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一、政治斗争——重庆谈判
1、背景:①国际:美国扶蒋反共;
②国内:蒋—独裁、内战;中共—和平建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2.目的: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的目的(假和平,真内战):
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②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
①以民族大义为重,尽可能制止内战,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②如果和谈不成功,以真和谈揭穿蒋假和平的面目,表达中共的和平诚意,以团结教育广大人们群众。
3.概况: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飞赴重庆
4.结果:(1)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
(2)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重庆)
二、军事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
(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2.全面进攻(46.6—47.3):1946.10,国民党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3.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战略上藐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战术上重视:①作战方式:运动战②作战目标:歼灭有生力量③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
4.重点进攻(47.3—47.6,陕北、山东)
(1)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2)山东: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进攻阶段(1947.6—1948.9)
(三军挺进中原,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倒品字形)
刘邓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影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农民生活条件恶劣
2.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3.概况:①时空:1947年西柏坡 ②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③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④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成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作用: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战 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11月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作战部队 东北解放军 中原、华东解放军 东北、华北解放军
指挥员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歼敌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歼敌数量最多) 52万余人
作战方针 关门打狗(锦州) 黑虎掏心(中间突破—徐州为中心) 瓮中捉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战况 解放东北全境 基本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
影响 ①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②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
(四)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
1.目的: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2.内容:①工作重心: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②奋斗目标: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五)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1.诗言志,史铸诗。下列诗句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
②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③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④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D
【解析】①是1928年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②是1949年渡江战役;③是1919年五四运动;④是1935年红军长征。根据历史事件的顺序排列为③①④②,因此,本题选择的是D。
2.有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只开始,到一片船只结束。”请问“大片船只”指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D
3.1947年,毛泽东指出:蒋介石一个拳头打向山东,一个拳头打向陕北,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要用一把钢刀直插他的胸膛。与材料相应的战略行动是( )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战略进攻威胁南京和武汉
C.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D.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答案】B
4.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誓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条约》、渡江战役
B.《马关条约》、淮海战役
C.《辛丑条约》、辽沈战役
D.《辛丑条约》、平津战役
【答案】D
5.尽管重庆谈判的政治闹剧本质和它注定破产的历史结局,几乎毫无正面意义而言。但在谈判中两党公开倡言和认同的和平建国原则,是对中国几十年深重灾难的沉痛反思,是中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统一和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基础。材料旨在强调重庆谈判( )
A.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B.反映了人们要求和平的愿望
C.有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
D.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答案】B
6.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由此诞生了一个著名论断( )
A.“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工农武装割据”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答案】D
7.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于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进入战略反攻。与战略反攻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转战陕北 B.跃进大别山
C.北平解放 D.渡江战役
【答案】B
8.“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用这句话可以概括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动撤退而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典型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地点是( )
A.北平 B.延安 C.徐州 D.南京
【答案】B
9.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被称作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材料描述的史事发生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10.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的社评写道:“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皖南事变
C.重庆谈判 D.渡江战役
【答案】C
11.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手史料是A.电影《重庆谈判》
B.毛泽东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三大决战纪念邮票
D.王树增创作的小说《解放战争全记录》
【答案】B
12.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在延安时期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而1947年时又执行“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 )
A.经济体制的改革 B.土地所有权变更
C.革命性质的变化 D.革命形势的需要
【答案】D
13.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答案】C
14.这次战役“大约有55万国民党军队被消灭。国民党的失败意味着共产党打开了通往南方的道路,也意味着国共双方和谈的条件将由共产党说了算。”该战役是( )
A.孟良崮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C
【解析】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发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歼灭了大量的敌军,1949年1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打开了通往南方的道路,故选C项;孟良崮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排除A项;辽沈战役解放了华北全境,排除B项;平津战役歼灭52万余国民党军队,排除D项。
15.毛泽东曾说“打了三个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三大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刘邓大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所以,答案是C。
16.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此时毛泽东写的诗词最有可能是( )
A.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B.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此时毛泽东写《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故C符合题意;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写的词,故A不符合题意;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在长征中写的词,故B不符合题意;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是在一五计划中写的词,故D不符合题意。
17.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两战圣地”,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宝贵的沂蒙精神。解放战争时期在沂蒙山区发生的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军队的战役是( )
A.沙家店战役 B.百团大战
C.孟良崮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C
18.查找史料要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下列可作为研究“平津战役”直接材料的是( )
A.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电影作品《平津战役》
【答案】A
19.1949年的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上海解放后,很多战士睡在马路边上的照片。照片标题为“国民党统治时代结束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B.上海解放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C.美国支持中国共产党
D.解放军得民心,国民党统治必然被推翻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解放军的战士睡在路边,说明解放军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对老百姓爱护有加,严守军纪,秋毫不犯。与涣散的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对比。说明了解放军得民心,国民党统治必然被推翻。所以,答案是D。
20.“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在解放战争中,最能体现这一“上策”的是( )
A.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21.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 )
A.国民党统治陷于孤立的状态
B.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
C.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D.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夺取全国胜利阶段
【答案】B
22.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致电总前委:“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此战”为(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23.1946年5月4日毛泽东指出,现在类似大革命时期,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运动发展迅猛
B.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
C.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必须实施
D.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答案】B
24.20世纪40年代,纪实漫画《小克日记》在《南京晚报》连载。“小克”虽是虚构人物,但代表的是各种身份的真实人物。下图是《小克日记》的最后一幅,它创作的背景是
A.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C.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D.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