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单元试卷(三)
考试范围:9 - 15 课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满分 20 分,每小题 1 分)
1. “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是因为秦朝的郡县制度 (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结束了列国纷争
C. 强化了皇权专制 D. 化解了阶级矛盾
2.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他”是 ( )
A. 黄帝 B. 炎帝 C. 秦始皇 D. 汉武帝
3. 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史实的陈述”和“史论”。 下列秦朝的历史信息中属于“史论”的
是 ( )
A. “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B. “秦有陇西、北地、上都,筑长城以拒胡。”
C.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D.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4. 贾谊上书汉文帝《贵积贮书》说:“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
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主张 ( )
A. 重视农业 B. 提倡节俭 C. 降低田赋 D. 减轻刑罚
5. 如图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 ( )
A.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 推行盐铁官营
C. 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D. 思想领先世界
6. 如表是西汉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据,据此可知 ( )
皇帝年号 公元纪年 郡级行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 公元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 公元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公元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前 106 年 108 郡、国
七年级历史 第 13页
A. 郡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
C. 中央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 D. 王国控制区域日益扩大
7. 汉武帝时,中央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地方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
经营盐铁产销。 朝廷这一措施的重大作用是 ( )
A. 平抑物价,保障民生 B. 削弱诸侯,活跃市场
C. 统一思想,发展文化 D. 增加收入,控制经济
8. 西汉时期,徐州一带冶铁业发达,设有彭城铁官、下邳铁官、沛郡铁官等专门官吏进行管
理,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 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
A. 促进冶铁技术的进步 B. 实施度量衡的统一政策
C. 推广铁制农具的使用 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9.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汉武帝与秦始皇在对待哪一问
题上的态度截然不同 ( )
A. 反击匈奴 B. 中央集权 C. 铸造货币 D. 儒家思想
10. 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秦始皇、汉
武帝的相同点是 ( )
A. 都是开国皇帝 B. 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 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 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11. 据《汉书》载,西域都护统管西域诸国,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
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 这表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
A. 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B. 标志西域纳入汉朝版图
C. 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 杜绝西域诸国军事冲突
12. 东汉洛阳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易经》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
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宫城的左右两侧,与《礼记》“左祖右社”布局吻合。 这表明洛阳城
的规划 ( )
A.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B. 布局十分严整统一
C. 充满封建迷信色彩 D.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13.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下列有助于“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措施有 ( )
①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②实施“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④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4. 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 这一时期,丝
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 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
益于 ( )
A. 汉朝科技的进步 B. 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 丝绸之路的开辟 D.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15. 如图是汉画像砖上的盘鼓舞图像。 盘鼓舞多采用“七盘一鼓”,象征月亮和北斗七星,其
舞姿被形容为“罗衣从风,长袖交横”。 它可以反映 ( )
七年级历史 第 14页
A. 儒家学说的地位 B. 汉代疆域的变动
C. 开放的对外政策 D. 社会生活的风貌
16.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却造就了一项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
的成就。 这项成就是 ( )
A. 平定七国之乱 B. 促成昭君出塞 C. 开辟丝绸之路 D. 实
现盐铁专卖
17. 1957 年,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还不便于书写。 1974 年,甘肃省出土了一批
东汉纸,纸上残存文字墨迹,可辨出“青贝”等字。 这反映出 ( )
A. 造纸术在汉代得到广泛推广 B. 汉代造纸技术发展进步
C. 东汉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D. 我国最早的纸出现于东汉
18 . 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 根据“麻沸散”“五禽戏”“实施外科手术”等关
键信息可以知道的东汉名医是 ( )
A. 扁鹊 B. 华佗 C. 张仲景 D. 孙思邈
19. 与如表知识卡片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及著作是 ( )
知识卡片
著作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 3000 年的史事。
著作地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 司马迁《史记》 B. 王羲之《兰亭集序》
C. 顾恺之《洛神赋图》 D. 司马光《资治通鉴》
20. 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的少林寺见证了佛教传播,中岳庙是道教在中原地
区发展的中心,嵩阳书院兼具儒学教育。 这表明 ( )
A. 中国古代建筑宗教主导 B. 中原文化多元包容
C. 中国古代教育起于中原 D. 中原大地贸易繁荣
二、材料题(共 5 小题,满分 30 分,每小题 6 分)
21. (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创立的什么制度 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对后世有何影
响 (3 分)
七年级历史 第 15页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2 分)
材料三:自陈胜发难后,素日痛恨秦吏的郡县,随着事变消息的传到,纷纷戕杀守长,起兵
响应。 特别是在旧楚境内,几千人成一伙的不可胜数。
———《中国史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随着事变消息的传到,纷纷戕杀守长,起兵响应”
的原因。 (1 分)
22. (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措施 影响
①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政治 巩 固 了
②建立刺史制度
汉武帝 大 一 统
巩固大 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的局面,
思想文化
一统王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 使 西 汉
朝 王 朝 开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始 进 入
经济
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鼎 盛 时
期
军事 北击匈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指出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的措施。 (1 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 分)
23. (6 分)分析图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 阅读下列图表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图 1 所示)
七年级历史 第 16页
(1)材料一反映出西汉初年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2 分)
