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半月考
地理考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读光照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相差( )
A.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B.经度相差45°,地方时相差3小时
C.经度相差90°,地方时相差6小时 D.经度相差180°,地方时相差12小时
2.此时图中地方时为6时的地点是( )
A.只有E点 B.只有N、E、S三点
C.AEB上各点 D.NES上各点
3.若图中NES为0°经线,则新的一天范围是( )
A.从经线NES向东到180°经线 B.从经线NGS向西到180°经线
C.从经线NGS向东到180°经线 D.从经线NCS向东到180°经线
4.(本题2.0分)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其中“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关于该区域“天坑”等地貌的形成过程,推断可能最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B.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
C.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D.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6.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浙江新昌县的穿岩十九峰是由红色砂岩构成的,是具有陡峭坡面的山峰群。左图为穿岩十九峰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①②③④代表三大类岩石和岩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穿岩十九峰山体的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8.穿岩十九峰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B.变质作用—流水侵蚀—地壳抬升
C.地壳抬升—风力侵蚀—外力堆积 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水量呈现一定的差异。
9.两地的夏季温度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里斯本
A.受夏季盛行风影响 B.受沿岸暖流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D.受沿岸寒流影响
10.两地的年降水量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雅典
A.纬度位置较低 B.受西风影响较弱 C.地势相对较高 D.距地中海较近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②为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1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长期以来,中国人将饮食和烹饪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国地理学者较早地注意到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异现象。下图示意基于《舌尖上的中国》的中国美食地理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中国美食核心区多位于( )
①河海交汇的三角洲②河湖水网密集的平原
③胡焕庸线以西地区④历史上以游牧文化为主的北方地区
⑤气候较适宜的山地和高原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4.下列省区中均有美食核心区分布的是( )
A.甘、青、藏 B.苏、浙、沪 C.晋、冀、蒙 D.黑、吉、辽
15.推测中国美食核心区地方美食的基本特点是( )
A.陕蒙地区以面食和羊肉为主题 B.川渝以海味、糕点、汤类食品为特色
C.江浙地区的美食以香辣为特色 D.贵滇地区主要以大米和水产品为主题
秦岭-大巴山是中国地理的天然界限,区内山高谷深,植被分异明显,下左图示意秦岭-大巴山部分区域。右图示意秦岭太白山、大巴山区神农架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垂直带谱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秦岭-大巴山对气流的屏障作用促进了自然植被的( )
A.南北分异 B.垂直分异 C.东西分异 D.非地带性
17.山体效应是指隆起山体对其内部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其对林线、雪线高度产生影响。下列地点受山体效应影响最大的是( )
A.神农架南坡 B.神农架北坡
C.太白山南坡 D.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以来,受到人们的热捧。古诗词常能形象地反映地理环境和地理原理。读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完成下面小题
18.该诗描述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天山山脉 C.秦岭山地 D.长白山区
19.诗词中“新雨”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 )
A.暖气团过境 B.弱冷空气入侵 C.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D.受台风影响
20.对于“清泉石上流”的相关分析,不可信的是( )
A.冰川融水是清泉的重要补给水源 B.该地很可能有断层 C.植被茂盛,涵养水源能力强 D.清泉流量较为稳定
2021年3月23日,中国海警2502舰艇编队在我国钓鱼岛领海内巡航。这是2021年中国海警舰艇第3次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下图为钓鱼岛及附近地区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中国海警舰艇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地理依据是钓鱼岛( )
A.是台湾山地的组成部分 B.距离我国大陆较近
C.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D.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上
