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呼吸作用不是呼吸!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复习回顾】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2.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是如何形成的?
糖类
ADP + Pi +
能量
ATP
ATP合成酶
用
作
吸
呼
糖类、脂肪等有机物氧化分解
动物和人
真菌
大多数细菌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
糖类是如何转化为直接能源物质ATP的?
一、细胞呼吸
1.概念:
呼吸: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
机体与环境之间O2和CO2交换的过程。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需要氧气。
细胞呼吸是否都需要氧气呢?
生活中制作馒头和酿酒时都需要酵母菌,所需要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思考:
呼吸作用 ≠ 呼吸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真菌(真核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为什么选择酵母菌作为研究细胞呼吸作用的材料?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酵母菌什么条件下产生CO2,什么条件下产生酒精?
【提出问题】
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CO2是否一样多
......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作出的假设可能有:
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无氧条件下产生的CO2多;
有氧条件下产生酒精,无氧条件下产生的CO2多;
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有氧条件下产生的CO2多;
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下都产生酒精,有氧条件下产生的CO2多;
…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确定实验目的:
自变量是什么?
因变量是什么?
细化:
如何控制自变量
如何检测因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
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写出具体做法
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等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实验目的:
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自变量:
有无氧气
因变量:
是否产生CO2/酒精
无关变量:
酵母菌培养液的浓度和体积、温度、PH等
①怎样控制自变量(有氧和无氧环境)?
通气/密封
有氧装置
无氧装置
接气泵或像皮球→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②怎样检测因变量?
CO2的检测
通入澄清石灰水: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根据浑浊程度检测CO2产生的多少
(现象:蓝→绿→黄)
根据其变黄色时间的的长短,检测CO2产生的多少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②怎样检测因变量?
CO2的检测
通入澄清石灰水: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根据浑浊程度检测CO2产生的多少
(现象:蓝→绿→黄)
根据其变黄色时间的的长短,检测CO2产生的多少
酒精检测:
橙色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③如何搭建实验装置?
有氧组
无氧组
小组讨论两个实验组如何组装,写出排列顺序
B
A
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
C
D
通气
密封
能不能直接通入空气?为什么?
如何通入氧气呢?
如何检测CO2和酒精?
E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④怎样控制无关变量?
有氧组
无氧组
通气
密封
C
A
D
E
B
D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1.如何保证实验过程中酵母菌正常生活?
2.最好将葡萄糖培养液煮沸冷却后,再接种酵母菌,为什么?
3.NaOH溶液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4.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接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为什么?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④怎样控制无关变量?
有氧组
无氧组
通气
密封
C
A
D
E
B
D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如何保证实验过程中酵母菌正常生活?
为酵母菌提供相同的适量营养
酵母菌培养液 = 10g酵母菌 + 240mL5%葡萄糖溶液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④怎样控制无关变量?
有氧组
无氧组
通气
密封
C
A
D
E
B
D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最好将葡萄糖培养液煮沸冷却后,再接种酵母菌,为什么?
煮沸:除去溶液中的氧气,避免对自变量的影响;
杀死葡萄糖溶液中可能存在的杂菌,避免其它杂菌的干扰。
冷却后再加入锥形瓶:防止高温将酵母菌杀死。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④怎样控制无关变量?
有氧组
无氧组
通气
密封
C
A
D
E
B
D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NaOH溶液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去除空气中的CO2,排除空气中CO2的干扰,
保证检测出的CO2完全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④怎样控制无关变量?
有氧组
无氧组
通气
密封
C
A
D
E
B
D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接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为什么?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因为B瓶在封口后,培养液液面上方还存有一定量的氧气,静置一段时间,让酵母菌将这部分氧气耗尽,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CO2完全是由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④怎样控制无关变量?
有氧组
无氧组
通气
密封
A
D
E
B
D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讨论】
装置甲一定能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吗?
装置乙一定会是无氧的条件吗?
