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22 16:44:50

文档简介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单元概要
本专题以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进程。
当今资本主义各国国情各异,政体亦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国家权力都掌握在经选举产生的议会手里,此即代议制度。这一制度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土崩瓦解,英、法、美、德等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诞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为铲除封建专制,实现政治民主化,同旧势力进行了艰苦复杂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法、美、德等国的代议制各有特点,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资产阶级通过设立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来制约君主或总统滥用行政权力,从而通过立法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这种政治模式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共和制度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本专题第1课,此课具体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意义和影响。《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是本专题第2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是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的产物。因为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构成及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体现了“分权与衡”的原则。1787年宪法是欧洲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且有效地维护了美国的统一。《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是本专题第3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三 民主政治的扩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巴黎公社失败后在国民议会中的派系和权力之争、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基本内容;
2、对两部宪法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认识资产阶级宪法的本质;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用及对世界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表,再现法兰西共和国之路的艰难;
2、通过史论结合分析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法兰西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意义。
3、比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两部宪法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法、德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及其影响的学习,明确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是一致的,即为资产阶级管理国家提供了政权组织形式,保障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权力。
2、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具有反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二、 教材要点:
1、法兰西共和国之路并不平坦,其间共和制和帝制经历几次反复:
法国近代政体的演变:
史料链接:19世纪的欧洲史,是在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工业革命和大工业发展造成的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使得新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产生出来。在所有各种社会思潮中,自由主义处于主导地位。……
——选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部分
2、法兰西共和国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内因:第一: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在这78年间,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共和派和帝制派之间斗争不断。第二: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第三: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还很浓厚。第四:由于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法国同一时期的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相当不易。
外因: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
3、共和制是一种民主的国家管理形式,是与专制相对的。它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限制的国家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和制,依据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同又可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半总统制。
4、1787年宪法使美国成为一个总统制共和国国家,而1875年宪法使法国成为一个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两者各有异同:
类型 议会制共和制 总统制共和制
区别 政府产生办法及政党上台关键 由议会产生,关键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 当选总统组织政府,关键在总统选举中获胜
国家元首、议会和政府间的关系 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政府由当选总统组织,政府对总统负责,总统在行使权力时,对议会不负政策上的责任,议会只有在总统违反宪法时,才能对总统提出弹劾,议会不能因政策问题,投不信任票,使总统和政府辞职,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国家元首地位和职权 虚位,没有实权 有实权,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军队
相同点 都属于民主共和制,议会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5、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能够统一的原因:第一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迅速发展,但国家四分五裂的状况严重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 在资产阶级软弱的情况下,出现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的普鲁士邦国。在其“铁血宰相”卑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史料链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
读史感悟:这句话强调了
A、容克地主控制了煤铁等矿产资源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6、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这一政体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与军国主义残余”的特征,其原因有:首先,德意志帝国完成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普鲁士王朝领导的王朝战争,统一后普鲁士国王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
其次,这一特征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表现就是保留了皇帝,且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甚至可以解散议会,法律的制定必须经皇帝批准,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内阁只是宰相的助手。因此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德意志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容克地主才被保留,对以后德国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7、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不同的,其表现在:国王的权力不同,英国是“统而不治”,德意志皇帝是实际的国家首脑;德意志内阁对皇帝负责,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的权力不同,德意志帝国议会权力很小。
其原因在于: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容克贵族领导了德意志的统一,统一后的德意志政权主要掌握在容克贵族地主的手里。而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掌握了国家的领导权,通过立法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8、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为依据,对比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特别注意对比两国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第一 从表面上看:共和制和君主制不同,共和制的国家首脑由选举产生,
而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但其实质只一样的,都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第二 从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看:
(1)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拥有行政大权。
