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国两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讨论、讲授、阅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
(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的条件:
(1)“一国两制”的构想。
(2)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程:
(1)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2)1984年12月,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①,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3)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3、澳门问题的解决: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
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同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4、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6、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连战。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
【重难突破】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1)内涵:“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2)“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2、台湾问题与南北朝鲜、东西德问题的区别
(1)两者形成的原因、性质不同:后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它们是根据二战期间或二战以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形成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二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已经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
(2)领土和主权问题的性质不同: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领土和主权分属于两个独立国家,都是联合国会员国;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未分割,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3)两者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不同:德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鲜的分裂为二战间和二战后一系列国际条约所规定;台湾问题,则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关于日本不许将窃取中的台湾归还中国的规定。
(4)两者存在的实际状况不同: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苏两国对抗的背景下,南北朝鲜、东西德国问题都分别驻有外国军队,被迫相互承认和在国际社会中并存;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一个中国”的原则也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
(5)问题解决的原则和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不同:德国问题是通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经过谈判达成统一的协议;朝鲜南北方的统一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进程缓慢;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由中国人民按“一国两制”夺得构想来解决,决不允许外国势力加以干涉。
【要点训练】
1、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中国特色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指的“两制”是:
A 两种社会制度 B 两种政体形式
C 两种司法制度 D 两种管理制度
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香港、澳门问题 D.台湾问题
4、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的立场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其外交的坚强后盾
D、英国的霸权地位丧失
5、台湾与大陆合作是双赢,说明
A、台湾回归符合祖国大陆的立意,也符合台湾人民的利益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
C、台湾政府鼓励台湾人民到大陆经商的政策
D、台湾政府实行改革势在必行
6、2005年4月至7月,国民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三位均表示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这表明A
①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的心愿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人民的最高利益③“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和政治基础④国、亲、新三党访问大陆为两岸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平等对话树立了典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当前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有
①大多数台湾人不希望统一②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发展③国际上某些反华势力的干涉④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8、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只有和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①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妄图通过“公投制宪”分裂国家②某些外部势力插手台湾,干涉中国内政③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④采取和平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项条件中,最主要的是
A、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B、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中国早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D、英、葡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4年10月,邓小平宣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解决香港、台湾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Fehepingfangshi,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呢?这就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我们的社会制度是不会改变的,永远不会改变。但是不保证香港和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保持它们的稳定和繁荣,也不能和平解决问题”。……“允许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资本主义存在,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或者说,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的意义还在于为中国伤脑筋的台湾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按照目前的建议,如果台湾统一按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统一,它不仅可以保留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可以保留军队。”
——[匈牙利]巴拉奇·代内什《邓小平》
材料二 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依据前款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和组织实施,并及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2005年3月14日胡锦涛主席签署的《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你的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出对台湾和香港问题提出和平解决的主要原因。香港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是否相同?对这两个地区实现和平统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我国制定实施《反分裂国家法》的意义何在?
(3)改革开放以来,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经贸联系日益密切,请从社会、文化、经济角度简要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答案:(1)和平解决香港、台湾问题,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避免非和平方式引起的动荡和争端,保证两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尊重两个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也易于化解矛盾和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不相同,香港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本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是中国恢复行使主权,涉及国际关系;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它是中国的内政,主要是和平统一问题,两者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主要区别:在台湾和平统一的条件中有允许拥有自己的军队这一条。
(2)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两岸民族文化相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血缘联系密切,相互交流方便。海峡两岸经济具有互补性:台湾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大陆转移,促进台湾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祖国大陆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广阔;拥有台湾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源、能源等;同时祖国大陆稳步推进经济政治改革,社会稳定;采取了积极吸引投资、贸易政策,地域相连、交通便利。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专题概述】
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基本制度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程目标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政治建设的基石
1、条件:
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政治上:国民党发动统治已被推翻;全国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政权。
2、准备:
思考与探究:为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准备?
