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水市桃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
测试日期:
11
月
27—28
日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计 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单选题(共30个,共60分)
1.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
A.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D.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2.战国时期,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变法规定已传至三代以上贵族封君的子孙者收回爵禄;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未立军功者不得入贵族籍。这些规定( )
A.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求 B.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的时代需要
C.推动了官僚政治逐渐走向瓦解 D.反映了贵族对于变法运动的支持
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4.汉代有一典型案例:一位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的判决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父亲,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A.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B.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血缘亲情观念不断深化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政权并立与文化停滞 B.开放包容与对外交流
C.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6.民众生活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下列情节可能出现于唐朝的是( )
A.翻阅活字印刷术印制的《齐民要术》 B.步行到西市购买胡饼
C.苦读《四书章句集注》以应对科考 D.身穿榷场换取的皮袄
7.晋代文学家左思在《咏吏》诗中写道:“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宰相制的终结 B.社会等级门第消失
C.科举制的创立 D.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8.唐初,三省宰相几乎都是兼职,一般是“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且每天上午政事堂宰相办公会议结束后,皇帝都要“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以慰劳忙碌了一上午的宰相们,从而形成了宰相会食(有如工作午餐)之制。由此可知,宰相“会食”( )
A.旨在提高宰相办公效率 B.利于协调三省宰相关系
C.强化了君主对宰相控制 D.便于皇帝诏令顺利执行
9.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
A.丝绸之路开始传播东西文明 B.崇武尚文成就了盛世局面
C.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 D.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10.秦汉至唐,台谏分立而设。谏官掌规谏献纳,纯为言官。御史负责监察,职在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而且宋制,台官谏官同为须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这种变化说明( )
A.权力制约渐趋完善 B.官僚队伍日益庞大
C.监察权力独立运行 D.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11.王安石变法时,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的原则。该做法
A.表明青苗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D.说明变法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12.有史书称宋代“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这表明宋代( )
A.分权制度弊端日重 B.士大夫缺乏治国经验
C.国家财政趋于困难 D.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13.1005年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签订“绍兴和议”,两者相同影响是( )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一段时期的和平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14.在汉式官僚制度的框架之下,辽朝出于统治契丹等非汉族群的需要,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部族官,如南北府宰相、南北院大王、夷离毕等,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套北面官系统。这说明辽朝( )
A.重视南北权力的制衡 B.利用南北面官制消弭民族矛盾
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制度建设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
15.元代的行省长官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长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元代
A.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B.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C.行省长官有较大自主性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16.辽、夏、金、元在学习中原制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他们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完全传承了汉人的政治制度 B.达到了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
C.体现了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17.下列诗句中,反映宋朝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的是
A.“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B.“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C.“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D.“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18.北宋时期,政府在各个外贸港口设立大量的“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设立“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设立“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还专门制定“蕃商犯罪决罚条”。上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西北丝绸之路衰退
C.北宋海外贸易繁荣 D.北宋规范朝贡贸易
19.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 )
A.确保了南北方录取比例一致 B.顺应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趋势
C.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D.失去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意义
20.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社会阶层的流动与逐步趋同化 B.社会基层治理的放松
C.商业文化兴盛和门第观念淡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21.某同学读到一篇史学研究论文,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有三大发明、儒学复兴运动、《授时历》、话本、关汉卿等,这篇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
A.《论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 B.《论宋元文化的繁荣》
C.《论关汉卿与元曲的发展》 D.《论唐宋文化的发展》
22.宋代儒学家希望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想的是( )
A.《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3.有学者认为:“明制是‘有卿而无公’,明朝政府既是一个无头政府,又是个多头政府”。下列最能佐证此观点本质的是( )
A.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B.内阁取代六部成为丞相
C.太监掌握政府的决定权 D.内阁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24.郑和下西洋时,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八歇国西王误杀170人。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郑和将实情上禀皇朝,放弃赔偿要求,这就是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的“麻喏八歇国六万两黄金”的故事。这反映了明朝
A.实行薄来厚往的贡赐贸易 B.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
C.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D.体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25.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这一规定( )
A.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 B.旨在提升行政效率
C.密切了中央地方关系 D.提高了政务保密性
26.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
C.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D.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
27.明朝中后期,赣南、苏松、浙江等南方地区率先推行类似一条鞭法的改革,效果很好。而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中,也是南方比较顺利,北方遭遇到巨大阻力。一条鞭法在南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南方( )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D.土地兼并异常严重
28.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交子的使用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商帮的出现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29.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冶矿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30.有学者认为,明清中国社会,人均耕种面积不足,缺乏集约式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既不能为工业和城镇发展提供资金和食粮,也不能将多余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上解放出来而成为工业发展的劳力后备军。该学者意在强调明清时期( )
A.封建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走向瓦解
C.城镇兴起助推工业的发展
D.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2分)
材料一 这是一种先秦时代没有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乡、亭、里。这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其起因当然与战国时代的列国纷争有关。为了避免再度出现那种状况,秦始皇断然决定废止封建——封邦建国的制度,用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封建制度,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因为这种帝国体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每个行省内,各个种族,包括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交参任用,蒙古人和色目人地位高,以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行省权力虽然很大,但对属下官吏的管理只是辅助性的,尤其是任命和迁调大权,都掌握在吏部、中书省和枢密院手中。即便是云南、两广、福建等偏远地区,元廷也会每隔三年派官员,会同行省就地迁调官员……从元代开始,行政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史错和以北制南的统治格局。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集权体制”在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体现。概述秦朝中央对地方官吏管理的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行省制的积极影响。(8分)
32.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体现了各历史时期的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 唐是继先秦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期。文学艺术门类多样,有诗歌、散文、传记等,其它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都得到发展;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外交文化都体现出不一样的胸怀,具有辉煌大气之美。文学艺术高度发达,诗歌类型多样、内容扩大,小说上产生了唐传奇,开拓了后世文学的道路;书法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些榰书大家,他们所创立的书体成为后世汉字的主要形态——正楷。唐代各类文化艺术融江了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化交融的成果,大胆吸收了周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摘编自百度文档
材料二 (宋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家学融汇了之朱子学的新儒学;文化方面,在古文复兴的同时,口语文学也兴盛起来;印刷术得到了空前发展而且发行的书籍不仅仅是儒家经典,还有历史书、请文集等。在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科学书籍的出版发行。从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分”。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从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分””的理解。(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4分)
材料一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除了大城市外,宋代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草市和镇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
材料二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繁荣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4分)
高一历史期中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D
6.B
7.C
8.B
9.C
10.D
11.B
12.A
13.B
14.D
15.B
16.C
17.D
18.C
19.B
20.C
21.B
22.D
23.A
24.C
25.B
26.B
27.C
28.D
29.C
30.D
31.(1)体现:郡县制。举措: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由中央进行考核。(4分)
(2)特点:行省官员来自不同民族,相互牵制;行省属下官吏受中央控制;形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统治格局。(4分)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现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4分)
32.(1)特点:百花齐放,丰富多样;繁荣发达,富于创新;兼收并蓄,开明包容。(2分)
原因: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中外交流频繁;统一多民家族国家的巩固。(6分)
(2)理解:理学的兴起,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宋词等的繁荣,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科学书籍的出版发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6分)
33.(1)表现:商业城市众多;城市数量剧增;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发达。(任意3点得6分)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坊市分开;重文轻武国策;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市民阶级扩大。(任意2点得4分)
(2)特点: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的地方;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色彩浓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任意2点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