材料二:东汉后期 10 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2)从材料二表中信息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一现象导致东汉中期以后的朝政出现了什么
局面 (2 分)
材料三:中国古代某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图 2 所示)
(3)材料三示意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 该示意图体现了这一时期的
哪一突出特征 (2 分)
24. (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 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
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
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
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 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
力……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 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
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
原与西域之间的了解与往来。 西汉北击
匈奴后,部分匈奴人内迁,部分开始西迁。
丝绸之路从此畅通起来。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
七年级历史 第 17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解决王国问题措施的变化及共同目的。 (2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 (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汉时期成功开通丝绸之路的主要因素。 (2 分)
25. (7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丝织品)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
人。 伦乃造意(想出一种方法),用树肤、麻头及敝(破旧)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
上之,帝善(夸赞)其能(才能),自是莫不从用焉(从此都用他造的纸),故天下咸称“蔡侯
纸”。
———范晔《后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侯纸”出现前主要的书写材料,并分析蔡侯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的主要原因。 (2 分)
材料二:
(2)图 1 中的历史建筑是为了纪念图 2 中的历史人物所建,写出该建筑的名称。 图 3 中
的著作在史学界具有怎样的地位 图 4 与图 5 中的历史遗迹都与宗教有关,其中与我国
土生土长的宗教有关的遗迹是哪一个(写图片序号) (3 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汉时期文化得以灿烂发展的主要原因(两点
即可)。 (2 分)
七年级历史 第 18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9-15课)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
1.(1分)“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是因为秦朝的郡县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结束了列国纷争
C.强化了皇权专制 D.化解了阶级矛盾
2.(1分)“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他”是(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汉武帝
3.(1分)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史实的陈述”和“史论”。下列秦朝的历史信息中属于“史论”的是( )
A.“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B.“秦有陇西、北地、上都,筑长城以拒胡。”
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D.“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4.(1分)贾谊上书汉文帝《贵积贮书》说:“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主张( )
A.重视农业 B.提倡节俭 C.降低田赋 D.减轻刑罚
5.(1分)如图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 )
齿轮铜锁 铜制轴承 齿轮残件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推行盐铁官营
C.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D.思想领先世界
6.(1分)如表是西汉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据,据此可知( )
皇帝年号 公元纪年 郡级行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 公元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 公元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公元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前106年 108郡、国
A.郡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
C.中央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
D.王国控制区域日益扩大
7.(1分)汉武帝时,中央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地方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朝廷这一措施的重大作用是( )
A.平抑物价,保障民生 B.削弱诸侯,活跃市场
C.统一思想,发展文化 D.增加收入,控制经济
8.(1分)西汉时期,徐州一带冶铁业发达,设有彭城铁官、下邳铁官、沛郡铁官等专门官吏进行管理,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促进冶铁技术的进步 B.实施度量衡的统一政策
C.推广铁制农具的使用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9.(1分)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汉武帝与秦始皇在对待哪一问题上的态度截然不同( )
A.反击匈奴 B.中央集权 C.铸造货币 D.儒家思想
10.(1分)毛泽东《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
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11.(1分)据《汉书》载,西域都护统管西域诸国,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这表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A.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B.标志西域纳入汉朝版图
C.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杜绝西域诸国军事冲突
12.(1分)东汉洛阳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易经》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宫城的左右两侧,与《礼记》“左祖右社”布局吻合。这表明洛阳城的规划( )
A.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B.布局十分严整统一
C.充满封建迷信色彩 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13.(1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下列有助于“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措施有( )
①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②实施“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④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1分)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15.(1分)如图是汉画像砖上的盘鼓舞图像。盘鼓舞多采用“七盘一鼓”,象征月亮和北斗七星,其舞姿被形容为“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它可以反映( )
A.儒家学说的地位 B.汉代疆域的变动
C.开放的对外政策 D.社会生活的风貌
16.(1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却造就了一项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成就。这项成就是 ( )
A.平定七国之乱 B.促成昭君出塞
C.开辟丝绸之路 D.实现盐铁专卖
17.(1分)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还不便于书写。1974年,甘肃省出土了一批东汉纸,纸上残存文字墨迹,可辨出“青贝”等字。这反映出( )
A.造纸术在汉代得到广泛推广
B.汉代造纸技术发展进步
C.东汉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D.我国最早的纸出现于东汉
18.(1分)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根据“麻沸散”“五禽戏”“实施外科手术”等关键信息可以知道的东汉名医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孙思邈
19.(1分)与如表知识卡片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及著作是( )
知识卡片
著作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著作地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司马迁《史记》 B.王羲之《兰亭集序》
C.顾恺之《洛神赋图》 D.司马光《资治通鉴》
20.(1分)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的少林寺见证了佛教传播,中岳庙是道教在中原地区发展的中心,嵩阳书院兼具儒学教育。这表明( )
A.中国古代建筑宗教主导 B.中原文化多元包容
C.中国古代教育起于中原 D.中原大地贸易繁荣
二.材料题(共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6分)
