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课时同步练
【夯实基础】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A.自然选择 B.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 D.染色体变异
2.下列哪项不能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不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
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
C.一个种群中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D.种群内的个体会死亡,但基因库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得到保持和发展
4.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是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占种群全部基因的比值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D.种群内显性基因的频率一定高于隐性基因的频率
5.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易错 )
A.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B.植物因开花季节不同而不能传粉
C.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D.动物因生活的地区不同而无法交配
6.隔离的实质是( )
A.地理隔离
B.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C.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7.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就是一个基因库
B.每种生物不止有一个基因库
C.种群越小,基因库越不稳定
D.基因突变丰富了种群的基因库
8.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 )
A.地理隔离的结果
B.生殖隔离的结果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果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
9.某公司有男、女职工各100人,其中女性红绿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17人,女性红绿色盲患者4人,男性红绿色盲患者11人,则该群体中的红绿色盲致病基因频率为( )
A.24% B.12% C.9% D.8%
10.如图是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新物种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渐变式和骤变式形成新物种都需要经过b
B.b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C.c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d表示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基因库与原来物种的基因库有所差异
11.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生活在同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食草动物
B.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C.种植在同一块地里的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
D.培养在同一培养皿中的大、小两种草履虫
12.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
C.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同时出现的
D.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种群
13.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
C.该地区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
14.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5。对一个中等大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来说,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将是2×104×10-5×108=2×107(个),这一数据所反映出的果蝇的突变现象是( )
A.每一个基因的突变率低
B.每一个基因的突变率高
C.每一代会产生大量变异
D.每一代只会产生极少的突变
15.现从一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羊,测知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分别有85个、10个和5个。则在该种群中,b基因频率为( )
A.1% B.10% C.80% D.90%
16.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经过长期演化已经形成两个物种,演化过程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表示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物种1和物种2的基因库不同
C.①~⑥的存在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D.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只能通过a到达c
17.根据隔离发生在受精前或受精后,可将隔离分成受精前的生殖隔离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作隔离
B.两座孤岛上的同种动物不能交配的现象属于地理隔离
C.老虎和狮子产生的虎狮兽不可育,属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
D.物种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和受精后的生殖隔离
18.据媒体报道,数十年前小龙虾因人为因素而进入苏格兰,但因为缺乏天敌,小龙虾在苏格兰泛滥,成为入侵物种。
(1)被带到苏格兰的小龙虾与原产地的小龙虾形成 ,这样不同地域的小龙虾种群就可能出现不同的 。由于两地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 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一旦形成 ,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小龙虾就形成了不同物种。
(2)在对引入苏格兰的小龙虾的一个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小龙虾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该种群进行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
19.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为:将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①所示。
图1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
(2)图1中最有效的是 培养基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时。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 ,细菌的抗药性一般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尽管细菌种群中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
【能力提升】
1.某足够大的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以及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2.下列关于隔离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
C.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马和驴可以杂交,但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3.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生物表型的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
C.经长期自然选择,一种基因的频率可能降为零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4.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当环境发生改变后,种群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在变化
5.某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场所被两条交叉的高速公路分割成4块,由此形成4个完全独立的种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4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彼此的基因频率均有影响
B.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不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C.高速公路的开通会诱导4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及进化
D.环境通过对不同表现型个体的不同选择,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6.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B.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C.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7.甲岛最先分布着X、Y两种鸟类,后来部分X鸟迁入乙岛,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岛上所有的X鸟构成一个种群
B.甲岛上的X、Y两种鸟类可能源于同一祖先
C.甲岛与乙岛上X鸟的后代之间可能产生生殖隔离
D.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
8.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B.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物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C.两岛上鸟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的数量趋于相同
D.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9.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如表所示。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则褐鼠种群( )
基因型 rr Rr RR
对灭鼠灵药物 敏感 抗性 抗性
对维生素K依赖性 无 中度 高度
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B.抗性个体RR∶Rr=1∶1
C.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D.RR个体数量增加,rr个体数量减少
10.在某岛上,本来只居住着一类栖息于低矮、粗糙树干上的绿安乐蜥。棕安乐蜥入侵后,占据了低矮的树干,绿安乐蜥逐渐转移到高处的树枝上。15年后,绿安乐蜥拥有了更大的足垫,足垫上有更多具黏着性、附带刚毛的鳞,使绿安乐蜥更好地在高处狭窄、光滑的树枝上生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树上的绿安乐蜥种群中一定产生了新的基因
B.棕安乐蜥的入侵决定了绿安乐蜥变异的方向
C.棕安乐蜥的入侵是绿安乐蜥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重要原因
D.足垫的变化说明绿安乐蜥经过进化已经形成了新的物种
11.(不定项)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可以自由交配,控制某相对性状的是一对等位基因A和a。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稳定在60%,a的基因频率稳定在40%。改变饲养条件后,经过多代繁殖,种群各种基因型频率保持稳定,在雌性个体中隐性个体的比例为3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改变饲养条件前基因型为Aa的雌果蝇占该种群数量的48%
B.若A、a仅位于X染色体上,改变饲养条件前基因型为XaY的果蝇占雄果蝇数量的40%
C.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改变饲养条件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果蝇所占比例增加
D.若A、a仅位于X染色体上,改变饲养条件后基因型为XaY的果蝇占雄果蝇数量的60%
12.(不定项)如图表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雀平均喙长的变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B.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地雀喙长度增加
C.地雀的平均喙长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
D.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1979年时地雀的平均喙长会迅速变短
13.(不定项)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14.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 ,外因是 ,进化的实质是 。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行基因交流,其原因是 。
(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 。
(4)假设种群(个体数量足够多,个体间可自由交配)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 、 ;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5ACBBD
6-10BAABA
11-17BCACBDD
18.
(1)地理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2)否
19.
(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前 选择 ③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能力提升】
1-5CDCAD
6-10BADCC
11.BD
12.ABD
13.ABD
14.
(1)遗传和变异 存在地理隔离且甲、乙两岛环境不同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两物种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形成新的物种
(4)1% 18% 81% 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