因而我被他们的排场给吓住了。我来回走了好几趟,也没敢把我的外套拿出来”可知,是大卫不敢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卖。
C.“大卫得知店主是当地有名的酒鬼,才感到害怕”错误,结合“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害怕过”等内容可知,大卫在知道店主是酒鬼之前已经非常害怕,他此时害怕的是酒鬼蛮横、凶狠的态度。
D.“他松开了大卫,并和大卫做成了买卖”说法有误。根据原文“那个老头用各种方法想让我跟他换东西。他要么拿出根鱼竿,要么拿出一把提琴,要么就是一顶尖尖的帽子,要么就拿出一根笛子。但我只是那么坐着,对他的要求一概不接受”“我那时是那么的疲惫与困乏,听他说给四便士,便答应了”可知,是过了很久,“我”迫于无奈才勉强接受了酒鬼的“四便士”。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描绘了各类人物形象,全面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说法有误。本文具体描写的人物形象只有“我”和酒鬼两个人。
C.“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错误,从阴凉变得有阳光,从有阳光义变得阴凉的描写,写出“我”等待时间之长,而这个描写体现不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D.“凸显了大卫内心的孤独”说法有误。根据前文“我被周围的环境深深吸引住了,我决定今晚就睡在这蛇麻地中”可知,此时凸显的是大卫的愉悦心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描写人物手法的能力。
环境烘托。“店里到处挂着旧水手服。此外还有几张床、生锈的枪,还有一些用油布做的帽子和几个装满了生锈钥匙的盘子……屋子里有一扇窗,但上面却挂着衣服,反倒让店里的光线显得更明暗……像窝一样的屋里,放着一张被缝满了补丁的床单盖着的床,屋里也有一扇小窗子,窗外是荨麻和一头病了腿的驴”,作者描写了店内破旧、阴暗、乱糟槽的环境,以此烘托酒鬼生活的不如意。
动作描写。如“冲了出来,一把抓住我的头发”“依然揪着我的头发……老头一边把外套扔到架子上”等动作描写,写出了酒鬼的凶狠、蛮横。
肖像描写。如“他的下半截脸上长满了斑白的胡子,身上的法兰绒背心脏得要命”,写出酒鬼又老又寒酸的特点;又如“鸟爪一般抖动着的、抓着我头发的手”“他的眼睛差点也给憋出来”等描写,形象地写出酒鬼说话时的神态。
语言描写。“喂,你进来干什么?喂,噜噜,噜噜!”“喂,我的心烧起来了,把外套给我看看!”“你给我出去!喂,噜噜,别想要钱,换东西吧”,作者抓住酒鬼说话带有严重的鼻音“噜噜”和语无伦次等特点进行了生动描写,形象鲜明。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坚持目标,毫不动摇。“喂,你准备卖多少钱?”看完后他叫道:“喂,噜噜,你准备卖多少钱!”“‘半克朗。’我定了定神说”“行,我说道”“为能把衣服顺利卖出去而高兴,‘那就十八便士吧!’”“我只是那么坐着,对他的要求一概不接受。而且每次都泪流满面地要求他要么给我钱,要么还我衣服”,大卫决定把自己的外套卖掉,为了这个目标,他和店主耐心周旋,软磨硬泡,直至目标实现。
身处困境,充满希望。从“我先在小河里泡了泡我的脚,然后用一些凉爽的叶子把它们包好。然后就躺在草上,美美地睡了一觉”“我被周围的环境深深吸引住了,我决定今晚就睡在这蛇麻地中,我觉得那一排排被绿叶缠着的杆子就像我的一个个伙伴”可以看出,大卫一路跋涉,露宿野外,但他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讲求方法,适时变通。“他们的店门口大多挂着一两件威风的带着肩章的军衣,因而我被他们的排场给吓住了。我来回走了好几趟,也没敢把我的外套拿出来……我只能更加注意那种不起眼的店铺。终于,在一条肮脏小街的拐角,我看中了一家店”,为了卖掉外套,大卫挑选了不起眼的店铺;
从“喂,再给你两便士,行了吧?”“‘不行,’我说”“喂,我的心肝,那给你三便士,你该走了吧?”“我真是在等着钱用,要不然你不给都行”“可我真的需要钱呀!”“我那时是那么的疲惫与困乏,听他说给四便士,便答应了”可以看出,在和店主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再坚持十八便士的价格,使交易得以完成。
5.BEG 6.D 7.C 8.(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2)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 9.(1)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
(2)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
“无若宋人”,“无”是状语,“若”是谓语,“宋人然”是宾语,其中“然”是“……的样子”,不能与“宋人”断开,B处断开;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作“宋人”的定语,E处断开;
“芒芒然归”,省略主语“宋人”,“芒芒然”是状语,“归”是谓语,“谓”是下句的谓语,G处断开。
故BEG处断开。
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就像有四肢一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B.正确。侍奉、赡养。/事情。句意: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老百姓做事。
C.正确。
D.错误。名词作形容词,疲惫、疲倦。/名词作动词,伤害。句意:今天累极了。/伤害别人来对自己有利。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错。应该是“形象地说明了浩然之气要日积月累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内交”,结交;“要誉”,博取名誉;“乡党”,同乡,乡邻。
(2)“助”,助长;“……者也”,判断句式;“揠”,拔;“非徒”,不但。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可知,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由“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知,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
(2)由“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可知,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参考译文:
(甲)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乙)
公孙丑问:“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
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正直之道而养护却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空虚而气不足。内心不要忘记,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
孟子说:“岂敢!怎么能这么说呢!当初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夫子已经可以说是圣人了吧?’孔子说:‘要说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学习的时候不满足,行教化的时候不敢说疲倦。’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
