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扬州慢》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学习诗歌的诵读技巧,反复吟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掌握诗人在意象选取、意境营造、手法使用等角度的不同之处;
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诵读—鉴赏—对比—总结—拓展;3
、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感受体味诗歌中的情感,探寻“诗意”,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在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认识到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4、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激励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诗歌的诵读技巧,反复吟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品味诗词语言,鉴赏词中的意象;
2、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掌握诗人在意象选取、意境营造、手法使用(铺陈、点染、用典、对比)等角度的不同之处,从而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探寻诗歌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课前播放由《望海潮》《扬州慢》原文填词后人编曲的歌曲。
2、古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诗有:“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些城市的美,已经深深地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古时的杭州有多美?遭遇战乱的扬州,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二、活动一:因声求气品音韵
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望海潮》与《扬州慢》的词牌都是二人首创,两首词也极富声韵之美。
请划分出两词的节奏,标出韵脚,并诵读体会。
诵读要求:先自读一遍,揣摩情感;2、两人一组,一人朗读一人听,互相评点。
三、活动二:揣摩意象明诗情
1、初遇双城:这是一座怎样的城?
【明确】《望海潮》:“钱塘自古繁华”——繁华都城
《扬州慢》:“都在空城”——萧条空城
2、同样是城,一是繁华都城,一是萧条空城。诗人在其中看到了哪些景象?圈画诗歌中的意象,探寻其异同之处。仿照示例,请你选择两首词中的意象进行续写。
示例:同样是城,在柳永笔下是繁华都城,在姜夔笔下是萧条空城。
思考:两首词在意象的选用为何有这么大的区别?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3、身处其中,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望海潮》:“归去凤池夸”——赞美歌颂
原因:“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范镇(与柳永几乎同时代的北宋名臣)
《扬州慢》:“重到须惊”——伤感无奈
背景: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四、活动三:深入文本析手法
为了表达治世之幸与乱世之悲,两首诗歌在手法运用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望海潮》:铺陈、点染
1、铺陈:通过景物的层层堆叠表现杭州的繁荣,表达了喜爱赞美之情。
2、点染:点(正面点名情感的内涵):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重湖叠巘清嘉/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染(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①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风景优美、地理优越、经济繁荣)
染: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②点:重湖叠巘清嘉(西湖景致清秀美丽)
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山风景之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人民欢乐之美)/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官员游乐之美)
【明确】《扬州慢》:用典、对比
1、用典:“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
2、对比:今昔对比
①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二十四桥仍在
②今: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
厌: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在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五、活动四:比读文章寻诗意
有人说,自幼对儒学痴迷、并对诗词颇为精通,的金主完颜亮看到柳永描写杭州的《望海潮》后,神往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羡慕杭州的繁华景象,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了能亲眼目睹江南盛景,完颜亮于1161年挥兵南下直取江南。我们不能肯定故事的真假,但《望海潮》写于北宋灭亡前100多年,《扬州慢》写于北宋灭亡后50年。如果我们把《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放在一起读,作为读者,你有什么感悟?请写一段话概括。(150字左右)
六、总结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当宋词遇到江南,真可谓诗情词意满江南,更胜旅游宣传片。宋词中有杭州如烈火烹油的兴盛喧闹,也有南宋末期站在扬州古桥如泣如诉的亡国悲音。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追寻宋朝,那是士与器的黄金时代,那有风雅世界里的世俗之乐,那有浅斟低唱的都市创作。通过两首词的比较,我们发现城市的繁华没落折射出时代的兴亡更替,无论是积极用世还是关怀国家志意,都是生命感发的力量,都是城市文化的一份注入。我们也会发现文学地图与政治地图、经济地图基本一致。城市引领着时代的潮流,相信在新时代,是都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友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