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力量的崛起》合作探究型导学案1
一、课时目标
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一)结构化预习
1.“欧洲人的欧洲”
(1)经济上:欧共体的成立
①背景: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
国家工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欧洲的政治家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②进程:
a.1951年建立了 ;
b.1958年建立了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为 。
③影响: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政治上: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 。
2.迅速兴起的日本:
(1)经济发展概况: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②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
(2)迅速发展的原因(概括指出):
① ;
② ;
③ 。
3.东方巨龙的腾飞
2007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 经济体。
4.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政府和首脑会议的召开。
(3)宗旨和原则: 。
(4)影响: 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检测
1.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态度由“强加”(1946年)到“很好的倾听”(1972年),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的联合使欧洲的实力大大提升,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D项符合题意。
2.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 )
①对付苏联威胁
②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
③抵消美国优势
④准备武装解放东欧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强烈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以及苏联的威胁,从而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②④不符合事实。B项符合题意。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文说史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大楼
欧洲联盟(英文 ( http: / / baike. / view / 170434.htm" \t "_blank ):EuropeanUnion;法文 ( http: / / baike. / view / 170391.htm" \t "_blank ):Unioneuropéenne),简称欧盟 ( http: / / baike. / view / 19788.htm" \t "_blank )(EU ( http: / / baike. / view / 307805.htm" \t "_blank )),总部设在比利时 ( http: / / baike. / view / 21905.htm" \t "_blank )首都布鲁塞尔 ( http: / / baike. / view / 50895.htm" \t "_blank ),是由欧洲共同体 ( http: / / baike. / view / 42839.htm" \t "_blank )(European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 ( http: / / baike. / view / 2328.htm" \t "_blank )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 ( http: / / baike. / view / 321722.htm" \t "_blank )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 ( http: / / baike. / view / 2387668.htm" \t "_blank )组织。1991年 ( http: / / baike. / view / 286323.htm" \t "_blank )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 ( http: / / baike. / view / 298744.htm" \t "_blank )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 ( http: / / baike. / view / 246737.htm" \t "_blank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http: / / baike. / view / 9909.htm" \t "_blank )》(简称《马约 ( http: / / baike. / view / 694840.htm" \t "_blank )》)。1993年 ( http: / / baike. / view / 286686.htm" \t "_blank )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二)互动解疑
1.日本是一个岛国,虽然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实力受到重创,但是它在战后能够迅速兴起,成为经济大国。请探究其中的原因。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请你谈谈,中国进一步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3.你同意“弱国无外交”的说法吗?发展中国家如何争取发展的条件?
(三)课堂总结:
1.如果把雅尔塔体系存在期间划分为建立、发展、解体三个阶段的话,本课是其发展阶段,应着重把握体系内多种力量的彼此消涨(美苏、欧洲、日本、中国、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分析四种力量(欧洲、日本、中国、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对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2.欧洲一体化进程,应注意梳理进程中的一系列大事。
3.日本的迅速兴起应紧紧抓住兴起的原因,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兴起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从中可以归纳出一般的带规律性的东西。
四、课后----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1.1951年,西欧六国成立了( )
A.欧洲煤钢联营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经济联盟
D.欧洲原子能联营
2.欧洲共同体的经济目标实质上是( )
A.实现欧洲经济一体化
B.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欧洲经济独立
C.对抗美苏两个超级经济大国
D.避免经济危机,保护欧洲市场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美苏争霸的威胁
B.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加强
C.争夺市场的需要
D.政治一体化的推动
4.下列有关欧共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欧共体各国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
C.以欧洲的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
D.使美国的霸权地位一落千丈
5.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参考答案
二、(一)
1.(1)②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2)政治的一体化
2.(1)②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①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②美国的保护③重视教育
3.第三
4.(1)亚、非、拉赢得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3)独立自主和非集团(4)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三、(二)
1.①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②美国的保护③重视教育等。
2.此题答案开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要言之有理。
(1)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政局稳定,综合国力持续增长。
(2)充分汲取古代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思想。
(3)中国地域辽阔,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有相对丰富的国内资源;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较低,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4)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多优良港湾;有漫长的陆界线,多陆上邻国,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5)把握知识经济兴起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采用新科学技术的成果,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6)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提高和加强在亚太组织和世贸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3.(1)是否同意“弱国无外交”:答案开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要言之有理。
