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元 明 清
察举制 科举制
九品中
正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
世官制
战国
举荐、
依军
功授
官
秦
以 吏 为 教: 师
高中历史
以法为
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废除
(1)背景
高中历史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
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 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 科取仕,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 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1864年)
思考:李鸿章提出了什么主张 为什么
高中历史
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废除
(1)背景
科举制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考试科
目和学校教育与近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脱节。
高中历史
(2)过程
◆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高中历史
第一场论题五道,试中国史事,本朝政治。第二场策题
五道,凡西学中天文、地理、学校、财赋、兵制、商务、公 法、刑律,以及格致、制造、声光、化电等类,听考官酌举 命题,不必拘定经济科专门之例。第三场四书义题二道,先 《学》、 《庸》、 《论语》,次《孟子》,五经义题一道不 拘何经,均遵依四子、五经原文命题……今宜参取讲义经说 之意,以朴实说理明白正大为主。
——1898年礼部颁布《遵议乡会试详细章程》
思考: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中历史
(2)过程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 1898年,百日维新一度废八股,改试策论;
戊戍政变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高中历史
1907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全图》
高中历史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指责) ,学堂最为新政大端
(主要)。 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 ……群且刮
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 ………归
重(推重)学堂一途, ……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所关
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 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 ……上知效忠 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思考: “立停科举”的建议为何能迅速被采纳
高中历史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指责) ,学堂最为新政大端
(主要)。 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 ……群且刮
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 ………归
重(推重)学堂一途, ……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所关
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
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 ………上知效忠
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思考: 废除科举制度的理由是什么
高中历史
(2)过程
◆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1898年,百日维新一度废八股,改试策论;
戊戍政变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高中历史
2.新式选官制度的建立
(1)官制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
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
高中历史
2.新式选官制度的建立
(2)学堂选官制度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高中历史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
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 一般中等 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 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 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 以选录。
思考:学堂选官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采用考试;将学堂教育和官员任用结合。
高中历史
2.新式选官制度的建立
(2)学堂选官制度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3)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高中历史
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言计
剪斋言菲
当裨不参今
今治足酌当
急理以中民
务°网外国
该罗’建
部天询立
所下事伊
请英考始
思考:为什么颁布文官考试令“诚为当今急务”
高中历史
查 两 容 之 军 或 用 第 考 来 高 作 有 常 点 用 时 用 个4 的作肆用的争
强 文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高中历史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 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孙中山先生《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
演说》 (1906年)
思考: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考试权必须独立,设立单独机关。
◆官员的选拔必须经过考试。
高中历史
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国向来铨
选,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 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因为是虚文。至于 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 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 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 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先生《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1906年)
思考:孙中山提出上述主张的理由是什么
高中历史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1)主要内容:
考试权独立。国家设立考试院,主管人才
的选拔与任用。
高中历史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2)评价:
◆发扬了传统科举制度的优势,去除了西方文官制 度的弊端,是政治思想史上的创新。
◆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
2.北洋政府时期
文官考试制度正式设立
(1)标志:1913年,北洋政府正式颁布了《文官
考试法案》等法案。
高中历史
——摘编自杨学为《中国考试通史》
思考: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有哪些特点 说明什么
高中历史
1916-1920年北洋政府历次文官考试录取人数统计表(只有 男子可以参加)
考试名称 考试时间
录取人数
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 1916.6
194
第一次文官普通考试 1917.4
295
第二次文官高等考试 1919.10
490(含外交官领事官10名)
第二次文官普通考试 1920.10
400
2.北洋政府时期
文官考试制度正式设立
(1)标志:1913年,北洋政府正式颁布了《文官
考试法案》等法案。
(2)补充方式:建立官员甄别和甄用制度。
高中历史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文官考试制度的新发展
(1)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建立
1929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掌握考选权和铨叙权
高中历史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文官考试制度的新发展
(1)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建立
(2)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掌握考选权和铨叙权
(3)基本法规制定—— 第一部《考试法》
(4)基本资格调整——女子可以参加考试
高中历史
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
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 日本的文官考试, 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 类皆文艺词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 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汪振国: 《国民党时期的文官考试与文官制度》
思考:如何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
高中历史
本来以考试的方法来为国求才,实在是颠扑不
破的道理,只可惜在现状之下,引荐的力量实在太 大了,政治上升官的黑幕总是不绝的演出来。
——《现公务员之考绩与淘汰》1934年11月15日天
津《大公报》社评
思考:如何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
高中历史
科举制度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孙中山文官考思想理论
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
L 正式建立公务员制度
课堂小结
晚清选官制 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 员选拔制度
(考试)
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