(2)德国:德国首脑(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帝国宰相及官员);德意志皇帝拥有立法权,可以召集或延期或结束两院,因此,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史料链接:“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读史感悟: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德意志帝国 D、意大利王国
9、欧洲大陆代议制确立的意义:
其一 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其二 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其三 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其四 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而言所显现出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巨大。法兰西与德意志是欧洲大陆的两个重要的国家,随着这两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代议制在欧洲大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法、德等国制定的一系列法典,成为欧洲和亚、非、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样板。
四、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法国大革命后,帝制与共和制多次反复。共和制最终在法国确立的时间是
A、1789年 B、1804年 C、1870年 D、1875年
2、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和派与保皇派激烈斗争的结果
B、该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标志着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D、该宪法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在1875年宪法中关于法国立法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B、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C、总统享有创立法律之权
D、内阁部长享有立法权
4、下列关于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享有行政权
B、不能连选连任有任期限制
C、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D、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有特赦权,在参议院赞同下可解散众议院
5、19世纪中期,德意志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国家的统一,其首要目的是
A、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B、夺取海外殖民地
C、开展商业争霸战争 D、建立欧洲大陆的霸权
6、列宁说:“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一事业是指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完成德意志统一,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
C、领导资产阶级革命 D、进行殖民扩张,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
7、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
A、容克地主控制了煤铁等矿产资源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8、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是
①联邦议会 ②帝国议会 ③皇帝 ④宰相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德意志的统一实质上是一场对“诸侯君主专制的革命”,主要指
A、统一结束了德国的专制主义
B、统一使德国开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
C、统一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D、统一结束了德国的君主制度
10、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相比,其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③国王统而不治 ④首相对君主负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有所不同,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确立了共和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者的确立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B、法国的共和制优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C、两国的政体不同,主要原因是两国的国情不同
D、在两国政体确立的过程中,都颁布了重要的法律文件
12、廉 李卜克内西说:“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立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是由它托着。”此话反映了
①德意志帝国的军国主义特色 ②军队在帝国中的重要地位
③德意志的专制主义色彩 ④军国主义思想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3、下列现象与德意志帝国没有关系的是
A、成立于法国凡尔赛宫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具有军国主义的传统 D、皇帝“统而不治”
14、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这突出表现在
①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②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④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德意志帝国 D、意大利王国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的欧洲史,是在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工业革命和大工业发展造成的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使得新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产生出来。在所有各种社会思潮中,自由主义处于主导地位。……
——选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部分
材料二:近代政治文明在欧洲大陆上的传播和欧洲民主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而这两者都与拿破仑第一帝国对欧洲的侵略和统治分不开。……拿破仑第一帝国对欧洲的侵略和统治,打击了各国的封建势力,带去了近代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观念,这些反过来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各国统一的进程,……拿破仑的军队每到一处就宣布解放农奴,取消封建特权,唤起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意识,针对专制特权和神权的自由、平等、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回荡在欧洲的上空。
——选自程竹汝《政治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分析推动欧洲19世纪近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两大基本动力。
(2)拿破仑代表当时欧洲的什么政治力量?归纳拿破仑对欧洲的侵略和统治给欧洲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俾斯麦出身于大贵族地主家庭,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认为要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必须排除奥地利,打败法国。而只有推行“铁血政策”,即使用武器和军队,发动战争,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因此,他被称为 “铁血宰相”。
材料二 当代重大问题不是演说和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只能用铁和血
来解决。
——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的演说
材料三 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
年份 战争 著名战役 结果
1864年 对丹麦的战争 丹麦战败
1866年 普奥战争 萨多瓦战役 奥地利战败
1870年 普法战争 色当战役 法国战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评价俾斯麦和他的铁血政策?
(2)材料三体现的德意志统一的方式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统一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
三、问答题:
18、1875年宪法只是以一票的多数通过,说明当时保皇派的势力非常强大,但法国的共和制度是逐步得到了巩固,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B 5、A 6、B 7、B 8、D 9、B 10、D 11、B 12、A 13、D 14、C 15、C
二、材料解析题
16、(1)法国大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个是精神动力,一个是物质动力。
(2)拿破仑当时代表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势力,其侵略和统治一方面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唤醒了各族人民民族意识,推动了欧洲各国的民族运动。
17、(1)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壮大了普鲁士的实力,为德国的统一做出了贡
献。
(2)方式: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影响:德意志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三、问答题
18、主要原因:
(1)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增强。
(2)法国人民包括资产阶级为民主共和而进行的不懈的斗争。
(3)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w.w.w.k.s.5.u.c.o.m
www.
