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古诗词阅读训练03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古诗词阅读训练03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1 21:3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训练——03 山水诗 小升初语文
(一)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诗。
本诗落笔先写“ ”,寂绝人迹,接着以“ ”一转,引出“ ”来。
3.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写景诗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B.第一句先侧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C.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D.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二)《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请先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然后简要分析这首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鸣涧》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诗句中与本首诗借月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实战演练】参考答案
(一)
山水诗
空山 但闻 人语响
(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6.B 解析: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二)
1.村1.静;以动衬静;
2.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3.此句以动衬静,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4.表达诗人在春天静谧的月夜里闲适、恬静心情。
5.C(ABD都是借月表达思念之情。例句和D选项都是王维的诗句,都是借月描写山中清新、幽静、恬淡的山中美景,表达诗人崇尚恬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