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C
D
油层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
条件 澄清石灰水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酸性重铬酸钾
有氧 浑浊(+++) 黄(迅速) 无明显现象
无氧 浑浊(+) 黄(较慢) 灰绿色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取酵母菌培养液滤液进行检测;时间延长耗尽葡萄糖
A
B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2.细胞呼吸产物
大量CO2 + 不产生酒精
有氧条件:
少量CO2 + 酒精
无氧条件:
科学方法
酵母菌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无氧条件下酒精发酵。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讨论:本实验中哪个是对照组,哪个是实验组?
对比实验(相互对照实验)
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几个实验组结果的分析比较,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
(有氧呼吸组,无氧呼吸组)
(产物)
(有氧或无氧)
(细胞呼吸)
【探究实践】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色,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c.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二氧化碳
d.酵母菌发酵时不产生气体,但其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变灰绿色
C
C
2.如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个装置均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灰绿色
B. 装置乙在Ⅲ中滴加溴麝香草酚蓝水会由蓝变红
C. 装置乙中应让Ⅱ先放置一会再与Ⅲ连接
D. 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Ⅰ处的CO2(共23张PPT)
呼吸作用不是呼吸!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二、有氧呼吸
1.场所:
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2.线粒体结构特点:
外膜
内膜
嵴
基质
线粒体
外膜:
内膜
线粒体基质:
含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
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内膜表面积
也含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还含有少量DNA和RNA
表面光滑
(还含有核糖体,可在线粒体DNA的控制下合成少量蛋白质)
实验一:将酵母菌细胞破碎后进行离心处理,获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线粒体)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3支试管内,往3支试管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氧气、葡萄糖、荧光素和荧光素酶,一段时间后,检测各试管内的变化情况。
(1)葡萄糖 (填“能”或“不能”)被线粒体分解;
(2)分解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场所是 ,产物有 ;
(3)推测线粒体中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
推测酵母细胞呼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 。
不能
细胞质基质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丙酮酸和少量ATP
丙酮酸分解产生CO2和大量ATP
二、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
C6H12O6
少量
能量
少量ATP
热能形式散失
2丙酮酸
酶
少量[H]
①
葡萄糖的初步分解
C6H12O6
酶
场所:细胞质基质
丙酮酸
+[H] +少量能量
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H] 还原型辅酶Ⅰ
二、有氧呼吸
实验二:使用超声波将线粒体破碎,分离线粒体膜状结构和线粒体基质,加入等量的氧气、丙酮酸、荧光素和荧光素酶,一段时间后,检测各试管变化情况。
(1)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 ,产物有 ;
(2)线粒体的膜状结构有没有参与呼吸的过程?
线粒体基质
CO2和少量ATP
产生大量ATP
二、有氧呼吸
线粒体
少量
能量
少量ATP
热能形式散失
丙酮酸彻底分解
酶
CO2 +[H]+少量能量
场所: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
+H2O
C6H12O6
2丙酮酸
酶
少量[H]
细胞质基质
①
6CO2
大量[H]
②
酶
6H2O
第二阶段:
少量
能量
少量ATP
热能形式散失
二、有氧呼吸
第三阶段:
场所:线粒体内膜
酶
H2O +大量能量
[H] + 6O2
大量
能量
大量ATP
热能形式散失
12H2O
6O2
酶
③
线粒体
6CO2
能
少量ATP
热能形式散失
大量[H]
②
C6H12O6
2丙酮酸
酶
少量[H]
①
酶
6H2O
细胞质基质
少量
能量
少量ATP
热能形式散失
二、有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
物质变化:
+少量能量
场所:
线粒体基质
物质变化:
+少量能量
酶
2C3H4O3
+6H2O
6CO2
+20[H]
+4[H]
C6H12O6
2丙酮酸
酶
场所:
线粒体内膜
物质变化:
+大量能量
24[H]
+6O2
12H2O
酶
场所: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二、有氧呼吸
3.反应过程:
4.概念:
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H2O和CO2,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思考讨论】
1.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化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些能量大约能使多少ADP转化为ATP
3.与燃烧迅速释放能量相比,有氧呼吸是逐渐释放能量的,这对于生物体来说,具有什么意义?