不同意:①“弱国”应把握本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积极采取措施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例如,中国是个大国,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也是一个“弱国”。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并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政策,把握国际形势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和交往。②“弱国”应通过不同方式联合起来,以增强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1960年西亚国家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入,同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3年石油提价,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并导致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改变了联合国受大国操纵和控制的局面,不结盟运动成为仅次于联合国的最大国际讲坛,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同意:①有些大国一贯无视弱小民族国家的领土主权和利益,把大国的意志强加给“弱国”,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发动对朝鲜、越南、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等国家的侵略,21世纪初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干涉。②大国一贯推行霸权主义的强权政策,一度操纵和控制联合国,并无视联合国的存在,如轰炸南联盟等。
(2)条件:①依据本国国情和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科技产业。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出口。③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本国产品,减少进口。④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新科学技术的发展。⑤采取措施,稳定国内政局和社会秩序,健全民主与法制。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⑦相互尊重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四、1.A
2.A
3.B
4.D
5.C
6.B
7.A
8.D
9.(1)美苏对峙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新兴独立国家处于弱势地位,积极谋求自身的独立与安全、发展与和平。
(2)不结盟国家的斗争已转向经济领域。
(3)不结盟运动的队伍不断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生成
问题
1 / 8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争锋》合作探究型导学案1
一、课时目标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一)结构化预习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确立的 体
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②美苏两国在 和 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③战后,美国成为 ,苏联是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 。
(2)形成过程
①美国推行 政策
a.序幕: ;
b.开始标志: ;
c.运用: ;
d.工具: 。
②苏联采取了反击措施
a.1947年成立了 ;
b.1949年成立了 ;
c.1955年成立了 。
2.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总形势:两强相争使世界
。
具体表现(概括指出):
① ;
② ;
③ ;
④ 。
(2)影响:①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双方 ,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起组成 ,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二)预习检测
1.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人类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
B.“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经步人信息时代
D.“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解析:注意这次世博会举行的时间是1958年。这个时期欧洲两大对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形成,美苏冷战已经开始,世界局势处于极度的紧张中。D项符合题意。
2.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和平砥柱》演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上述演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制造西欧与苏联的矛盾
B.宣告“冷战”开始
C.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D.揭露苏联侵略扩张、称霸欧洲的野心
解析:材料引文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从而揭开了冷战的序幕。C项符合题意。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文说史
古巴导弹军事危机的漫画
(二)互动解疑
1.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举例说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
3.什么是“冷战”?美国为什么在二战后采取了“冷战”政策?
(三)课堂总结:
1.理解历史概念。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2.学习本课内容时,注意把“雅尔塔体系”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比较,得出雅尔塔体系建立后,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结论。
3.注意把朝鲜问题的由来,两德问题的由来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进行类比,养成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好习惯。
四、课后----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
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C.帮助受援国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
D.干涉别国内政
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3.美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的直接目的是( )
A.遏制苏联
B.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C.镇压人民革命
D.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4.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 )
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
5.二战后初期,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④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6.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新格局的根本原( )
A.美苏国家利益的对立
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打破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8.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护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了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9(选做题).阅读以下四段反映同一时期的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材料二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材料四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说的?他所说的“铁幕”是指什么?他演说的意图是什么?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冷战政策的哪些内容?
(3)针对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6.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演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尼克松演说中的“挑战”是指( )
A.苏联的威胁
B.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美国经济滞胀
7.新中国成立后,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
①“一五”计划的完成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③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④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表现有 ( )
①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②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③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④建立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的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摘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1961年9月)
材料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差距不断扩大,富国越富,穷国继续
——摘自《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70年9月)
材料三989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九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与会国101个)在通过的宣言中指出,为争取和平,裁军与和平解决争端而努力是不结盟运动的首要任务。宣言呼吁发达国家不带偏见地正视富裕和贫困之间的冲突。
——摘自《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不结盟运动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不结盟运动的斗争已转向了什么领域?
(3)材料一到材料三总体上反映了什么史实?
