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课前准备
请同学们准备好《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两篇文章的纸质文本。
要求:结合课本注释预习《答司马谏议书》,并能够流畅朗读原文;结合注释和译文将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三封书信通读一遍,了解司马光对王安石有哪些批评。
师生共读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
1)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2)措辞有何特点?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厚:优厚。
反覆:书信往返。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需要强调或补充的词语: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司马谏议书》第二段
名实:名义和实际。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施行、推行。
辟:排除,驳斥。 难:排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请同学们复习第二自然段中下列词语的意思:
名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举(先王之政)、辟、难壬人、固
《答司马谏议书》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2)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对此王安石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又曰:“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各。”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盘庚说“而今我们的百姓家人离散,居无定所”又说:“我不是要耍威风,迁都是为了奉养你们过上好日子”又说:“不要听信小人反对迁都的鼓动”又说:“这是听取了大家意见,从中选出的最好方案”。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
司马光的信件和王安石的回信中都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典故,他们分别想表达什么内容?
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的成功是基于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说明反对者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就可以采取行动,说明变法的合理与正确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恤:考虑。
量:估量,衡量。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需要强调或补充的词语: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第四段
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
关注古人应用文(书信)的情境感和“中国味”的表达方式
何介甫总角读书、白头秉政,乃尽弃其所学而从今世浅丈夫之谋乎
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考王安石的驳论文对我们议论文写作的启发
驳论文意在批驳对方观点,本文与前一篇课文《谏太宗十思疏》虽文体不同,但都是在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两篇文章阐释观点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1. 感染力:排比句式
2. 策略性:有的放矢
文化传承与理解:
继承发扬改革求变的创新精神
增强爱国实践的文化自觉
课后学习任务
请从课文出发,结合相关资料,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进行探讨,如学习提示中提到的“创业与守成”“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等。请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