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论美 》教案4份[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上《论美 》教案4份[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1-03 22:34:00

文档简介

《论 美 》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 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研读课文的能力。
2、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过渡: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作家笔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国色天资也是美的......但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吧,他是谁呀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他将在 《论美》一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阅读课文,确定观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比较分析下列哪一个句子表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
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三、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
㈠提出问题
① 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
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例证法、对比论证法)
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对比论证法、例证法)
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喻证法)
四、与大师亲密接触,向大师发起挑战
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它们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如果能,请陈述理由;不能,则请修改并完善。
①文章的开头这些写到,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而结尾却说,只有把美的外貌和德行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 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外貌美的,则不要倚仗年轻貌美,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也是有针对性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真正放射光芒。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给彼。
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在今天看来,形貌美与内在美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培根之所以这样说,是针对的社会现实而言的。
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 的规格。但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的;黄金分割是美的;和谐是美的。。。。。。
所以改为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似乎更严密。
④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别都有不同的美,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季节的美。
⑤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果单指外表的美 ,这一观点还可以成立,但相对于内在的话,则不能成立,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传于世的,像雷锋,张海迪,《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
⑥。。。。。。。。
五、小组合作,编写“我们的论美格言”
通过本课的学习,及与大师的挑战,我们对美应该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了,你能模仿作者某些句子的写法,结合自己对美的认识,写出属于你们的论美格言吗?
六、总结:
美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有人喜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之美,还有人说健康才是真的美,总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美的标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美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七、作业:
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浓妆艳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学校规定穿校服,可她硬是置之不理,而学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朋友,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注意信中要恰当引用文中的语句。
八、板书设计
论美
弗兰西斯。培根
一、提出问题:美德最美。
二、分析问题: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三种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九、教学后记:
对美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分享独到的美”这一教学环节,期待广开思路,使他们去发现身边不同的美,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论证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作一个知识上的储备,使学生在学完《论美》一文后能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在“与文学大师挑战”的环节中,学生研读课文的能力在一次次精彩的回答中得到了提高,而这正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
Page 3《论 美 》教案1
弗兰西斯·培根
教学目标
1、 内在美与外形美的主次关系
2、 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曾任掌玺大臣,升大法官,授子爵。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假相”说。认为经院哲学使人与自然隔绝,束缚于教条和权威之下,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主张打破“假相”,铲除各种幻想和偏见。还主张“双重真理”说,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以便征服自然。在教育方面,强调学校应传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新工具》。
二、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明确:“外形美”轻,“内在美”重。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美德最美”,“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理由是美德是最根本的美,再加上美形和美行,就能产生一种更能打动人心的美。文章以比喻和实例提出中心论点:美德最美,然后分三层具体论述:(一)“内在美”是人生最重要的;(二)“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三)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最后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课文分析
1、理清全文条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2——4),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第一层(2),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3),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三层(4),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5),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分析第一部分
把美德比作“宝石”,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这就把美德与朴素联系起来,区分了内在与内在不同的美,突出了美的内在意义。
文章又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为例,说明了内在美德比外在“华贵”更有价值。
全面理解一个比喻、一个实例的意思,就是:不要只去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
3、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一种人“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结果“一无作为”;
另一种人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文章主要谈的是前一种人的情况,并且指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此”指代“容颜俊秀”;“彼”指代“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采用“造物是吝啬的”这种说法,增强了事理中间的某种“必然性”,并添加了讽刺意味。
后一种内外兼美的情况是辩正地补充前面而写的,并不表明人人都应该“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4、分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最高的美”是内在美,是品德之美。它难于直观,也不可能做作。意大利克罗齐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意思是美不可能有统一的外在规范;
“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意思是个体(部分)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人在遭逢的场合中能够表现出相应的“优雅行为”,也就创造了美。
5、分析第二部分第三层
运用对比表明,“优雅”的“作风”、“优美的修养”胜过“美貌”;“不配”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某些虚有其表者的蔑视。
6、分析第三部分
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指出美“容易腐烂而难已保持”的特点,形容形体美难以永久保持,并以许多美人“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为鉴,告诫人们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出真正的光辉”,其含义是:只有具备了“美的德行”,美才是光彩四射的,“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一切才是最完美的。
四、中心意思
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Page 1《论 美 》教案4
教学目标:
1、 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2、明确作者的审美观念;
3、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1、 播放配乐图片,共同感受美,营造美的氛围。
2、 质疑:“美”是我们大家都期盼的、追求的,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在我们看来,“美”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美的?畅所预言。
3、导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一起来《论美》。(板书课题、作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带问朗读:这是一篇议论文,看看作者围绕美这个话题,作了哪些论述?在这些论述中作者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
方法导引:大声朗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关键句用笔勾画出来。(议论文中的关键句就是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能给我们以启示的,或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2、 交流评价:集体交流所勾画的关键句,并说出理由。再绘声绘色的演读出来。
3、 投影演示:老师也找了一些关键句,和大家的差不多,一起读一读(齐读)。
思考:这些句子蕴含哲理,我们该如何朗读呢?(带着思考、带着理性,慢慢地读)。
①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②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③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
④ 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要胜于形体之美。
⑤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⑥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⑦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⑧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三、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 自主阅读,制作格言卡。
如果从培根的语句中,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制作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为什么?