22.钓鱼岛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浅,光照充足 B.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C.上升流带来营养物质 D.河川径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多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4.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位于乙地
C.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D.该类河段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上游
26.沿甲乙一线所作河流剖面图,最有可能是图b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海雾有多种,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平流雾,它包括两种:平流冷却雾,是指水汽充足的暖气流受海面冷却,其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雾;平流蒸发雾,是指冷空气流到暖海面上,使海水蒸发的水汽凝结而成的雾。下图为索马里洋流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索马里半岛周边经常发生大雾,这些大雾属于( )
A.平流冷却雾,多发于夏季 B.平流冷却雾,多发于冬季
C.平流蒸发雾,多发于冬季 D.平流蒸发雾,多发于夏季
28.海雾( )
A.多发的早晨,空气清新,湿度大,有利于晨练
B.和雾霾一样,是一种大气污染,不利于身体健康
C.对航海的危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消失
D.影响索马里半岛东部沿海渔场的捕捞作业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东、西坡土壤垂直带谱图。漂灰土是我国寒温带湿润地区针叶林条件下形成的,暗棕壤是在针阔混交林下发育形成的。完成下面小题。
29.土壤的发育深受气候影响,该山地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土壤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西坡比东坡( )
A.降水较少,气温较高 B.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C.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D.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30.东坡从山地暗棕壤向上变化为亚高山漂灰土,这种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二、综合题(共40分)
31.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的一个水电站大坝下游某水文站在修坝前后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分别是这条河流水源补给形式,请判断:A是 补给,B是 补给;C是 补给。
(2)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坝前测到的? ,判断理由是 。
(3)这条河流位于我国 地区,判断理由是 。
(4)在A、B、C三种水源补给形式中,该河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 ,最稳定可靠的补给是 。(填字母)
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为“北太平洋表层洋流分布图”。
(1)指出①②③④⑤五支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哪支,并说明理由。
(2)甲处附近有世界著名渔场,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3)若有一艘油轮行驶至③处时发生石油泄漏,在洋流的作用下石油污染将发生变化,说明洋流对石油污染的影响。
33.读非洲和中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自然带③到⑤的变化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基础。
(2)图中①和⑤自然带的景观均以荒漠为主,试分析其成因差异。
(3)说明②自然带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参考答案
1.B 2.D 3.D
解析:1.读图分析,图示为侧视图,CG两条经线在同一个经线圈上,经度相差180°,图中经线将CG之间四等分,可知图中每两条经线之间相差45°;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因此图中每两条经线地方时相差3小时。故选B。
2.读图分析,图中AB为晨线,与赤道相交于E点,可知E点及其所在的经线NES上个点的地方时均为6点,AB错误,D正确;A点地方时为12点,B点地方时为0点,AEB(晨线)上各点的地方时不相同,C错误。故选D。
3.地球上0时经线和180°经线将地球分为两个日期,其中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的范围。若图中NES为0°经线,图中NCB位于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上,地方时为0时,经度为90°W,新的一天的范围为从经线NCS(90°W)向东到180°经线。故选D。
4.A 解析:因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岩是石灰岩,石灰岩是沉积岩,所以先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后随地壳运动,在内力作用下不断抬升,地势升高;抬升至高处的石灰岩层容易在流水的溶蚀作用(外力作用)下形成了石林、溶洞、漏斗、天坑等喀斯特地貌,所以其地质过程是A项。
5.B 6.C
解析:5.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山前平原受到河流的影响,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了山前冲积平原,故山前平原的主要营造力量是流水作用,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该地区的地质状况,A项错误;该地区没有冰川作用,C项错误;风力作用对该平原的影响主要是侵蚀,而不是堆积,D项错误。故选B。
6.依据材料可知,河流为平原“带来流水及泥沙”,则平原上多河流堆积物,地表物质疏松;上游修建水库使山前平原流水作用减弱,但因该地位于东北半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明显,从而形成较多的风蚀洼地,故B项错误、C项正确;地面沉降多是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而该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且靠近河流,地下水开采量较小,A项错误;冻融作用是该区域的长期现象,不是断流期间形成洼地的主因,则D项错误。故选C。
