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游褒禅山记褒禅寺本课学习目标1.领会本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2.掌握“其”、“盖”、“乃”、“然”等词的用法3.完成课后习题写作特点 一、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第三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尽志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详前洞和后洞概况 游后洞经过 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
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 借仆碑抒发感慨 议志 议力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详详→→→→→→
二、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三、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1 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那、那些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2 副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的语气,可译为“大概”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希望”
例:“汝其勿悲”
(4)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不要”
例:“而其无忘乃父之志”
3 连词
(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
“还是”、“是……还是……。”
例:“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其如是,孰能御之? ”
(3)表假设 例:其济,君之灵也
4 助词 ,无实义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例: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3)第一人称,我、自己(4)指示代词,那、那些
副词(1)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3)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希望”(4)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不要”其其连词(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 “还是”、“是……还是……。” (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3)表假设助词 ,无实义课件11张PPT。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作者简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
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
(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
积极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
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
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王安石还是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 金陵怀古》颇有名。
著作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整体感知本文所写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
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辛,“尽意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二是由于古代文献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第二部分(第3、4段)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
第3段: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
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合作研讨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 , ,像花之形;
“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写作特点用事说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