美 的 格 言 卡
格 言 赏 析
2、 小组内部交流,评比最优秀的同学。
3、 集体展示成果,把卡片送给你的朋友、老师、家人。
四、 赏读课文,概括主题:
1、 再读关键句,思考:这些句子提到了很多的美:颜色美、形体美、优雅行为美、以及图画不能表现、眼睛不能看到的德行美,其中作者最看重的是那种美?前三者属于外形美,德行美却是一种内在的美。那么在作者心目中,什么样的美才是最理想的美?(板书:内外兼修乃至上之美——中心论点)。
2、 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如果对文中的某句话不太理解,或者有不同与作者的观点可以大胆发表,并且敢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升华主旨,拓展感悟:
1、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确实如此,只要我们用一颗善良的心灵去感受,用一双聪慧的眼睛去探寻,用一双灵敏的耳朵去倾听,你一定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举出生活中体现美的事例,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就你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写一句关于美的格言,写一首关于美的小诗,或写一段关于美的随笔。
六、再读课文,课外延伸:
1、选择优美的语句,赏析记忆。
2、阅读课外美学著作,如朱光潜《谈美书简》、宗白华《美学散步》,加深对美的感受,提高对美的领悟。
Page 1《论 美 》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 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两件事。
1.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历经战火的城市,到处颓垣残壁,一片惨象。一天,有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然后,这两个人有一番发人深思的谈话:“你看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
“一定能!”
“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
“你没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
“一瓶花。”
“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一个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2.《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一段冷子兴的叙述:“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这是贾宝玉抓周的一个镜头,贾政的评价完全是唯心的,倘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一个周岁婴儿,抓取脂粉钗环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脂粉钗环色彩最美,不仅贾宝玉,李宝玉、张宝玉也照样如此。可见,不管身处绝境的民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爱美,但是怎样认识美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论美》。
二、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师: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
——人的美(板书)
明明谈的是“人的美”,为何起“论美”这么大的题目呢?
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培根论人生》。作者作了说明:“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体现了文艺复兴后欧洲人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总标题下,“论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领域。(注意不是谈自然美,艺术美。)
2.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学们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
估计要展开讨论的问题,有难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并不都有……许多……此话也不全对……”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思维多么周密,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为什么?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奇妙在何处?
——“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
△伏尔泰: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绝对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各阶段情况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可爱”一词是否恰当?
——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爱得像个老顽童,对下一代呵护有加,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变得可爱。
教师: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是有针对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清晰了: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辉。
三、请同学们选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
(估计选比喻句多,师:文章论美,语言本身也美,仔细推敲起来,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唤起我们的想象。没有这些比喻,文章会像干瘪的水果,尽管还有些营养,但引不起人们的食欲。)
四、同学们,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此刻,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这篇文章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思想观点方面还有没有值得修正、补充和发展的呢?
估计会有的反应:
1. 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开放如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发现有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
2. 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整容术)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使我们的内在美得到任何一点弥补,因此培根此文的现实意义永远不会过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那么有没有提升内在美的美容术呢?——读书,培养优雅作风、德行
3.“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
——这样更严密,原文太绝对。
如: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定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和谐是美,黄金分割是美,《蒙娜丽莎》是美,都是公认的。
4. 内在美或不美真的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外在美不美?
——如:一个人心胸狭窄,仇恨焦虑,闷闷不乐会影响皮肤,生出皱纹,加快衰老。相反,一个开朗豁达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广告不是说:“女人的容颜,是由内而外的保养”么?所以面对半瓶酒,我们应该怎么说?——还有半瓶酒。
板书设计:
一、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二、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