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第8课
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2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君
民
碑父
子
碑祖孙碑“君民碑”
“父子碑”
“祖孙碑” 人称“兰亭三绝”书圣——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创造了妍美流便、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 《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 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黄庭坚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教儿子献之练字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等临写了几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世说新语·雅量》:
“郗(chī)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的逸闻之一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幽会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有关“序跋”朗 读癸丑
流觞曲水
修禊
游目骋怀
悟言
会稽
曾不知正音(guǐ)(shāng)(xì)(chěng)(wù)(kuài jī)(zēng)清流激湍
彭殇
若合一契
放浪形骸
嗟悼
感慨系之(tuān)(shāng)(qì)(hái)(jiē dào)(xì)文章的思路乐痛悲 古时候,人们心中最惧怕的莫过于洪水猛兽,治水成功后,也免不了举行一番庆祝。相传“尧舜千钟”,禹也有饮酒的嗜好,在欢庆时当然要喝点酒,这种庆祝活动自然在近水之地进行。禹召集治水中的得力助手,在治水模型(如秘图山)环曲的水渠旁聚会,禹在上流亲自为他们斟酒,让酒杯顺流而下,流近谁的面前,谁即取饮。日久成俗,在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祭祀,被后人称为“修禊”。
古人修禊时间以三月上旬的巳(蛇)日最为流行。所以选取巳日,是因为在十二生肖中,蛇识水性,游动时又宛若弯曲而顺畅的河流,有点治水成功的象征意义。 魏以后,修禊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绍兴兰亭最初的曲水流觞,就是为修禊而聚集的一次活动。
由于兰亭聚会名声很大,使后来的文人雅士竞相效仿。元时江浙行省郎中刘仁本驻节余姚州,他看到秘图山风景清秀幽静,和会稽山阴兰亭相仿,就在此举行了续兰亭雅会。关于“修禊”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流觞曲水流觞曲水图古之“流觞曲水”处 流觞亭前面的曲水模拟?当年王羲之邀集41位友人举行曲水流觞的地?方。曲水全长30余米,想当年,王羲之与名?士们列坐在曲水两旁,装有酒的杯子(称之为“觞”)在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飘流,由于水流曲折觞时流时停,按规定,觞停止在谁的面前谁就得赋诗否则就要罚酒。这既是一种游戏,又颇含雅兴,令人神往不己。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修禊事也(古代的一种风俗)茂林修竹(高)况修短随化(长)重点实、虚词丝竹管弦之盛(热闹)俯察品类之盛(繁多)列坐其次(旁边,水边)所以游目骋怀(用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 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穷尽) 群贤毕至(形作名:贤士)
少长咸集(形作名:年少的,年长的。)
映带左右(名作动:围绕)
引以为流觞曲水(使动:使……流动)
所以游目骋怀(使动:使……舒展;使……开畅)
足以极视听之娱(形作动:穷尽)活 用叙 盛 宴时
间地
点人
物环
境活
动天
气感 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快乐心境作者在第一、二自然段是怎样写景状物的具体用了那些词语?此时心境如何?信可乐也乐景美使人乐事美使人乐事美使人乐情美使人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山林修竹 清流急湍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信可乐也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事趣六事齐臻,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人(的内心)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即幸福),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那确实是人的最大快乐也。 全段第一层交代聚会和结集缘起,是叙事;二三两层均为两句,方式相同,前一句是写景,后一句则为议论。因此,写景要写得好就必须既写人又要写景而且要达到统一才美,容易引起共鸣。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道理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讨论 第三段中,“岂不痛哉!”中的“痛”是什么意思?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乐或…或…,虽… (但) …论 死 生痛哉乐忧当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及所之既倦,感慨系之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
生
亦
大
矣 士大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魏晋清谈之风喜爱某物时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厌倦该物时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回顾由喜到厌的过程时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面临死亡时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2. 外在世界流转不定 (所欣已陈)3. 生命本体短暂有限 (俯仰一世 修短随化)人生忧患的根源生命本体永不满足
(所遇既倦)2. 外在世界流转不定 (所欣已陈)3. 生命本体短暂有限 (俯仰一世 修短随化)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课文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后之视今 犹今视昔成书经过 成书意义悲夫今古后明 要 旨俯 仰 古 今第四段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讨 论 “悲”古人与己,对“死生亦大”不能“喻之于怀”。
“悲”今人,对待生命又是如此的虚无的态度。悲“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就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读课文而思考: 正因为我们 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我们“悲”古人因为我们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文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天朗气清、游目骋怀、
世殊事异、感慨系之、 放浪形骸。? 课件44张PPT。第8课
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2兰亭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东晋琅邪临沂人,世居会稽山阴。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世说新语·雅量》:
“郗(chī)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晋书·王羲之传》:
“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关于王羲之的逸闻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大都崇尚清谈,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有关“序跋”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文体知识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
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
必要的引导,如《兰亭集序》。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
始于唐朝,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
赞许之辞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
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情感饱含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宴会盛况,进而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作者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全文仅320余字,先记兰亭盛会,再论人间死生。情景互见,淋漓满纸,也启人思考。整体感知分组配乐朗诵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乐悲痛作者为什么“乐”?兰亭集序第一部分:时间 地点 事由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活动 癸丑暮春 兰亭 修禊群贤 少长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讨论明确文章大意1、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
叙兰亭盛会的?
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
叙人、地、事、乐。
2、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人美:群贤比至,少长咸集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
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流觞曲水图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1自然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2自然段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作者为何而痛?兰亭集序理清思路: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岂不痛哉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人生百年
乐境易逝
生命短促
感慨万千喜爱某物时厌倦该物时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时光流逝,好景不再时面临死亡时 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生命短暂,在死亡面前显得渺小而脆弱;无法抗拒死亡,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第3自然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参考译文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这种"痛"是痛什么?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景雅人雅事雅信
可
乐
也景陈人老事迁岂
不
痛
哉"悲"什么? 悲夫!第4自然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参考译文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思考题:
“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作者表露的这种思想,应作如何理解?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主旨:这篇书序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生死问题,批判了庄子把死生等同起来的虚无主义观点,表明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乐(相聚之乐 )、痛(死生之痛) 、悲(今昔之悲)本文的感情基调:
表面:沉郁、悲凉(寄情山水)内心:执着(反思生命)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为什么说这是一篇书序?作诗的理由作诗的情形成书的经过成书的意义借题发挥(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后之览者,
亦有感于斯文)(修禊事也,群贤毕至)(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诗人的生死观)词类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觞一咏 觞:喝洒。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群贤毕至 贤:有才有德之人。少长咸集 少:少者; 长:长者。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热闹的场面。死生亦大矣 大:大事。③数词活用为动词: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用做动词,是一样的。④意动用法:1)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齐,看作相等。2)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齐,看做一样。句式:①介词结构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之)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斯文有感)②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 (广大的宇宙)俯察品类之盛 (丰富的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