10.C 11.杜诗:①充满了诗人的浪漫与激情,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李诗:①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与油然而生的惆怅之情。②也寄予了诗人对求仙学道的向往之情。
【解析】1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其中“实写”应为“虚写”,颈联均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
故选C。
1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本诗前两句运用铺叙手法着重突出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的景致,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第三四句描绘范山人抱白鹤与诗人的距离渐渐拉远,由近在咫尺,直至仍能清晰可见。第五六句讲述诗人巧妙地以红日为衬托,范山人抱白鹤仍能依稀可见。末两句描绘一幅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此诗在色彩的点染上颇具匠心。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诗人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亦寄予出诗人对求仙学道的向往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2.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至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焉,庶,壹,末。
13.D 14.C 15.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仁爱)的心灵。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和辨析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异乎寻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无与伦比”,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这里强调托尔斯泰的美与平常意义上的美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异乎寻常”。
第二空,“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这里指托尔斯泰作品中刻画的人物逼真,所以用形容艺术形象的“栩栩如生”。
第三空,“卓著”,指突出显著。“卓越”,杰出的,超出一般的。
这里指托尔斯泰才华杰出,超出一般,用“卓越”。
第四空,“关于”,介绍事物包含的范围或内容,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作定语。“对于”,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对待关系。
这里后面接的是“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是介绍作者读书的范围,所以用“关于”。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A.改换后句意不明确,第一处改换后读者不一定能知道作者讲的是谁,后面两处作者有意不用代词其实也是为了更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
B.前者“丑陋的列夫”表示引用,后者“丑陋”表示强调,用法不同,判断错误;
C.前者表示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用法确实不同,判断正确;
D.改后逻辑上不连贯。文章先以“托尔斯泰非常美丽”总起全文,引出下文。③④段再从肖像和“良知”方面概括说明其“美丽”。然后第⑥段过渡到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等角度,思路清晰,不宜变换顺序。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曲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
①句式杂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杂糅,改为“……的主要原因,是……”。
②搭配不当,将“仁德”改为“仁慈”“仁爱”等。
1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此处是说学生和家长因素质教育的实施而高兴,用错对象。
B.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成语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此选项内容是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使用正确。
C.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褒义词,形容男性气质比较好,文采和实质相匹配,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此处应与“猛将”前后形成对比,使用正确。
D.死而后已:到死方才罢手。形容贡献一切力量,至死方休。此处形容黄大年的精神,使用正确。
故选A。
1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碰撞、融合、交流”语序不当。应将“融合”和“交流”互换位置。
B.“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搭配不当,“推行”和“服务忌语”不搭配,在“服务忌语”前加“禁用”。
C.“提高”与“意识”搭配不当,可以在“意识”后面加“不断增强”;
故选D。
1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B.冒号删去;
C.“平常”之后的逗号改冒号。
故选D。
19.C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错。“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与前两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
故选C。
20.C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C项,“复”是动词,弥补、补救;句子译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
故选C。
2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自贼者也”的“贼”,伤害,句意:是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的人。
C.“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治”是指安定或太平,句意:国家安定然后天下才能太平。
D.“若火之始然”的“然”通“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故选B。
2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B.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C.介词,在/介词,引进行为的对象;
