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 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那一端是无私无畏的世界……我的母亲胡 适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是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比其父小30岁,是一个乡村女子。 胡适三岁时,父亲就病故了。23岁的寡妇做了乡村大家庭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遗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才。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无以替代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了解作家作品。
2).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认识母亲形象.自学提示:用圈点勾画法速读课文
(1)抓住关键句、段,理清文章结构。
(2)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文中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事情(具体概括出来)?
(4)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 1891年出生于上海。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
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中国公学等校。
1910年赴美国留学。
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最早全面
系统地倡导白话文,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
1938年出任驻美国大使,抗日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1957年旅居美国。
1958年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病逝于台湾。讨论交流(2)概括写了母亲几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5-7)(8-11)(12)(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一、如何对“我”进行管教;(5-7)
二、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8-11)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12)
3.课文写母亲的事及体现的品格:1、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早学;(5)3、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7)是我的严师、
我的慈母。5、对待除夕夜被债主追债的败家子大哥:
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8)6、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受了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9-11)不露怒色、
气量大、性子好
容忍
仁慈、温和7、对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
要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12)有刚气
不受人格侮辱4、她用舌头乱舔我的眼病。(7)2、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6)请评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评一评 母亲慈祥、教子严而有方;气量大,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忍;对大事又不失刚气;是我的恩师、慈母、严父。课文前4段和第13段讲了什么?(13):慈母给“我”的极大影响。(1-4):九年的读书生活九年的读书生活
(1-4)母亲是母亲对“我”做人的教育
(5-12)一、对“我”的管教。谆谆教诲,严格督学。严厉责罚,正确教导。二、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宽厚容忍,从不给人脸色看。正直刚烈,从不受一点侮辱。慈母给“我”的极大影响
(13)学得了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学习勤奋、守时。我
的
母
亲三、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慈母严师恩师文章结构:我的母亲胡 适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品味本文朴实的语言。
2).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自学提示:选读课文,思考体会以下问题: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找一两处句子,体会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并研读品味语言课后题二。研讨探究:
1.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
1.前三段表明,作者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2.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与文末相呼应。 母亲对我的影响不单体现在对“我”的“言教”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我的“身教”上。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在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我对怀有怀念、感激、敬爱之情。“每天天刚亮时,……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听说眼翳可以……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 ……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染,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却极少抒情的句子,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的呢?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课后研读)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一点儿”则是作者实事求是、自谦的体现。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本文通过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的几件事情,表现母亲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品行,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各抒己见说一说: 课文既写了母亲给予自己的直接的教育,也写了母亲为人的方式给予自己的影响。你对母亲教子的方式和为人的方式有怎样的理解和看法?西 蒙 诺 夫 《感念母亲》
总会在这样的夜晚,
滴几滴往事的墨迹,
忆起“忙了就别记挂我”的叮嘱,
忆起村口目送女儿的身影------
总会在这样的夜晚,
思念写满眉头,
任凭月光打湿我的眼眸,
任凭幸福的滋味将我淹没------
总会在这样的夜晚,
轻轻吟唱《跪羊图》,
让夜空中满天的闪烁,
伴我一颗热切感恩的心------读一读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虽然古语有“至亲不谢”的说法,但今天我要对您说……课堂作业
写一写小练笔(200字左右)1、《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2、《爸爸/妈妈您还记得那件事吗?》1).结合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用一周的时间去准备以下内容:
收集有关母爱的古代诗词;
收集有关母爱的名人名言;
收集有关母爱的歌曲歌词; 收集有关母爱的感人事迹;
2).预习:《列夫·托尔斯泰》课后作业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第4段: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第6段: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第7段: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第8段: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第10段: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第12段: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第13段: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者得感谢我的慈母。 (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