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第7课
归园田居(其一)作者:陶渊明2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田园诗的始祖”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东晋最杰出的诗人走近陶渊明“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抚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以盘桓。”—《归去来兮辞》“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陶渊明,长袍宽袖,须发冉冉。饱读诗书,抱着济世救民的满腔热情踏入官场,但是冰冷的现实给了他无情的打击。没有人理会黎民百姓的疾苦,周遭里膨胀的私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想离开,但又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他极力抓住每一个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每一次希望都以失望告终。没有哪一个权贵肯接纳你,除非甘做幕僚,为他们争权夺利出谋划策,可怎么肯低下那高贵的头颅?十几年来,他坚守着志节,犹如污泥中的一茎白荷,风霜中的一朵黄菊。在彭泽令任上,不肯阿谀奉承,高吟着“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愤然辞官。污浊的官场被抛在身后,清新的田园迎面而来。是呀,本是自然的儿子,早该回到自然的怀抱。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向你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她们召唤着你、簇拥着你、抚摸着你、你陶醉了,即兴而吟——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少年时期适应天性,本性田园生活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笼中鸟池中鱼水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守住愚拙,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模糊,昏暗轻柔而缓慢地飘升村落枝头门庭世俗的杂事空室闲暇动词,遮蔽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官场生活田园生活“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题眼是那个字?思考归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探究、合作1、从何而归?官场尘网、樊笼对官场的厌恶2、为何而归?(1)本性爱田园(2)官场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理想,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园田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1、描绘出怎么样的田园生活?2、运用了什么表现什么手法呢?闲适、祥和、幽美的田园生活白描、融情于景、以动写静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轻松,平和,怡然自得归恋厌弃田园: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官场:
尘网
樊笼闲适、幽美归 园 田 居恋归黑暗归纳诗歌的写作特点:一、运用白描的手法
二、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
四、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五、语言平浅自然课件24张PPT。第7课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2文学常识积累一、《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
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
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
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二、“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
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
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
“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
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
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三、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
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
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
《昭明文选》。四、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
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
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
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
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
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
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
名作。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
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芳草。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长路漫浩浩。
还顾望旧乡,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这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
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
到了什么?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
哪儿?“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
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地之间
一声幽叹
不思量
自难忘 离居终老之苦,黯然之情令人销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
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
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
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诗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1、通过朗读,直接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3、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拓展研究:
我们一起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的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主题。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课件18张PPT。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作者:曹操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三国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即魏武帝。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此《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并没有软弱消沉,却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第二层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第三层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时光飞逝,岁月无情渴望建功立业,却未能统一天下的忧患对贤才的渴求心情盼望与贤才相聚叹忧忧喜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希望贤才来帮助自己建功立业贤才聚集,相知相欢言志: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喜忧志全诗着眼点:忧功业贤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本诗感情线索:叹忧喜忧志忧作者表达自己对人生易逝的感慨,和求贤若渴的心情 全诗主旨:情感基调:慷慨、悲凉“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品味鉴赏]朝露生命短促、易逝。“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酒孤独思乡忧愁感伤招纳贤才诗中“贤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建安风骨课件32张PPT。第7课
归园田居(其一)作者:陶渊明2陶渊明(365~427),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号为靖节先生。一名潜 ,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诗人介绍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五斗米的故事这个时期内,陶渊明依靠劳动度日。除了耕田灌园,还织过席子,打过草鞋,卖过蔬菜。由于农田常遭水、旱、虫灾,加上官府逼租催税,陶渊明一家的生活仍极为困苦,有时处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困境。生活尽管困苦,但他固守穷节,不改初衷。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登门拜访。陶渊明已几天揭不开锅,饿得起床也很困难。檀道济劝他再入仕途,陶渊明仍婉言辞谢,并对檀道济派人送来的米和肉,谢绝接受。农居生活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晋
陶渊明
田园诗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唐
王维 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羁鸟