能量转化效率 = 977.28÷2870≈34%
生成ATP = 977.28÷30.54=32mol
这种方式保证有机物中的能量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①可以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逐步地转移到ATP中;
②能量缓慢有序地释放,有利于维持细胞的相对稳定状态。
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可使977.28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分子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形式散失掉了。
2.与燃烧相比,有氧呼吸的特点?(从反应条件、能量释放情况、能量去向角度分析)
①过程温和;②有机物中的能量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逐步释放;③这些能量有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二、有氧呼吸
C6H12O6 + 6H2O + 6O2 6CO2+ 12H2O +能量
酶
5.总反应式:
细胞质基质
物质变化:
+少量能量
场所:
线粒体基质
物质变化:
+少量能量
酶
2C3H4O3
+6H2O
6CO2
+20[H]
+4[H]
C6H12O6
2丙酮酸
酶
场所:
线粒体内膜
物质变化:
+大量能量
24[H]
+6O2
12H2O
酶
场所: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任务:根据以下反应式,尝试写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任务:请在总反应式上标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反应物:葡萄糖、氧气、水中的C、H、O元素的去向。
【练一练】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 )
葡萄糖→丙酮酸→水
葡萄糖→丙酮酸→氧
葡萄糖→氧→水
葡萄糖→丙酮酸→CO2
二、有氧呼吸
C6H12O6 + 6H2O + 6O2 6CO2 + 12H2O + 能量
酶
总反应式:
D
任务:结合各阶段反应式构建有氧呼吸模式图,巩固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C6H12O6
2丙酮酸
酶
6CO2
4[H]
少量能量
ATP
热能
酶
6H2O
20[H]
12H2O
6O2
酶
线粒体基质
细胞质基质
②
①
③
线粒体内膜
2丙酮酸
少量能量
ATP
热能
大量能量
ATP
热能
【思考】
(1)有氧呼吸的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线粒体为什么不能分解葡萄糖?
①线粒体膜上无葡萄糖载体
②线粒体没有氧化分解葡萄糖的酶
(3)无线粒体一定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不一定
真核细胞:
不能,如哺成红
原核细胞:
能,如好氧细菌利用细胞质和细胞膜完成有氧呼吸
对下列有关有氧呼吸的说法进行判断:
1.生成物H2O中的O全部来自于O2,H全部来自于葡萄糖
3.水既可以作为反应物又可作为生成物
2.生成物CO2中的O来自于葡萄糖和水
4.CO2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O2在线粒体内膜中产生
6.第三阶段中生成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合成ATP
葡萄糖和水
5.线粒体中可发生
参加反应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合成ATP
阅读p94,回答下列问题,写出无氧呼吸各个阶段的反应式。
1.无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什么?
2.无氧呼吸可以概括的分为几个阶段?
3.无氧呼吸每个阶段的场所各是什么?
4.无氧呼吸各个阶段,反应物和产物分别是什么?
三、无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
物质变化:
+少量能量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物质变化:
不产能
酶
2C3H4O3
+4[H]
2C3H6O3(乳酸)
+4[H]
C6H12O6
2丙酮酸
(C3H4O3)
酶
场所: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反应过程:
酶
2C3H4O3
+4[H]
6C2H5OH(酒精)
+2CO2
三、无氧呼吸
C6H12O6
酶
2C2H5OH(酒精)+ 2CO2 + 能量(少)
C6H12O6
酶
2C3H6O3(乳酸) + 能量(少)
①产生酒精
②产生乳酸
动物、乳酸菌、少部分植物(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
大多数植物(苹果果实、水稻根)、酵母菌
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是由于酶不同
2.总反应式:
三、无氧呼吸
3.能量去向:
三、无氧呼吸
4.概念:
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注: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叫做发酵。
产生酒精的叫作酒精发酵,产生乳酸的叫作乳酸发酵。
但工业上的发酵并非完全无氧,比如醋酸发酵。
乳酸
酒精
1mol葡萄糖
196.65(kJ)
61.08kJ
ATP
热能
乳酸或酒精
未释放的能量存留在 或 中
释放
特别注意:无氧呼吸仅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 ,生成少量ATP。
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的乳酸,能在肝脏中再次转化为葡糖糖。P94
细胞质基质
细胞无氧呼吸过程示意图
细胞膜
细胞外
细胞内
C6H12O6
酶3
2C2H5OH(酒精)和2CO2
2丙酮酸
酶1
4[H]
少量能量
①
2C3H6O3(乳酸)
酶2
②
少量ATP
热能
呼吸方式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同点 场所
条件
产物
能量
ATP产生阶段
相同点 联系
实质
意义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O2、多种酶
无O2参与、多种酶
彻底分解为12H2O+6CO2
不彻底分解为2酒精和2CO2或2乳酸
大量能量(32ATP),大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
