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 曹刿论战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1 14:5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左传20.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 理解词语古今异义的差别。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说一说:熟知的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曹刿论战》记录的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在以人力为主要决胜条件的冷兵器战争时代,兵力少于对手的鲁国到底凭借什么赢得胜利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刿论战》。说一说: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小惠未徧小信未孚战于长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望其旗靡彼竭我盈(guì)(bǐ)(biàn)(sháo)(shì)(jié yíng)(jiàn)(fú)(fú)(zhé)(mǐ)读准字音例字音与义成语举例又何间焉( )间隙、隔开,引中为参与挑拔离间内食者鄙( )浅陌,这卫指目光短浅鄙言累句牺牲玉帛( )丝织物的总称化干戈为玉帛小信未孚( )使信服孚字众望望其旗靡( )倒下所向披靡下视其辙( )车轮压出的痕迹重蹈覆辙登轼而望之( )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凭轼旁观jiànbǐbófúmǐzhéshì指文章的词句浅俗,不精炼。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靠在车前横木上旁观,比喻置身事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朗读停顿壹读好停顿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贰疏通文意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军队攻打指鲁庄公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参与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凭、靠不独自享有回答遍及,普遍古代祭祀用的祭品。虚报实情使信服赐福,保佑安身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案件虽然诚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凭借跟随【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曹刿进宫廷去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译文】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会按照实情汇报给(神灵)。”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说:“这才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击鼓进军大败驱车追赶车轮碾出的痕迹追赶、追击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车前横木表修饰【译文】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师大败,庄公正要驱车追赶,曹刿说:“不可以。”他向下去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已经原因,缘故发语词,无实义振作第二次尽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倒下第一次推测、估计担心【译文】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们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词类活用课堂小测神弗福也()公将鼓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形容词作动词,独自享有。课堂小测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 )古义:军队;今义:老师。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续。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古今异义课堂小测古今异义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再而衰()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古今异义课堂小测衣食所安()弗敢加也()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虚夸,夸大;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古义:指安身;今义:安全。古义:诚心;今义:感情。一词多义课堂小测之肉食者谋之忠之属也公将驰之以何以战必以情必以分人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助词,无实意。凭借按照把一词多义课堂小测所以缘故,原因听从跟随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故既克,公问其故。民弗从也从战则请从一词多义课堂小测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其乡人曰这样,如此他们的,指齐军的他的,指曹刿的其文言句式判断句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①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②作战,靠的是勇气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宾语前置)省略句①必以分人。②可以一战。①必以(之)分人②可以(之)一战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出自本文的成语再衰三竭形容士气逐渐低落,不能再振作。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叁梳理情节,复述课文提示:可以根据“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两条线索梳理本文故事情节。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显脉): 请见——论战——参战——释战以事件发展为线索(隐脉):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示例】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复述:鲁庄公十年,齐国攻打鲁国,平民曹刿请求面见鲁庄公商讨战事。通过三次问答,曹刿使鲁庄公明确了“民心向背”这一作战先决条件。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阻止鲁庄公轻举妄动,并在认为可行之时让庄公击鼓冲锋或追逐败退之敌,鲁军获得胜利。战争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 了“蓄养士气”“选择战机”“掌握真实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在战争取胜中的重要性。