荫后檐
暧暧
墟jīfèifándiān吠
桑颠
樊笼xūài yìn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诵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 园 田 居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 升。 墟:集市
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重点字词解释韵:气质,品性。
丘山:山林,泛指大自然。
去:离开
尘网:像罗网一样束缚人的尘世,这里指仕途官场。
羁鸟:羁,马笼头,引申为束缚,这里羁鸟指被关在笼子中的鸟。
池鱼:养在池中的鱼。 拙: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伸义,即原始的,本真的。
暧暧:昏暗、模糊不清的样子。
依依:轻柔的样子。
无尘杂:没有世俗琐碎的事情烦扰。
有余闲:有空闲的时间。 古今异义依依古义:轻柔而缓慢的飘升今义:形容留恋,不容分离自然古义:田园生活,自然的本性今义:自然界,理所应当的省 略 句
(状语后置)狗吠(于)深巷中 鸡鸣(于)桑树颠开荒(于)南野际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就爱好山野。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错误地陷落在尘世的罗网里,一离开就是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保守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长久地困在官场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
(前六句) (中十句) (后四句)
误落尘网 景物优美 村居闲适
渴归自然 心旷神怡 复返自然
主旨:
手法:直抒胸臆,以喻过渡描图绘景,借景抒情呼应开头,一气呵成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比喻生动 借景抒情整体把握诗歌内容2.“归园田居” 题眼是哪个字?归1.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探究、合作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归 园 田 居摒弃世俗,回归本性
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近景 远景一、1.陶渊明笔下的田风光美在哪里?研究、思考、讨论恬静幽美、清新喜人 动静结合、和谐成趣 朴素自然、平静安详 2、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田园风光?土地、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近远视觉听觉静动寓情于景3、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有什么特点?恬静、朴素、和谐而有生机。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园田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请找出田园农家生活的句子: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情-厌恶悔恨A、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情 境 复 原官场生活-喻尘网樊笼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B、守拙归园田 :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4.归去如何?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所感: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从何而归?官场 尘网、樊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羁鸟、池鱼 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诗中还有哪些词语能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久在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是如何描绘的?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村庄炊烟见听静动衬白描
手法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是如何描绘的?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村庄炊烟见听静动衬景语情语清幽
优美
安定
和谐
和平
宁静恬淡
舒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白描
手法归恋厌弃田园: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官场:
尘网
闲适、幽美归 园 田 居恋归黑暗总结:樊笼爱丘山自然无尘杂有余闲总结并试背课文小结: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1、巧用比喻、对比、双关等。小结诗歌的艺术技巧2、景物描写采用白描手法,融情于景。陶诗的“人性之光”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
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课件28张PPT。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作者:曹操2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说曹操,曹操就到。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复习导入说说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封为丞相、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他的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相关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任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短歌行(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ìjīnwèiyōumòduōqìzābǔ整体感知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过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当以慷慨
何以解忧:以何解忧
青青子衿: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忧从中来:内心
乌鹊南飞:向南,名词活用作状语
绕树三匝:三,泛指多次;匝,圈、周
山不厌高:满足字词点拨研读探究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试找诗句作分析评价。二、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1、作者究竟忧什么?
2、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 ?忧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第一层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但并没有软弱消沉,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第二层借诗经表达诗人什么心情?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乃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第三层这一层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 本层中明月句有何深层含义?后四句表明作者的什么愿望?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请举例说明诗句流露出曹操的什么思想感情?并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①②③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人生苦短的感叹—年华易失的苦闷—思慕贤才的情怀—贤才难得的忧愁—求贤难得的惶恐—访求贤才的态度绕数三匝,何枝可依?—难觅贤才的孤独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广纳人才的真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爱才之情的殷勤类比比喻比喻比喻比喻起兴忧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求贤不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功业未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志一统天下情感英雄的慷慨悲歌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艺术手法鉴赏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兴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以山高水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借代唯有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拓展练习这首诗突出地运用了________手法,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起兴乐观自信、顽强进取“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 《诗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 《文心雕龙》悲凉沉雄、慷慨激昂、感情丰富、意味深远古今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课外探究(1)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武帝纪》
以上是一些关于曹操的资料,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予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建安风骨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极大的反差。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研究性探讨: 1、小说体裁因素D、《三国演义》题材七实三虚,有些虚构故事的影响2、历史上民族关系因素C、宋朝的民族关系紧张;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 ,人心思汉。3、三国戏和评话本的人民创作性因素B、反对“暴君”、“奸相”造成的民不聊生,生活贫困。4、《三国演义》作者因素A、尊奉儒家朱熹的体系,未遵循司马迁的体例《短歌行》中透露出的曹操形象与传统的评价存在极大反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