少量能量(2ATP),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乳酸或酒精中
三个阶段均产生ATP
仅在第一阶段产生ATP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第一阶段反应完全相同,且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呼吸意义:
丙酮酸
葡萄糖
氨基酸
甘油
细胞呼吸是蛋白质、糖类和脂质代谢的枢纽
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Ps: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属于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
能
量
热能
散失
能量
转移
ATP
ADP
Pi
能
量
细胞分裂
生长发育
主动运输
肌肉收缩
神经冲动的传导
C6H12O6
CO2+H2O
②生物体代谢的枢纽。
【课堂小结】
①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敷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菌的繁殖,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控制通气等条件下,酵母菌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无氧条件下则酒精发酵。
土壤板结后及时松土透气,可使根细胞充分的有氧呼吸,能量供应增加,有利于根系生长和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破伤风芽孢杆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很适合在较深的伤口里生存并大量繁殖。所以,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病菌容易大量繁殖。
储藏果蔬
零上低温、低氧、高CO2、一定湿度
储存种子
零上低温、低氧、高CO2、干燥
提倡有氧运动:原因之一避免肌细胞因O2不足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积累过多乳酸使肌肉酸痛。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共17张PPT)
呼吸作用不是呼吸!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O2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O2的有无决定细胞呼吸的类型,O2在一定范围内促进细胞呼吸速率,O2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五、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A
B
C
D
E
F
G
①O2浓度=0时(A点),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0<O2浓度<10%时,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③O2浓度≥10%时(G点:无氧呼吸消失的点),只进行有氧呼吸。
④O2浓度=5%时(C点),有机物消耗最少,对应的O2浓度是储存水果和蔬菜的最佳浓度
1.外部因素(环境因素)
①O2浓度
1.外部因素(环境因素)
③温度
五、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
酶的活性
呼吸速率
应用:
大棚栽培在夜间和阴天适当降温
温水和面发得快
③CO2浓度
CO2是细胞呼吸的最终产物,
积累过多会抑制细胞呼吸的进行。
应用:蔬菜水果保鲜:增加CO2的浓度,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水既是有氧呼吸反应物,又是反应的介质。
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旺盛,呼吸作用越强。
①抑制细胞呼吸——晒干的种子含水量降低,细胞呼吸减慢,更有利于储存。
②促进细胞呼吸——浸泡种子,含水量增加,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种子储存:低氧+零上低温+干燥
蔬菜、水果储存:低氧+零上低温+适宜湿度
五、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
④水含量
1.外部因素(环境因素)
应用:
五、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
2.内因
(以植物为例)
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如,幼苗期、开花期植株器官的呼吸速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低
①遗传特性
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
②器官类型
同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
③生长发育阶段
同植物的同器官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呼吸速率不同
【思考】
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分解营养物质释放能量多,为酵母菌细胞进行物质代谢和细胞分裂提供充足的动力。
密封发酵时,酵母菌将有机物分解为酒精时,也能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少量能量。
1.为什么通气有利于酵母菌大量繁殖?
2.在密封发酵时,酵母菌将有机物转化为酒精对自身有什么意义?
在利用酵母菌生产葡萄酒的过程中要密封发酵,便于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产生酒精。但要给发酵容器留1/4的空间以便提供氧气,供酵母菌在发酵初期可以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同时防止后来无氧呼吸产生CO2冲出装置。
讨论:
3.为什么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但要进行第二阶段呢?
丙酮酸堆积对机体有害;第一阶段所需的NAD+由第二阶段NADH分解提供;乳酸→葡萄糖→CO2+H2O+能量
【思考】
生物在进行有氧呼吸时,均需要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从进化的角度推测其原因。
1.原始地球上方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氧气吗?
