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1 07:1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复习
一、单元概览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
重要史实
一、单元概览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
1. 政权分立
但孕育着统一
2.民族矛盾尖锐
但民族交融加快
3.江南区域开发
4.科技文化繁荣
二、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三、时空定位
东汉

220

221

229
三国时期
(220-280)
西晋(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隋朝统一
淝水 之战
政权分立形势图的判断依据:
1.首都
2.四至
3.周边政权(少数民族)
4.特殊的行政机构、工事等
5.政权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
三、时空定位
三、时空定位
三、时空定位
四、思维导图
四、思维导图
东汉末年
群雄割据
三国鼎立
曹操
乱 治
刘备
孙权
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奠基
曹魏
蜀汉
孙吴
四、思维导图
魏蜀吴
西晋短暂统一
门阀政治昏庸腐朽
社会风气奢侈享乐
诸侯势大民族矛盾
八王之乱
西晋衰亡
人口南迁
北:十六国
南:东晋
北方各族内迁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四、思维导图
西晋
北:十六国
南:东晋
南朝
(宋齐梁陈)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江南地区较为安定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南北民众的共同努力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原因
表现
四、思维导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前秦VS东晋
①迁都洛阳
②说汉语
③穿汉服
④改汉姓
⑤联汉姻
①生产方式
②生活习俗
③政治制度
④文化交流
⑤民族心理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交融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四、思维导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农学)
数学:圆周率
二、科学家祖冲之
锺繇 楷书
三、书法
四、绘画
五、雕塑
科技
文化
天文:大明历
机械制造
王羲之 书圣
魏碑
宗教画
人物画 顾恺之
山水画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民族交融
江南开发
中外交流
继承创新
劳动智慧
五、重点讲解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陈寿《三国志》:一部记载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文学艺术作品的证史价值:
XXX是研究XXX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能够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证史价值有限,需要与其他类型史料相互佐证。
政权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蜀汉

220年
221年
229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五、重点讲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
(曹魏后期从皖北到洛阳)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晋书·食货志》
(吴都建业)其四野则畛畷无数,膏腴兼倍
——晋·左思《吴都赋》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
——《三国志·卷二十五
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重点讲解
曹魏马钧
灌溉工具 翻车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此时期农业的发展
回顾春秋战国、西汉时农具?
铁制农具、耧车
五、重点讲解
西晋的短暂统一:
①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为晋,史称西晋
②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③灭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分裂为“十六国”,南方东晋王朝建立。
④后续: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淝水之战,前秦大败,北方再度分裂。
五、重点讲解
西晋末年的人口迁徙:
原因:
①北方战乱,社会动荡不安;
②南方相对安定
概况:
①中原人口南迁:西晋八王之乱,中原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P86);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P87)
五、重点讲解
东晋兴亡:
①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王与马,共天下”)
②政权特点:门阀士族与皇权相互依存;局部统一,偏安东南。
②灭亡: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南朝更迭:
①宋→齐→梁→陈(都定都建康)
(注意称谓:南朝宋、南朝齐……)
②特点:更迭频繁,偏安一隅;武将篡权,庶族上升
南京:六朝古都(+孙吴、东晋)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民无积聚而多贫。
——(西汉)《史记》
对比,《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汉:地广人稀,衰败落后
南朝:地广物丰,经济发展
①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最主要原因)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②江南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统治者的政策措施
五、重点讲解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宋代
江南地区开发意义:
①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②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五、重点讲解
五、重点讲解
时间
作战双方
人数对比
结果
影响
383年
前秦-东晋
80万VS8万
东晋大败前秦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北方: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直到北魏统一。
南方:有效地遏制北方民族南下,为江南地区发展创造了条件。
巨鹿、官渡、赤壁
以少胜多
五、重点讲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目的:巩固北魏对广大北方地区的治理;
2.内容:①迁都洛阳;②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习汉礼、用汉制(P95)
3.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P95)
②说汉语
③穿汉服
④改汉姓
⑤联汉姻
民族交融形象化
民族交融长期化
民族交融日常化
民族交融认同化
①迁都洛阳
五、重点讲解
北方民族大交融
1.表现:
(P95)
2.影响:
(P96)
①生产方式:北方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生产;汉族向北方民族学习畜牧经验
②生活习俗:学习和接受对方的食物、衣服、用具等。
③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④文化交流:各民族在乐器、歌舞、语言等方面相互学习
⑤民族心理:胡汉观念淡化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重点讲解
人物 朝代 领域 主要成就及特点
著有___________,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_____科学著作
①数学:圆周率精确到第七位;《缀术》②天文历法__________;③机械制造:水碓磨,千里船,指南车
创立______,其楷书被称为绝世之作
______________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被称为“书圣”。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有____________是一部综合性的________专著
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_______艺术的优点。
贾思勰
王羲之
农学
数学
书法
书法
绘画
地理学
雕塑
《水经注》
地理学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佛教
《女史箴图》 《洛阳赋图》
楷书
《兰亭集序》
《大明历》
《齐民要术》
农学
祖冲之
钟繇
北朝
南朝
曹魏
东晋
东晋
北魏
北朝
顾恺之
郦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