7.A 8.D
解析:7.由材料信息可知,穿岩十九峰是由红色砂岩构成的,砂岩属于沉积岩。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出图乙中①为沉积岩,②为岩浆岩,③为变质岩,④为岩浆,穿岩十九峰山体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因此属于图乙中的①,A项正确。
8.穿岩十九峰的岩石属于沉积岩,因此穿岩十九峰形成的地质过程是首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山地再经过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该区域的景观,D项正确。
9.D 10.B
解析:9.两地都属于地中海气候,两地的夏季温度有差异,里斯本气温低于雅典,这是由于里斯本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因而气温低于同纬度的雅典。故选D。
10.两地的年降水量有差异,雅典降水量低于里斯本,这是由于雅典离大西洋较远,受西风影响较弱,从大西洋上带来的水汽较少,所以雅典年降水量小。故选B。
11.A 12.D
解析:11.由图可知,②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该地区由东向西距海洋渐远,降水逐渐减少,分别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其分界线大致为大兴安岭和贺兰山,故②地应为草原带,选A。
12.我国南方地区受季风影响范围较广,东南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西南地区受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的影响,因此,森林的东西宽度较宽;北方地区则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其范围较小,据此选D。
13.A 14.B 15.A
解析:13.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下图示意基于《舌尖上的中国》的中国美食地理分布进行判断,中国美食中心分布特征为东南多,西北少,主要分布东南部胡焕庸人口分线(黑河-腾冲线)以东的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河海交汇的三角洲,河湖水网密集的平原的区,以及部分气候适宜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因此①②⑤正确,③错误;历史上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北方地区较少,④错误。故选A。
14.根据图中美食核心区的空间分布进行判断,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甘肃、青海和西藏均没有美食核心区,A错误;江苏、浙江和上海 均有美食核心区分布,B正确;山西和内蒙古无美食核心区,C错误;黑龙江和吉林没有美食核心区,D错误。故选B。
15.考查我国美食文化的地方差异。陕蒙地区以面食和羊肉为主题,A正确;川渝一般口味喜尚麻辣,除此之外,亦崇尚厚昧、多味,味型广泛,B错误;江浙地区海味、糕点、汤类食品为特色,C错误;贵滇地区多山地,河流和湖泊少,淡水养殖不发达,饮食主要事物重视水产品较少,D错误。故选A。
16.A 17.D
解析:16.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岭——大巴山脉是东西走向,对暖湿的东南季风产生阻碍作用,导致南北两侧降水和热量出现差异,形成南北分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根据材料关键词句“山体隆起对山体内部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再根据图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林线上限最高,且海拔最高,隆起山体对内部的增温作用最明显,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C 19.B 20.A
解析:1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的是山区景色,珠江三角洲为平原地形,A错误;天山山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降水少,B错误;秦岭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降水多,故C正确;“天气晚来秋”描写的是秋季,长白山为我国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的夏季,D错误。故选C。
19.暖气团过境气温应该升高,多是夏季节出现,“天气晚来秋”描写的是秋季,A错误;结合“晚来秋”可知,诗词中“新雨”是弱冷空气入侵,故B正确;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降水的时间长,C错误;受台风的影响,破坏性强,不会产生如此美妙的意境,D错误。故选B。
20.根据诗句的内容可知,空山新雨后是雨后,清泉的补给水源为雨后的泉水而不是冰雪融水,A错误;根据诗句的内容可知,清泉的补给水源为泉水,泉水有可能是雨后地下水沿着断层上涌形成,所以该地有可能存在断层,B正确;小河清澈,含沙量少,说明植被茂盛,涵养水源能力强,C正确;清泉为地下水补给,受外界的影响小,所以流量较为稳定,D正确。本题选择不可信的,故选A。
21.D 22.A
解析:2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起,到大陆边缘外界不到200海里,陆架宽度可扩展到200海里;如果到大陆边缘超过200海里,则最多可扩展到350海里。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属沿海国所有,钓鱼岛位于我国大陆架上,为我国固有领土,D项正确。故选D。
22.由图可知,钓鱼岛海域海水浅,光照充足,适宜鱼类生存,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没有寒流、上升补偿流和大河,BCD错误。故选A。
23.B 24.B
解析:23.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乙处岩层有明显位移,图示地质构造中,乙断层形成最早。断层形成后,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沉积层形成,然后岩浆侵入,形成丙岩层。此后又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新的沉积层甲形成。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乙丙甲,B对。A、C、D错。
24.沉积岩层在形成时是水平岩层,图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乙断层形成前,岩层倾斜,说明有褶皱形成。甲岩层上面相邻岩层也是倾斜的,说明甲岩层及其上面沉积岩层形成后,又受挤压,形成褶皱。图示形成褶皱次数是2次,B对。A、C、D错。