2.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进行什么呼吸?
3.35亿年前蓝细菌的出现,使细胞呼吸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进化?
4.为何需氧型生物任然保留糖酵解(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无
无氧呼吸
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氧气的出现使细胞的呼吸方式进化出了有氧呼吸
该阶段不需要氧气,且能在无氧条件下在细胞质基质中独立完成所有反应,不需要线粒体,而原始生命也没有线粒体。在进化的过程中那些不能进行糖酵解的生物处于竞争劣势而被淘汰,能进行糖酵解的生物在早期竞争中生存下来,而进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变化只能在过去的基础上提高,新陈代谢的进化也是如此,糖酵解充当了进一步获得化学能的出发点,所以几乎现存细胞都要进行糖酵解。
关于真核细胞线粒体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释:约十几亿年前,有一种真核细胞吞噬了原始的需氧细菌,被吞噬的细菌不仅没有被消化分解,反而在细胞中生存下来了。需氧细菌从宿主细胞那里获取丙酮酸,宿主细胞从需氧细菌那里得到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在共同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需氧细菌进化为宿主细胞内专门进行细胞呼吸的细胞器。
以下哪些证据支持这一论点,哪些不支持这一论点
1.线粒体内存在与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
2.线粒体内的蛋白质,有少数几种由线粒体DNA指导合成,绝大多数由核DNA指导合成。
3.真核细胞内的DNA有极高比例的核苷酸序列经常不表现出遗传效应,线粒体DNA和细菌的却不是这样。
4.线粒体能像细菌一样进行分裂增殖。
【思维训练】
.
若需消耗氧气或产物有水,则一定存在有氧呼吸
若产物中有酒精或乳酸,则一定有无氧呼吸
看反应物、产物
“三看法”判断细胞呼吸的类型(以葡萄糖为底物)
看物质的量的关系
不消耗O2,释放CO2 → 只进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
不消耗O2,不释放CO2 → 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或细胞已死亡
CO2释放量 = O2的吸收量 → 只进行有氧呼吸或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CO2释放量 > O2的吸收量 →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
看反应场所
只在细胞质基质中——无氧呼吸;有线粒体参与——一定存在有有氧呼吸
植物组织呼吸方式的探究(呼吸底物以葡萄糖为例)
(1)装置1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根据有色液滴移动的刻度可知 。
吸收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2)装置2有色液滴移动代表 。
细胞呼吸消耗的O2体积和释放CO2的体积的差值
欲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3)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实验现象 结 论
装置一液滴 装置二液滴
不动
不动
只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或种子已死亡
不动
右移
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右移
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植物组织呼吸方式的探究(呼吸底物以葡萄糖为例)
(4)误差校正
植物组织呼吸方式的探究(呼吸底物以葡萄糖为例)
为使实验结果精确,除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
对照装置与装置二相比,不同点是用“煮熟的种子”代替“发芽种子”,其余均相同。
.
有氧呼吸与产酒精的无氧呼吸的数量关系
若 V有氧呼吸 = V无氧呼吸
(1)消耗等量葡萄糖,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CO2 产生量的比为3:1
(2)产生等量CO2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的比为1:3
(3)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进行时
若 V有氧呼吸 < V无氧呼吸
若 V有氧呼吸 > V无氧呼吸
1.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常被用作研究细胞呼吸的实验材料,其主要原因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生物
B.在有氧呼吸的装置中,可将空气直接通入酵母菌的培养液
C.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D.酵母菌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
2.如图表示细胞呼吸的过程,其中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和③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
B. ①和②中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C. ②和③都能产生大量ATP
D. 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和[H]
B
D
随堂检测
3.下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单位时间内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浓度为0时,该器官不进行呼吸作用
B.氧气浓度在10%以下时,该器官只进行无氧呼吸
C.氧气浓度在10%以上时,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D.保存该器官时,氧气浓度越低越好
C
随堂检测
4.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而设计的实验装置(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下列有关实验装置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通过装置1仅能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
B.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通过装置2液滴的移动情况可以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
C.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如果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D.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装置2中液滴可能向左移
D
随堂检测
小结
无氧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