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狐假虎威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刻舟求剑
井底之蛙
都是寓言故事
四个字的成语
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语呢?
寓言故事成语
寓言故事成语有什么特点呢?
故事短小,寓意深刻
同学们很喜欢语文课,所以上课很积极,课堂上总是三心二意的听课。
今天天气真好,阳光明媚,电闪雷鸣。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当小老师
自相矛盾:是个成语典故,用来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聚精会神
自相矛盾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什么是“矛”和“盾”?
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
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猜一猜:课题《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主要作品:《孤愤》《五蠹》《说难》等。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荀子的学生,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作者简介
xún
wǔ dù
shuì nán
游说困难
形声字,哀鸣的鸟叫声
轻声地读一读这则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结合注释,自己试着理解本文的意思,读出节奏。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
初 读 课 文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yù
wú
fú
fú
初读课文
máo dùn
yù
矛 盾 誉 吾 弗 夫
你能读准这些字词吗?
识 生 字
识字法:加一加.减一减
兴+言= 五+口=
予+丿=
循-彳= 佛-亻=
fū (渔夫)
二+人=
fú(且夫)
{
加一加:
减一减:
多音字:
誉
吾
矛
盾
弗
课堂小练习
夫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文言文
巩固复习
我们学过文言文《守株待兔》《精卫填海》,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
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刚刚大家说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弄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
全班交流汇报。
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精 读 课 文
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
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谁来帮他吆喝吆喝生意。
(同学们上台演一演)
充当小演员:
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
没有
你从书上哪个句子知道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
其人弗能应也。
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这个人的矛与盾的质量不好。
B.矛和盾不能同时放在一起卖。
C.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相抵触,产生矛盾。
随堂练习
C
发 挥 想 象
如果你是卖矛与盾的商人,你会怎么夸赞自己的矛和盾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课外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话讲给其他人听,并说说你的感受。
课后作业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