25.B 26.B
解析:25.河流曲流的东岸是凸岸,是堆积岸,A错。“数家新住处”应位于堆积岸,陆地面积增大,成为新住处,B对。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有关,C错。该类河段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D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6.沿甲乙一线所作河流剖面图,甲是凹岸,受侵蚀,河床坡度较陡。乙是凸岸,堆积作用明显,河床较浅,坡度缓,最有可能是图b中的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7.A 28.D
解析:27.获取信息“索马里洋流,表层海水等温线等”,可知该地洋流性质为寒流,是夏季离岸西南风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结合海雾形成条件,该地地处低纬没有冷空气经过,遇冷洋面冷却,形成平流冷却雾。所以选项A正确。故选A。
28.海雾多发早晨,空气条件差,凝结核有大量杂质,湿度大不利于晨练,选项A错误。雾与雾霾不同,雾霾是雾与霾的组合,雾是一种天气现象,而不是大气污染,所以选项B不正确。对航海危害随着技术的应用而不会消失,只能减轻,所以选项C错误。海雾对渔场渔业作业生产影响较大,不利于船只海上作业,所以选项D正确。故选D。
29.A 30.C
解析:29.东西坡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主要是水热等气候因素差异形成的不同植被影响发育而成。该山地3000米以上西坡同类土壤带分布均高于东坡,且东坡本可属于暗棕壤带的3300-3700米,因低温潮湿环境(结合题干漂灰土分布我国寒温带湿润地区)而形成漂灰土,说明西坡湿度小于东坡,热量多于东坡。因此同海拔西坡较东坡降水少,气温较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0.东坡从山地暗棕壤向上变化为亚高山漂灰土,是水热因素随海拔变化的结果,故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1.雨水 季节性积雪融水 地下水 ① 曲线全年流量不稳定,径流量变化很大,说明没有受到水库的调节作用 东北 一年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 A C
解析:
(1)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河流的水源补给形式。图示A水源补给主要集中于夏季,且补给量大,判断为降水补给;B水源补给主要集中于春季,判断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图示C水源补给量常年比较稳定、均一,判断为地下水补给。
(2)本题考查水库大坝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水库能调节河流流量,故修筑大坝之前河流流量变化较大,而修筑大坝之后,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①是在修坝前测到的。
(3)本题考查我国河流位置的判读及其依据。图示河流有春汛和夏汛,判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由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春季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化形成春汛,东北地区位于季风性气候区,夏季受锋面雨的影响,降水较多,形成夏汛。
(4)本题考查河流水源的补给形式及其特点。读图可知,该河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雨水,地下水是最稳定可靠的补给方式。
32.(1)⑤为寒流,理由⑤洋流自高纬流向低纬。
(2)甲渔场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引起海水扰动,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上泛,饵料丰富。
(3)洋流会加速油污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也会减轻污染源的污染。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①为北赤道暖流、②为日本暖流、③为北太平洋暖流、④为加利福尼亚寒流、⑤为阿拉斯加湾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自高纬流向低纬,因而为寒流。
(2)据图可知,图中甲渔场为北海道渔场,因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引起海水扰动,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
(3)此时,若一艘油轮经过③海域时发生石油泄漏事故,受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水面上的石油会顺着洋流的方向向东污染。洋流会加速油污的扩散,扩大污染范围,但也会加快净化速度,减轻污染源的污染。
33.
(1)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2)①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⑤地深居内陆,海洋水汽很难到达,降水稀少;
(3)热带雨林气候;纬度低,地处热带;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丰沛。
解析:
(1)读图可知,自然带从③到⑤,距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所以自然带③到⑤的变化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的差异。
(2)自然带的景观主要受气候的影响形成,因此,根据①、⑤两地的气候成因来分析自然带景观的成因。读图,①自然带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根据非洲气候和自然带分布规律,可以判定①是热带荒漠带;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可知,该区域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故景观以荒漠为主。⑤自然带位于我国西北,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形成温带荒漠带,故景观以荒漠为主。
(3)读图可知,②位于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所处的纬度低,地处热带;位于中低纬大洋环流的西岸,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东南信风从印度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