D.都是连词,……的原因。
故选D。
2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包含《春秋》。
故选C。
2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句意:早上得知真理,当晚死去也未尝不可。/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B.都是形容词作动词,弘扬、彰明;匡正;句意: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接近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的缺点。
C.都是形容词作名词,硬度;贤能的人;句意:它的坚硬程度承受不了水的重量/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
D.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使……获得利益;句意:先要使自己的家族整齐有序/因此损害父亲而使自己获得利益。
故选A。
2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句意: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第二句省略句,完整句子为:客得之,以(之)说吴王。句意:游客得到药方,用它来取悦吴王。
B.都是判断句,第一句形式“非……也”,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就不配做人。
第二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
C.都是状语后置句,第一句正常语序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
第二句正常语序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句意: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D.都是定语后置句,第一句为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作“宋人”的定语。句意: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宋国人。
第二句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者)一言。句意: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故选A。
2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句意:家族关系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A.连词,表假设。句意:人如果不仁德。
B.连词,表承接。句意:心术端正了才能做好自身的修养。
C.连词,表递进。句意:智慧明达,而且行为也没有过失了。
D.连词,表转折。句意: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
故选B。
2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句意: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仁:形容词作名词,仁爱之心。
A. 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句意: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
B. 贼:名词作动词,劫夺财物。句意:所以劫夺别人的财物以利自身。
C. 乱:形容词作名词,混乱。句意:一定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D. 慈:形容词作动词,慈爱。句意: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
故选C。
2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句意为:你真的在使用大物方面不擅长啊。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句意: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宋国人。
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君子于义喻。句意:君子对义是很通晓(看重)的。
故选D。
2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都继承了儒家学派的传统”错误,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
故选B。
30.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供先秦的五句名言,考生需要先理解这些名言的意思,然后才能进行写作。
①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这句名言强调“意志坚韧”和“勇挑重担”的重要性,只有拥有宽广、坚韧的品质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②意思是: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此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③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可见生活中要重视积累,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而且祸患常积于忽微,要防微杜渐。
④是《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解释了中国人独特的逻辑“由个人而至天下,由一点向外扩展”,指出个人“心正”的重要性,强调家国情怀是个人情怀的最高追求。
⑤意思是:劲摇桨的人才能在竞渡中跑在前面,告诫人们要发奋努力、敢于拼搏。要敢于竞争,敢于争先,做时代的弄潮儿。
试题要求以材料中的两三句为基础,任意组合确定立意进行写作。对此,可结合①②③谈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说明光有知还不够,还要重视行动的积累;可结合①④谈对自己人生规划、目标实现的影响,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人民、家国的发展兴衰融合在一起,立志报国,心系人民;如结合②⑤谈奋斗与坚持的关系,说明唯有持之以恒,坚持到最后,奋斗才有意义。写作时还要注意写作任务中“合理引用”的要求。比如,写作时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指出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高远志向,心系祖国和人民,用充满活力的思维,铿锵有力的步伐,脚踏实地为个人及祖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正文主体部分,则可引用“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分别针对立志如心系人民,胸怀世界,行动如“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等展开论述。结尾则全面收束全篇,照应开头。
立意:
1.知行合一,坚持不懈。
2.立奋斗之志,行坚持之路。
3.为国家之发展,我辈奋斗不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