法兰西第一共国
(1792-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1814年)
七月王朝 (1830-1848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948-1852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1940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
10 / 10一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基本史实;2、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议会和内阁权力的消长情况及其原因;二、过程与方法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切入点,寻找其历史的渊源,从而加深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和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对英国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以及选举程序等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灵活的把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以及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及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学习重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英国代议制度的特点。
学习难点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学法指导
一、课前指导(一)含义: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律。(二)背景:“光荣革命”(三)奠基:限制王权的法案1.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条件“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当时的有利形势,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势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2.限制王权的法案(1)《权利法案》①颁布时间:1689年10月。②主要内容:以明确的条文 ;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2)《王位继承法》①颁布时间: 1701年。②主要内容:对王权作进一步具体限制,并把王位继承权与任命法官等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3.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 手中,确立了 ,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 的基础。(四)确立:小密室的演变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 。“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经常召集重要枢密大臣在一个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故被人们称为内阁会议。后来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到 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议会 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联合起来集体负责;内阁必须得到下院议员的支持,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以向议会谢罪,或解散议会而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3.内阁制的作用议会取得了行政权力的监督与控制权;国王 ,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促进了英国 ,有力地维护了英国 ,对世界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完善: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与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然受到种种限制。(六)强化: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1.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使议会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至 前,这一时期是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2.内阁权力膨胀——议会中的 (1)表现①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 ,而且在许多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使一部分立法权直接转入内阁手中。②内阁还篡夺了议会的 。如:1875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就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③议会通过投不信任案来监督和控制内阁的做法的有效性大大削弱了。(2)影响体现了 “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英国君主立宪制黄金时代的结束。(七)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①国王是 ,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② 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③内阁行使 ,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与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1 / 3三 民主政治的扩展
【课程标准】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考试说明】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知识梳理】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一)、震荡中的法国
1. 1789~1870年的法国
(1)政权更迭:
大革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复辟
1792 --- 1804 1804 --- 1814 1815
的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 第三共和国
---1830 1830--- 1848 1848--- 1852 1852--- 1870 1870--- 1940
1792 1848 1870
共和制
君主制
1789 1804 1815 1852
“各种政体的试验场”
思考:如何认识法国政体中帝制与共和制长期斗争的实质?分为两种情况:1815~1830年在复辟的波帝王朝时代,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斗争。之前之后的法兰西第一、二帝国与第一、二、三共和国之间都是资产阶级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国体不变,只变政体。
(2)政局特点
  党派林立、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政治运动与人民斗争此起彼伏。
2、保皇派梯也尔与麦克马洪的恢复帝制的行为
①梯也尔(1871~1873年当政)
疯狂迫害国际工人协会组织,野蛮屠杀巴黎公社战士,取消出版、结社自由,制造白色恐怖,建立了“一个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②麦克马洪(1873~1879年当政)
直接着手恢复帝制,准备发动政变。但由于广大工农群众、士兵及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强烈反对和保皇派内部分歧,计划未能得逞。
(二)一票共和
1. 共和政体的确立
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案,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即1875年宪法),共和政体得以最终确立。
2. 1875年宪法的内容
①行政权归于总统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任期7年。他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属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参议员由地方参议会代表间接选出,众议员由普选产生,内阁对参议院负责。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③其它
A、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国庆节;B、把“政府的共和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和“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法国总统”等内容写信宪法。
3. 1875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①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帝制的道路,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②是工业革命完成后的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考: 探究:一组耐人寻味的数字
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是标志),此后才一直实行共和制。1789-1870年一共是81年,其中建立过第一、二共和国。第一共和国1792年建立,到1804年第一帝国正式建立,第一共和国只有12年。1848年第二共和国成立,到1852年第二帝国建立,第二共和国只存在了4年。两个共和国总共16年,81年里有65年处在君主制度之下(包括君主立宪制)。
思考:法兰西共和国之路为何如此艰难?法兰西共和之路的艰难历程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思路解析] 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制度取代旧的制度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说明一问,可以从欧洲封建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等方面来思考。启示一问,从共和制最终战胜帝制的结果来分析,如答:在充实自己,壮大自身的前提下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答案] (1)内因:第一: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在这78年间,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共和派和帝制派之间斗争不断。第二: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第三: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还很浓厚。第四:由于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法国同一时期的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相当不易。
外因: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
(2)说明:①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大陆(法国曾遭遇欧洲君主国的干涉)封建势力的强大。②封建专制主义观念的根深蒂固。③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尚弱小。④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3)启示:①要充分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
②应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③充实自己,壮大自身 。
二、脆弱的德国民主
1. 德意志的统一
(1)时间、领导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威廉一世、俾斯麦。
(2)方式、中心国家
普鲁士、王朝战争(三次,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
(3)统一
1871年、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建立,四分五裂局面结束。
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能够统一的原因:第一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迅速发展,但国家四分五裂的状况严重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在资产阶级软弱的情况下,出现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的普鲁士邦国。在其“铁血宰相”卑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2.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时间、标志
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2)内容
①国体:联邦制。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帝国掌握军事、外交、海关与银行立法等权,各邦则保留一些自治权。
②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其一,行政权属于德意志皇帝:皇帝拥有巨大权力,他是国家元首,统率三军,任命宰相,召集和解散议会;宰相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他主持政府工作,拥有绝对权力,内阁大臣都服从其领导。其二,立法权属于两院(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权力巨大,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议长为帝国宰相,负责法律的审批;帝国议会(下议院)作用很小,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虽然具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无行政监督权。
3. 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1)局限性
确立了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它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完成。
(2)进步性
标志着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在其保护下,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82年3月,日本政府为了制定一部满足帝国统治需要的宪法,专门派出以伊藤博文为首的“宪法考察团”去欧洲考查。在德国期间,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给他们提出建议:“在欧洲各国中,德国情况和日本最为近似,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如今日本开设议院,亦不可以议院之多数决定事项”。
伊藤博文等人对此非常信服,便决心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制定日本帝国的宪法。
请回答:
(1)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在什么时间制定的?该宪法有什么局限性和进步性?