参考答案
二、(一)
1.(1)①雅尔塔 ②社会制度 国家利益 ③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政治军事大国
(2)①冷战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②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沙条约组织
2.(1)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①德国分裂 ②朝鲜战争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越南战争
(2)①势均力敌 ③不结盟运动
三、(二)
1.(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彼此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1)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这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3)1947 年 6月,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苏联采取反击措施:1947年9月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5)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3.所谓“冷战”,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美国推行“冷战”的主要原因有:(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称霸全球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同时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也大为增加,加上世界范围内的人民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使美国认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其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必须予以压制。
(2)由于苏联实力的增强,美国不敢贸然采取直接的武装对抗形式。
(3)大战刚结束,世界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
综合以上三点,美国对苏联采取了以“遏制”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四、1.C
2.D
3.A
4.A
5.B
6.B
7.A
8.B
9.⑴丘吉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苏联采取强硬措施。
⑵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建立。
⑶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建立了华约组织。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生成
问题
8 / 10《新兴力量的崛起》合作探究型导学案2
[课标要求]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欧洲人的欧洲”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
(2)欧洲各国联合有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2.进程
(1)经济一体化:①进程:1951年,建立________________。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②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______、人员、劳务和______的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一体化:①欧洲各国奉行__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②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③1975年,共同体立法机构“__________”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④20世纪80年代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
思考1欧洲一体化启动的原因有哪些?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1.原因
(1)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并制定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外交上坚持以____________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关系。
(3)重视教育,发展______________。
2.表现
(1)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1987年,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3)80年代末进入泡沫经济时代,但在世界经济中仍然举足轻重,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3.影响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推动日本谋求“____________”的目标,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思考2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勃兴,你认为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三、中国的振兴
1.经济建设成就
(1)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2)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2007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经济体。
2.国际地位
(1)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思考3中国真正实现巨龙腾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国际上有何重要影响?
四、不结盟运动
1.背景
(1)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____________,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的推动下。
2.标志:1961年召开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主张
(1)始终奉行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宗旨和原则。
(2)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__________新秩序。
思考4你如何看待不结盟运动?
4.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思考5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崛起了哪些新兴力量,使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探究一日本经济的崛起
上图为1970年在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
问题请思考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对资本主义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二日美关系
问题思考探究美国为什么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探究三美、日、欧关系的变化
材料1971年,尼克松在一次演讲中说:“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二战结束时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朋友、盟国、竞争对手”,尼克松在演说中可以说是详尽地概括了美国和日本、西欧在二战前后的关系变化过程。
问题尼克松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探究四世界各种力量的崛起
图一欧共体总部大厦 图二日本太阳神塔
图三不结盟运动会议 图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问题根据上述图片反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
典型例题1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宣称:“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成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变式训练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体现这一声音的国际舞台上的历史事件是( )
①1945年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②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③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④1967年欧共体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一、2.(1)①欧洲煤钢共同体②商品资本(2)①独立自主③欧洲议会
二、1.(2)日美关系(3)高科技3.政治大国
四、1.(1)和平中立 3.(1)独立自主非集团(3)国际经济
思考
1.(1)虽然近代以来欧洲各民族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但是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二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优势地位,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的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5)法德两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合乎国情的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外交环境,并抢抓机遇;重视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防止泡沫经济出现。
3.(1)根本原因:自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
(2)影响: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参加的国家多,反映了运动深得亚非国家的认可;运动的主要宗旨是和平;运动不是消极反帝反殖,而是通过积极的活动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这是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在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中维护自身独立、谋求发展合作的尝试。
5.(1)欧共体:其成立实现了西欧经济一体化,带动和促进了政治一体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2)日本:二战后日本抢抓机遇,经济迅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美、日、西欧经济上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诞生,反对霸权主义等,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探究二(1)战后初期,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雄居世界第一位,于是它企图利用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进行全球扩张,使自己成为世界霸主。
(2)战后苏联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壮大,从而在世界上形成了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并存的局面。
(3)美国为了推行全球扩张的霸权政策,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加以遏制,通过马歇尔计划扶植和控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并力求控制广大的“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美国家。
(4)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急剧变化,美国决定把日本纳入其全球战略体系中为其效力,使日本成为亚太地区对抗社会主义的反共前沿和坚实堡垒。
探究三二战后初期,日本和西欧都在经济上依赖美国。政治上共同参加美国组织的各项事务,如参加北约组织;共同反苏;遏制共产主义等。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西欧经济发展迅速,与美国在经济上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探究四欧洲一体化促进经济的发展,日本经济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政治力量对比也随之发展变化;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日益重要。
解题方法探究
解题思路
通过分析图表,美国二战后对其伙伴欧洲的外交关系的变化,正是基于欧共体成立后欧洲地位的提高。当时美国的综合实力仍是世界第一,A、B、C项不符合史实或材料。
答案D
方法指导
因果选择题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答案C
9 / 9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争锋》合作探究型导学案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
(1)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推行______________。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2.形成
(1)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______”演说。
(2)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政治:1947年,______________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②经济:1947年,______________提出,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③军事:1949年,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建立。
思考1为什么说“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3)苏联反击措施
①政治:1947年,苏联等九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1949年,苏联等六国成立________,以对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军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______”建立。至此,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思考2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通过这句话,你能不能结合书中的知识,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之间有何关系?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消极:美苏冷战导致了德国、朝鲜等国家的分裂;美苏冷战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积极:(1)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兴起和第三世界崛起。
思考3“冷战”与“热战”有何区别与联系?