(1)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
地点:
内容:①
②
③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①
②
③
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3、成立
标志:
历史意义:
第二目: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结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插图,完成下图:
注意点:
1954年宪法的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的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过程: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2)由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式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3)1956年中国共产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政治的一个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思考分析:中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哪些历史意义?
【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
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持久战》 D. 《论十大关系》
2、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发动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军事力量,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基本成熟,此事件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A.沈钧儒 B.宋庆龄 C.罗荣桓 D.朱德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7、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李济深
8、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 宁夏回族自治区
10、中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
A.90%以上 B.80% C.70% D. 60%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材料二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材料三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江泽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D 4、A 5、D 6、A 7、C 8、B 9、A 10、A
( 二)材料解析题
11、
(1)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 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政权组织形式:
其他:
国家性质:
体现的原则: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1956年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指导作用。
2、了解“文革”十年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3、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
4、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充分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特别是了解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文献,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文革”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要点: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八大召开,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是正确的,使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由于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以及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关系恶化等因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遭到重大挫折: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
历史的伟大转折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左”的错误没有及时清理,党和国家工作一度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确定下来,标志着国家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建设迈进了现代化进程。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践踏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第一目: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背景: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问题探究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给党和国家的政治建设带来了哪些危害?
问题探究二:阅读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将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资产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材料二: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
回答问题:
两段材料表达的错误倾向是什么?这种错误最终导致了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
②现在,我们要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第二目: 历史的伟大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
原因: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
内容:
意义:
第三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问题探究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问题探究二:阅读材料: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回答问题:
江泽民认为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中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你认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小结:
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一个里程碑,提出了要健全法制,做到要有发可依,有法必依,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
“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遇到的最大挫折,要从根本上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
“文革”结束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很大成就;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
四、巩固练习
一、 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
A、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B、 决定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错误地认为中央领导层出现了修正主义
3、“文革”期间,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的狂暴行动首先开始于( )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重庆
4、“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的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 )
①人民代表大会多年不开 ②公检法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③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④社会极度混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 十年“文革”在政治建设造成方面的最深刻教训是 ( )
A、反对个人崇拜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重视民主法制 D、正确认识社会矛盾
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是 ( )
A、中共八大召开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 )
A、民法 B、宪法 C、行政法 D、刑法
8、下列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B、重视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C、实现了政治路线方面的拨乱反正 D、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转移
9、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的主要内容 ( )
A、强调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B、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方略
C、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D、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10、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加强立法工作
C、推行普法教育活动 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知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此外,我们还要大力加强对国际法的研究。
请回答:
(1)这段话是谁在什么场合下发表的?
(2)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问答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C 2、A 3、C 4、D 5、C 6、D 7、B 8、A 9、C 10、A
二、材料解析题
11、(1)这段话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题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三、问答题
1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确定下来,标志着国家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建设迈进了现代化进程。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中国大陆制定的《反分裂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法》,就像是一张大网。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在如此压力之下,台独分子有点坚持不住了。于是出现了漫画中“登辉撤退,水扁独撑台独大旗”的一幕。香港、澳门已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湾,你何时会来,把我的思念带回来。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 讲清“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基本含义、法律依据。2. 香港、澳门的回归从根本上讲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3. 认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进展,阐明台湾问题的几个重要点:《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汪辜会谈、《反分裂国家法》、“两岸三通”正式实现。