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创立的什么制度?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3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2分)
材料三:自陈胜发难后,素日痛恨秦吏的郡县,随着事变消息的传到,纷纷戕杀守长,起兵响应。特别是在旧楚境内,几千人成一伙的不可胜数。
——《中国史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随着事变消息的传到,纷纷戕杀守长,起兵响应”的原因。(1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措施 影响
政治 ①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②建立刺史制度 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思想文化 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②在长安兴办太学
经济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军事 北击匈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指出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的措施。(1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分)
23.(6分)分析图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阅读下列图表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图1所示)
(1)材料一反映出西汉初年中央面临什么问题?(2分)
材料二: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2)从材料二表中信息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一现象导致东汉中期以后的朝政出现了什么局面?(2分)
材料三:中国古代某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图2所示)
(3)材料三示意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该示意图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哪一突出特征?(2分)
24.(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了解与往来。西汉北击匈奴后,部分匈奴人内迁,部分开始西迁。丝绸之路从此畅通起来。——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解决王国问题措施的变化及共同目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汉时期成功开通丝绸之路的主要因素。(2分)
25.(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想出一种方法),用树肤、麻头及敝(破旧)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夸赞)其能(才能),自是莫不从用焉(从此都用他造的纸),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侯纸”出现前主要的书写材料,并分析蔡侯纸“自是莫不从用焉”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二
(2)图1中的历史建筑是为了纪念图2中的历史人物所建,写出该建筑的名称。图3中的著作在史学界具有怎样的地位?图4与图5中的历史遗迹都与宗教有关,其中与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关的遗迹是哪一个(写图片序号)?(3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汉时期文化得以灿烂发展的主要原因(两点即可)。(2分)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9-15课)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C
17.【答案】B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B
二.材料题(共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6分)
21.【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分)
(2)统一文字,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2分)
(3)秦的暴政。(1分)
22.【答案】(1)措施:实施“推恩令”。(1分)
(2)[示例]观点: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重要保障。论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实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措施,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结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为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说明:其他符合题意的观点也可,如:杰出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等。(4分)
23.【答案】(1)问题:西汉初期,诸侯国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2分)
(2)结论: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小,寿命短。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2分)
(3)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特征:政权分立。(2分)
24.【答案】答案为:
(1)变化:由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的“推恩令”;共同目的: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分)
(2)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为此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了解和往来;同时西汉北击匈奴获胜。丝绸之路从此得以畅通起来。(2分)
(3)国家强盛(国家统一),军事强大;军事、外交、政治领域杰出人物的共同努力;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等等。(2分)
25.【答案】(1)竹简、缣帛或丝织品;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2分)
(2)“医圣祠”;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图4。(3分)
(3)经济发展;政局相对稳定;重视对外交往等。(2分)
第1页(共1页)(2 分)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单元试卷(三)参考答案
(9 - 15 课)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满分 20 分,每小题 1 分)
1. A 2. C 3. D 4. A 5. C 6. B 7. D 8. D 9. D 10. B 11. B 12. A 13. A
14. C 15. D 16. C 17. B 18. B 19. A 20. B
二、材料题(共 5 小题,满分 30 分,每小题 6 分)
21. (1)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
模式。 (3 分)
(2)统一文字,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
各地经济的交流。 (2 分)
(3)秦的暴政。 (1 分)
22. (1)措施:实施“推恩令”。 (1 分)
(2)[示例]观点: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重要保障。 论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
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
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实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措施,在政治、思想文化
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结论:统一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为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说明:其他符合题意
的观点也可,如:杰出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等。 (4 分)
23. (1)问题:西汉初期,诸侯国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
的统治。 (2 分)
(2)结论: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小,寿命短。 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 分)
(3)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突出特征:政权分立。 (2 分)
24. 答案为:
(1)变化:由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的“推恩令”;共同目的: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 (2 分)
(2)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为此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
击匈奴。 张骞应募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了解和往来;同时西汉北击匈奴获胜。
丝绸之路从此得以畅通起来。 (2 分)
(3)国家强盛(国家统一),军事强大;军事、外交、政治领域杰出人物的共同努力;各族人
民的友好交往;等等。 (2 分)
25. (1)竹简、缣帛或丝织品;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2 分)
(2)“医圣祠”;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图 4。 (3 分)
(3)经济发展;政局相对稳定;重视对外交往等。 (2 分)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单元试卷(四)参考答案
(16 - 20 课)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满分 20 分,每小题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