肆了解《左传》《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是儒家经典之一。为什么叫《春秋左氏传》呢?这本书与“四书五经”中的《春 秋》有什么关系呢?《春秋》原本是鲁国史官以鲁国旧史为根据编撰的,经过孔子的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成为儒家经典。《春秋》记事非常精练,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所以《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 但《春秋》的文字过于简练,以至于后人不易理解,就出现了对 《春秋》所记载的事情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传”,其中《左传》的成就最高,成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长勺之战”这件事在《春秋》中记为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共十三个字。记录了时间、事件、地点。《左传》有关战争的文字很多,都有出色的叙述,今天我们通过分析《曹刿论战》在写作上的特点来管窥《左传》的记事风格。伍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特征1.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为本文题目,编者以“曹刿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曹刿论战”更好。本文记叙的重心在“论”字上,战前曹刿主动请见,与鲁庄公论作战的先决条件,战后又论战时为何采取这样的战略(取胜的原因),而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很简单。不仅如此,长勺之战的经过也是以曹刿为主要人物去写的。所以,“曹刿论战”这个题目突出了曹刿在文中的主体地位,更贴切。2.齐桓公以三十万大军攻打只有三万兵力的鲁国,实力悬殊,最终却被打败。《左传》在记述这个以弱胜强的战例时, 着重塑造了一位卓越的人物,那就是曹刿。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远谋”和“鄙”分别来形容曹刿和鲁庄公,应该很合适。那么,庄公之“鄙”,曹刿之“远谋”,文章是如何来体现的?(1)曹刿直击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何以战?”庄公三答,曹刿三评。庄公之“鄙”曹刿之“远谋"三答三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庄公“必以分人”“必以信”,是将作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的护佑上。而曹刿则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小惠”“小信”,不能遍及百姓,“民弗从”“神弗福”,想要取胜不可能。但只有做到体察民情,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才可以凭此一战。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可以称得上是富有远见的军事谋略家。(2)曹刿指挥取胜的直接原因: 把握时机。庄公之“鄙”曹刿之“远谋”齐军人数占优势,曹刿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扭转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一举溃敌。在庄公急于追击之时,勘察敌军后撤实情,保持高度警惕,唯恐中了齐军诱敌伏击的圈套。曹刿可称得上是一名卓越的军事指挥家。两次冒进掌握时机公将鼓之齐人三鼓公将驰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3)曹刿论述取胜原因: 勇气也。以庄公“问其故”,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进一步地体现出来,一问一答之间,“鄙”与“远谋”分明可见。曹刿之“远谋”战时指挥齐人三鼓,可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战后分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故逐之小结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详,著著奇妙。此乃所谓远谋也。——《古文观止》评注3.鲁庄公虽“鄙”,却也非昏庸之主。你如何评价这篇文章里的鲁庄公?112334我认为鲁庄公是有勇气的。在齐国三十万大军压境的危急时刻,“公将战”,不退缩,并且思考了如何去赢得战争,所以长勺之战取得胜利,与鲁庄公的迎战决心分不开。我认为鲁庄公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在关乎国家存 亡的军事大事上,鲁庄公能耐心回答“乡人”曹刿的问题,并听从他的建议。鲁庄公或许平庸,但不昏庸,可以说还是有气度的。我认为鲁庄公知人善用。他能听取曹列的作战建议而不刚愎自用,不但有用人之明,还有自知之明。我认为鲁庄公还算谦虚好学。他能询问曹刿取胜原因,没有不懂装懂,还是比较坦诚的。陆对比阅读,比较详路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师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未冲鲁阵,阵如铁通,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定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有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口:“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冯梦龙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1.冯梦龙的小说多了哪些内容 对齐军指挥的描写,对双方战斗场景的描写。《东周列国志》是一篇重在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的演义小 说,所以要生动地记叙一场战斗,塑造有勇有谋、睿智迎敌的曹刿形象,达到吸引读者的自的。2. 《曹刿论战》为何没有像《东周列国志》一样详写作战过程?《曹刿论战》是针对《春秋》中“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的记录所做的传。它选取了“曹刿论战”这个切入点详写曹刿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时的过程,这正是《左传》写战争的风格。《左传》写战争,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是重在描述战争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见叙写战争,达到微而显、精而腴的艺术境界。柒依据“人物活动”线索,背诵全文。《曹刿论战》是记述齐、鲁两国在长勺发生的一次战役。“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段话对《曹刿论战》作了极为精辟的分析。课后习题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已知彼,运筹帷幄。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 1 段中与庄公论“何以 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 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 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 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 突出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