【自主探究】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提出与完善过程
(1)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2)酝酿: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 “①____________”。
(3)形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
(4)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使 “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5)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全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②__________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③____________制度。
【特别提醒】“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在港澳问题上首先实践。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日渐完善。
(3)港澳同胞的愿望。
2.过程
(1)香港回归: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①_______年7月1日,收回香港的主权。
(2)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________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主权。
3.意义
(1)洗刷了民族耻辱,翻开香港、澳门历史新的一页,祖国统一大业迈出坚实的一步。
(2)是“一国两制”构想的运用结果。
(3)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特别提醒】香港、澳门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是外国殖民侵略的产物,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两者性质不同。“一国两制”在台湾问题上更宽松,主要表现在中央政府不在台湾驻军。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①_________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80年代以来,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民间交流活动增加。
3.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
4.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八项主张,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5.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②________________》,使维护国家统一有了法律依据。
【特别提醒】2008年11月3日到7日,国台办主任陈云林访台,签订了一系列协议,三通已经实现。
【核心突破】
1. 图解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
【例1】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
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C.统一是台湾全体民众的迫切要求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解析:原乡人的血流返原乡,体现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脉相连,体现了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答案:A
2.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
(1)特定涵义
①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②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在各方面有重大区别。
③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④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2)提出原因:“一国两制”构想是依据实事求是原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
(3)重大意义:它坚持和发展了和平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原则,推动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为处理国家、地区间历史遗留问题和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借鉴;它是实现祖国大陆与台湾统一必须坚持的原则、方针和政策。
【例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香港、澳 ( http: / / www.21cnjy.com )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下列关于“一国两制”说法正确的是( )
A.叶剑英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是指两种经济制度
D.“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解析:“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故A ( http: / / www.21cnjy.com )错误;“两制”是指社会制度,不仅仅是经济制度,故C错误;“一国两制”就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故D错误。
答案:B
3.台湾统一问题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①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②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③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
⑤两岸人民希望实现和平统一等。
(2)不利条件
①“台独”势力的活动还相当猖獗。
②某些大国经常以种种借口横加干涉。
【例3】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只有和平与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
①少数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
②少数外国势力企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③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采取和平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回答“我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因。不放弃武力是因为台独势力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答案:A
【基础金题】
1.右图是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而设计的宣传画,宣传画突出了邓小平的形象,你认为作者的设计意图是( )
A.突出邓小平为香港回归做出的巨大贡献
B.对邓小平未能亲眼目睹香港的回归表示遗憾
C.回忆香港回归的艰难历程
D.庆祝香港的回归,祝愿香港繁荣昌盛
2.2009年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美术馆与澳门艺术博物馆展开学术交流与合作。1999年,中国能够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邓小平“一国两制”的英明决策
B.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C.葡萄牙逐渐放弃了殖民主义政策
D.英国以主权换治权主张得到双方的赞同
3.“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 )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92年“九二共识”
C.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4.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后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5.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台北会谈达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协议,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在这一天同时实现。下列对海峡两岸“大三通”基本实现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措施
②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
③台湾当局被迫放松对两岸三通的限制
④台湾海协会和大陆海基会所做的努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能力提升】
6. 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过的材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中英较量” B.“屈辱中国” C.“跨洋交接” D.“冰释雪融”
7. 西藏问题和台湾问题的实质不是民族问题而是国家统一的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历史遗留问题尾大不掉 B.国内民主革命与民主改造的历史遗留问题
C.国际反华势力推波助澜 D.中央集权制度软弱无力
8.“中华台北”是现今台湾地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其他国际运动赛事的名称。这一名称的使用从本质上表明( )
A. 台湾方面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B. 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一个独立的政权
C. 台湾以独立身份加入了国际奥委会 D. 台湾方面已接受了“一国两制”构想
9. “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原则 D.贯彻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10.2009年11月10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苏经贸合作论坛在台北揭幕。此次江苏代表团访台,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渠道 ②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共同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迁移应用】
11.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的宣传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二 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节选)
(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
材料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厦门环岛路上的宣传牌
材料四
1991年海协会成立 1995年汪辜会谈 胡锦涛会见连战 胡锦涛会见连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三幅宣传画,简要指出在20世纪50~70年代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
(3)根据材料三,请简要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
(4)材料四中四幅图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一、①九条方针 ②社会主义 ③资本主义
二、①1997 ②1999
三、①徐向前 ②反分裂国家法
【基础金题】
1.A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主张,为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2.B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澳门的回归符合三方的利益,能够回归是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3.A 从材料中“1949年台湾同祖国分离”“近三十年”可以判断,该材料发表的时间应为1979年。
4.B 港澳问题是列强侵略中国历史遗留的问题,台湾问题是解放战争国民党失败后,溃逃台湾,属于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
5.D 台湾的是海基会,大陆的是海协会,④不正确。