探究一马歇尔计划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交战国精疲力竭。战争摧毁了旧的世界格局。如何在废墟之上恢复经济,重构一个新的国际关系,大国之间开始了新一轮的明争暗斗。
问题请仔细观察右面的漫画,你认为,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医生”开的“药方”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探究二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问题(1)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2)你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吗?请说明理由。
探究三二战后,美国与西欧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
北大西洋联盟的相互依赖让·艾飞(法国)1958年
材料二
北约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
问题(1)由漫画判断西欧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
探究四冷战政策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右面的史料是一幅漫画,原来的标题是英文:We tried everything but explosive.图片中大个子的袖子上标有USA,老头子的衣领上标有BRITAIN,小个子衣服上标有FRANCH,还有一位女士系的围巾上标有UNITED NATIONS,左下角的罐子上标有OIL,图中大个子对女士说:“YOU TRY IT SISTER!”。
图片中四个人物分别代表:大个子——美国,老头子——英国,小个子——法国,年轻女士——联合国。该漫画的寓意是:二战后美国力量强大,在资本主义世界独占鳌头,衰落的英法只能唯美国马首是瞻,就连联合国战后初期也曾一度被美国操纵。(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可以操纵利用的小妹妹。)
问题(1)请你依据漫画说明作者想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2)请你对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做一简单概述。
(3)“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典型例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变式训练下面是为纪念“经济互助委员会”而发行的邮票。这里,“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一个( )
A.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
B.单纯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C.区域性军事政治组织
D.区域性单纯政治组织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一、1.(1)领导世界(2)大国沙文主义2.(1)铁幕 (2)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3)②经互会 ③华约
二、1.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思考
1.(1)美国通过扶植西欧复兴经济,为经济上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2)美国通过该计划想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壮大资本主义阵营、将西欧纳入其冷战机制上来的目的。
(3)从根本上来说,是想通过该计划遏制共产主义西扩,遏制社会主义力量发展,从而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愿望。
2.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其本质还是遏制苏联;杜鲁门主义的核心内容:遏制苏联,反对社会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用经济援助手段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加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
3.(1)区别:“冷战”是一种体制,是美国对苏联建立的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对抗、军事上遏制的整套体制,但其活动不包括战争;“热战”是针对冷战中的“不包括战争”而言的,即“热战”是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采取的军事行动。
(2)联系:“热战”的目的仍是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它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一种扩大。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医生”指二战后的美国;“病人”指二战后的西欧。“药方”指马歇尔计划。实质 :复兴欧洲经济,控制西欧。
探究二(1)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2)不是。因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控制西欧,把西欧变成美国的市场;其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也使美国控制了西欧,使西欧成为美国的附庸,成为其产品销售市场,因此它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探究三(1)通过漫画可以看出,西欧各国受到美国的控制。美国更多的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与西欧国家结盟。
(2)原因
①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壮大,使得西欧国家极为不安。但是,这种对立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单靠一个国家或部分国家很难与对手抗衡,西欧自然要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结盟。
②二战使西欧国家“伤痕累累”,急需补充“营养”,恢复元气,而此时的美国则是经济强国,为了得到美国援助,西欧国家只好与美国结盟。
探究四(1)主题:冷战。
(2)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雅尔塔体系为标志的两极格局。在战后40多年里,美苏两国以“冷战”的形式展开了全球性的争霸活动。冷战开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政治、经济、军事等全面遏制政策,双方分别成立了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的对峙成为冷战的基本内容。
(3)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解题方法探究
1.解题思路
选项 结论 理由
A × 适合杜鲁门主义
B √ 都是“冷战”政策,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
C × 适合马歇尔计划
D × 适合马歇尔计划
答案B
解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故本题选B。马歇尔计划不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故A错误;“杜鲁门主义”没有促进欧洲经济恢复,也没有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故C、D错误。
2.方法指导
比较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阶段的反映作为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的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一是用排除法;二是采用三步法。首先,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对象;其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再次,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三是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A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