(2)“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思路解析] 第(1)问,很简单,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第(2)问,先做出判断,再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关于议会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来做答。
[答案](1)①时间:1871年4月。②局限性: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③进步性: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冲破了封建束缚,适应了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要求,到19世纪末,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2)①观点:正确。②原因: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议会只能参与制定法律,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无行政监督权。
【疑难解惑】
1、法国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项目 法国共和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相同 ①都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②国会由两院组成,下院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③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不 同 政体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元首产生方式 国民议会选举产生 世袭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议会产生方式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选出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众议院,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 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
2、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和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的比较
共和制是一种民主的国家管理形式,是与专制相对的。它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限制的国家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和制,依据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同又可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半总统制。
1787年宪法使美国成为一个总统制共和国国家,而1875年宪法使法国成为一个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两者各有异同:
类型 议会制共和制 总统制共和制
区别 政府产生办法及政党上台关键 由议会产生,关键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 当选总统组织政府,关键在总统选举中获胜
国家元首、议会和政府间的关系 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政府由当选总统组织,政府对总统负责,总统在行使权力时,对议会不负政策上的责任,议会只有在总统违反宪法时,才能对总统提出弹劾,议会不能因政策问题,投不信任票,使总统和政府辞职,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国家元首地位和职权 虚位,没有实权 有实权,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军队
相同点 都属于民主共和制,议会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3、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
项目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同 政体相同,都为君主立宪制
不同 国家元首 国王,无实权,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权力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议会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无实权)是立法机构
【2011年各地高考】
1.(2011年广东文综,20)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787年美国宪法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再认再现和比较分析能力。“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
小”说明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小,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因为1871年《德
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
生效”。
【答案】C
2.(2011年安徽文综,19).图6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
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通的自由主义,在在于强权”
B.“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
D.“现在有效恶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
【考点】德意志宪政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读图能力。图片的寓意是议会被君主操纵,反对君主无疑是自寻死路,暗喻议会没有权利,反映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专制本质,故选B项。
【答案】B
3.(2011年江苏历史,14)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
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
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
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考点】德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帝国首相拥有内阁
的控制权。宪法赋予皇帝国家最高权力、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内阁大臣由皇帝任命,说明A、C、D不正确。
【答案】B
PAGE
9 / 9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概要】
本专题以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进程。
当今资本主义各国国情各异,政体亦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国家权力都掌握在经选举产生的议会手里,此即代议制度。这一制度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土崩瓦解,英、法、美、德等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诞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为铲除封建专制,实现政治民主化,同旧势力进行了艰苦复杂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法、美、德等国的代议制各有特点,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资产阶级通过设立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来制约君主或总统滥用行政权力,从而通过立法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这种政治模式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共和制度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一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课程标准】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考试说明】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知识梳理】
一、含义: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律。
二、背景:“光荣革命”
1、原因
(1)根本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形成并壮大起来,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统治。
(2)直接原因:17世纪以来,斯图亚特王朝国王宣扬“君权神授”,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1640年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与新贵族
3、时间:1640~1688年
4、过程
①第一阶段:1640年革命爆发,此后,一度建立共和国(1649~1660年),但期间曾出现克伦威尔的“护国主”军事专制独裁统治(1653~1658年)。
②第二阶段: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国王查理二世与詹姆士二世实行反对英国国教和恢复天主教的宗教政策,违背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意愿,丧失了人心。
③第三阶段:结束——“光荣革命”。
1688年,议会军队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即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英国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思考:有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场妥协,是历史的倒退;有人认为是一场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光荣革命”?