【能力提升】
6.A 左图是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右图是1997年香港回归的场景。
7.B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西藏问题是1959年民主改革的遗留问题。1959年中央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农奴制,达赖出走。
8.A “中华台北”这一名称体现了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原则。
9.B “一国两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大计,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10.C 从材料中并不能体现出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态度,故排除②。
【迁移运用】
11.解析:本题通过图文材料探究建国后两岸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的发展趋势。通过本题,使学生认识中央政府随着形势的变化在调整对台政策,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图片信息研究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1)问,由关键词“解放”可以体现当时中央对台政策是“武力”;(2)问,关键词“和平统一”表明中央对台政策明显变化;(3)问,对台政策有法可依;(4)问,是新时期两岸交流频繁的表现。
参考答案:
(1)武力解放台湾。
(2)祖国统一;和平谈判;第三次国共合作;高度自治;两种制度。
(3)以一个中国为前提、“一国两制”方式争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并且开始了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温馨提示】
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深入思考,规范书写。
分层完成,A层全部完成并梳理知识结构,B层全部完成,标“★”题目要求为C层选做。
首先依据预习导引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梳理基础知识,然后完成探究题目,最后记忆重点基础知识。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学习目标】
掌握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体会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预习导引】
知识导学 问题引导
主题1: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1. ( http: / / www.21cnjy.com )阅读课本70页1、2自然段,说说过渡时期(1949~1956) 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中共八大的召开(1)背景: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②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成为党和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2)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3)内容:①基本国情: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根据主要矛盾制定了主要任务。②民族团结: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③多党合作:重申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④依法治国: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⑤发扬民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4)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中共八大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任务?这些任务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答:(1)任务: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健全国家的法制。(2)背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政治建设成为中共和全国人民面临的全新课题。
主题2:十年“文革”——民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的重大挫折阅读课本71~72页第2自然段,了解“文革”的概况及对我国民主法制的破坏。▲(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2)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3)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4)过程: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起革命委员会。(5)影响:①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③对民主与法制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6)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主题3:历史的伟大转折——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一届三中全会阅读课本72页“历史的伟大转折”一目,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及意义。(1)背景:①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②由于在思想上没有彻底清理“文革”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③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3)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④经济路线: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意义: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答:(1)从知道思想看,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思想路线。(2)从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3)从经济体制看,开始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主题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阅读课本“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目,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1)初步构想:①提出:1980年,邓小平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②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修订宪法:1982年11月,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加快步伐:①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②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③取得成果: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3.你如何认识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1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保证。(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4)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答:(1)从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被削弱和破坏。
(2)从后果看,在“文革”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政治生活及党的生活极不正常。这都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另外,世界各国推进的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
【当堂训练】
1.中共八大关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没有提及的内容是:A
A.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 B.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C.反对个人崇拜 D.健全国家法制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 D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
2.D 题干时间限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A、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C项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因此D项正确。
★3.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B )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B 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因此,就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 )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A 文革最大的教训就是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5.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里的“思想解放”是指 D
A.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认识到“文革”的错误性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6.对1982年的宪法评价最到位的是; D
A.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起点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D.是中国新的历史时期治邦安国的总章程
7.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中共八大加强党的建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定了党的民主在、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反对个人崇拜、个人专断。毛泽东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
材料三 1959年庐山会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了他对1958年以来“左”的错误及其教训的意见,在毛泽东左右下,政治局扩大会议把彭德怀极其赞同者张闻天等人定为反革命集团加以批判。“文革”期间,彭、张等被迫害致死。
材料四 中共九大党章删掉了党员的权利,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监察委员会机构,并规定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材料五 中央十二大党章规定:(1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立顾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2)改主席制为总书记制。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党章还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职务都不是终身制,都可以变动或解除。
请回答:
(1)从材料1看,中共“八大”提出关于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
(2)八大至十二大中共中央的组织原则有何变化?彭德怀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八大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导,九大删掉了党员的权利,取消了监察机构,严重违反了民主原则,变成了个人独行专断。十二大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增设了保障机制,废除了干部终身制。
彭德怀事件说明当时对个人崇拜和专制未能制定有效的防范机制,八大的民主集中制未能坚持下来。
(3)中共十二大的组织原则和八大本质上有何相同?有何进步?
答:八大与十二大相比,都坚持民主集中制,后者民主机制更健全,更有保障机制,废除了干部终身制。
★(4)据上述材料,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认识是什么
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永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民主。
【我的收获】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
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
㈠背景:
军事上:
解放战争基本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1949.3 西柏坡)
⑴工作重心: 乡村到城市.
⑵中 心: 恢复和发展生产
⑶基本政策:革命胜利后中共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
⑷总任务: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国名
制度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内容:通过《共同纲领》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认识我们的国旗:
颜色:五角星设计为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像红霞一片,金光灿灿,色简而庄严,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布局: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意义: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政治意味浓厚,缺乏民主性和民族自身特色。
㈡时间:1949年10月1日
㈢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坐大山的压迫。
2、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独立主权的国家。
3、确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4、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基石。
5、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召开。
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内容:规定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分权制衡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探究:
1、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享受民主广泛程度 资产阶级民主 人民民主
2、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的异同?本质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
1、发展过程:
⑴初步建立。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⑵确立。1954年12月,第二届政协会议召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⑶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⑷完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遭到严重破坏,第四届
全国政协会议1964年召开,而第五届全国政协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议是1978年召开,时隔13年。1982年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2、性质: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机构)
3、作用:调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热情,开创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
3、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合作探究:
1、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何联系何区别?
区别:
⑴性质: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⑵职能:人民政协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任免,决定,监督等职能。
⑶产生和组织方式:人民政协由协商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由选举产生。
联系: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中国和西方政党制度的比较:
比较项目 中国 西方
政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党制、多党制或两党制
关 系 执政党、参政党 执政党、在野党
政治上密切合作 政治竞争、轮流执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建立的原因:
⑴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⑵ 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客观依据)
⑶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3、目的:
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4、建立与完善
⑴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⑵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载入宪法
⑶、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时间 地区
1947 内蒙古自治区
195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3.15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10.25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 西藏自治区
5、意义: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合作探究:
1、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不好? 它有哪些优越性?
⑴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相结合。
⑵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⑶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⑷有助于把爱国与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民族区域自治 特别行政区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实施群体 少数民族聚居区 港澳台同胞
主要作用 各民族共同繁荣 祖国和平统一
享有权力 无高度自治权 享有高度自治权
三、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性质决定)
2、民主集中制(人大)
3、政治协商
4、民族区域自治
区分:
“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三个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
3、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小结:
一次典礼:开国大典
二个法律:《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制度: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一届人大、二届政协
【典例训练】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重要政治制度。我国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
A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 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C)
A 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 中共八大召开
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到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B)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 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4、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
A 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5、材料一 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用……。附臣民权利义务:(计9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均准其自由;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日本帝国是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五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
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
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
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
度。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联系材料一、二,找出两部宪法有什么共同点?
两部宪法的共同点是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皇帝或天皇都有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实际无权。
联系材料三、四,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
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人民民主。
材料一、三、四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表现在由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的民主发展。
④ 联系材料四、五,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