[思路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 “光荣革命”的评价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而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表面上看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妥协,但实质上要从发动政变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阶级本质和“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来分析。
[答案](1)是一场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⑵理由:①表面上是向封建贵族的一次妥协,但这种妥协是有必要的、有分寸的。②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③避免了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④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政治前提。
[借题发挥] “光荣革命”的实质与意义是什么?
[答案](1)实质:从过程来看,是一场宫廷政变;从阶级本质上来分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是一场资产阶级与新、旧贵族的妥协。(2)意义: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它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三、奠基:限制王权的法案
1.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条件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当时的有利形势,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势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
2.限制王权的法案
(1)《权利法案》
①颁布时间:1689年10月。
②主要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君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2)《王位继承法》
①颁布时间: 1701年。
②主要内容:对王权作进一步具体限制,并把王位继承权与任命法官等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3.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结果
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四、确立:小密室的演变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经常召集重要枢密大臣在一个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故被人们称为内阁会议。后来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联合起来集体负责;内阁必须得到下院议员的支持,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以向议会谢罪,或解散议会而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3.内阁制的作用
议会取得了行政权力的监督与控制权;国王 “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力地维护了英国社会的稳定,对世界近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考: 假如你是英国首相,你是如何当选的?你的地位如何?你有哪些权力?
[思路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和英国的选举制度。注意从当选、地位、权力三部分逐一回答。尤其是不要混淆了后两问的答案。
[答案] 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所以我首先要参加下院议员选举,成为政党领袖,并在议会大选中获胜,才能当选为首相。我当选为首相后,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数职,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我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议会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等。
[规律总结] 象本题这样设问新颖,通过情景创设的题目在当前的考试中经常出现。解答此类题目,重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史实运用能力的培养。本题用一个假设式的提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选举来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要注意国王、议会和首相之间的关系。
五、完善: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1832年议会改革
1.原因
(1)旧选举制的弊端严重(如“衰败的选区”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高额财产资格限制)。
(2)工业近代化带来政治民主化: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积极谋取参政权;人口稠密的新兴工业城市要求增加议会的席位。
(3)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
(4)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
2.内容
(1)选举资格的改革:城市居民凡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主和年付房租额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居民中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有选举权。
(2)议会名额重新分配:取消56个“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30个小选区选举名额也从2名减至1名,空出的143年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
3.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与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然受到种种限制。
思考:1832年议会改革的发生与结果说明了什么原理?
[思路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将1832年议会改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虑。即发生在工业革命后,作为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再达到目的后,他们反过来又要为资本主义经济更加迅速发展服务。再联系我们在政治课上学习的相关原理来答题。
[答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或者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规律总结]历史基础知识实质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史实性的,二是理论性的。前者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后者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更、阶级斗争的状况、社会制度的演进以及上述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等。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善于结合政治知识加以归纳总结,以更好的适应当前文科综合考试形势。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1)渐进、平缓。使政治民主少曲折,社会动荡少。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2)斗争和妥协相结合,是改革成功的两个重要手段。1832年改革前社会各种政治力量有分有合,既互相斗争,又互相依赖,妥协成为必然,最终通过了1832年改革法案。以英国式的独特的方式解决了政治民主化,为世界政治民主化作出了贡献。(3)议会改革每次扩大的社会权利都是实际的,不可剥夺的,较之法国的民主权利得而复失来说,英国的经验是成功的。
六、强化: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1.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使议会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至19世纪70年代前,这一时期是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
2.内阁权力膨胀——议会中的“第三院”
(1)表现
①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而且在许多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使一部分立法权直接转入内阁手中。
②内阁还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如:1875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就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
③议会通过投不信任案来监督和控制内阁的做法的有效性大大削弱了。
(2)影响
体现了 “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英国君主立宪制黄金时代的结束。
七、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
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②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③内阁行使行政权、财政权和部分立法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与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疑难解惑】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作用:(1)英国君主立宪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123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英国政治制度发展三大特点:《大宪章》发展到《权利法案》: 连续性 ;新制度创立与完善是逐步进行:渐进性 ;适应社会需要而创立:创新性 。
3.18世纪中英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别
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
中国皇帝是独断专权,政治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
4.比较中国明朝内阁制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不同
明朝的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产物。当时的内阁始终是一个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内侍机构,而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主张的采纳与否取决于皇帝。所以,明代的内阁既无法定的权力和职责,又不可能起制约皇权的作用。
英国的责任内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机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英国的内阁是国王通过任命议会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组成的,内阁拥有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国王负责。由此可见,英国的责任内阁与中国明朝的内阁有本质的不同。
PAGE
6 /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