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1 15:14: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4张PPT)
14《送东阳马生序》
九下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1.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主旨。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导入:
老子曾向孔子赠言:“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责,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古人有临别写赠文,表达祝愿或劝勉的习惯,这些临别时的赠文称为赠序,有许多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一篇经典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文学文化常识
一、解题并了解背景资料
1.思考并交流:标题“送东阳马生序”是什么意思
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青年太学生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生,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2.交流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及“序”的相关资料。
宋濂(1310-1381),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并替太子讲经。他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本文选自《朱濂全集》,写作这篇序文时作者69岁。洪武十一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去京都朝见明太祖。正在太学学习的东阳马生前来拜访他,并说自己将回乡探亲。宋濂了解他是个“善学"的人,便写了这篇序勉励他。本文是一篇赠序,等同于临别赠言。这类赠序体散文,在古代一直与诗书的序跋体合为一类。宋以后,赠序才逐渐成为单独的赠别文体。赠序在惜别伤离、劝勉激励的同时,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在行文风格上,往往集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二、读准字音、节奏;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字音
怠(dài) 叩问(kòu) 被绮绣(pī qǐ)
负箧(qiè) 容臭(xiù) 缀(zhuì) 缪称(miù)
2.节奏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译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得到。
借。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译 文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
跑。
超过约定期限。
因为。
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懈怠。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译 文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问渊博的老师。
快步走。
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问,请教。
道德声望高。
挤满。
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稍,略微。辞色,言辞和脸色。
又忧虑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译 文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表示专心而恭敬。
训斥,呵责。
周到。
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等待。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译 文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深冬,隆冬。穷,极。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译 文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这里指客舍。
四肢僵硬。支,同“肢”。
侍婢。这里指旅舍中的仆役。
拿了热水来洗濯。汤,热水。沃,浇。
暖。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逆旅,旅店。食,供养,给……吃。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洗濯,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译 文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被,同“披”,穿。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绣,绣花的衣服。
系帽的带子。
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香袋。臭,香气。
光彩鲜明的样子。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在腰间佩戴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
译 文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不羡慕他们,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译 文
破旧的衣服。缊,乱麻。敝,破。
羡慕。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穿的供给。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年老。语出《礼记 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意思是做了官。预,参与。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恩宠光耀。
跟随。
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
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这是自谦的说法。
现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做了官,而承蒙皇上的恩宠光耀,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译 文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这里指朝廷。
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泛指四时衣服。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可制葛布。这里指葛衣,即用葛布制成的夏衣。
给予,赠送。
饥饿。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四时衣服赠送,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
译 文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都是古代学官名。
即“假之于人”,向别人借。诸,相当于“之于”。
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译 文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译 文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同辈。
这里指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
拜见。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贽,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很顺畅通达。
译 文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议论辩驳。辨,同“辩”,辩论。
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同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色平易。他自己述说少年时很勤奋地用心学习,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就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
译 文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诋毁,毁谤。
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
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难道是理解我吗?
译 文
(1)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与之论辨:“辨”同“辩”,辩驳。
(2)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形容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4.文言字词积累
(3)一词多义
4.文言字词积累

无从致书以观
俯身倾耳以请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衾拥覆
以我酌油知之
策之不以其道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修饰
介词,因为
介词,把
介词,用
介词,凭、靠
介词,按照
《卖油翁》
《马说》
(4)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热后所得的汁水。
右备容臭: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间的气味。
(5)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如“弗之怠"中“之"是“怠"的宾语,前置了,应该是“弗怠之"。
状语后置句。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于”引导的状语应该在谓语“假借"之前,应该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如“既加冠"前省略了主语“余"。
4.文言字词积累
课文讲解
一、梳理层次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1.请大家自读文章,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1--2段):以叙事起笔,回忆自己“嗜学”
的故事和求学的艰苦。
第二部分(第3段):由回忆转到现实,写当前太学生学
习条件之优越。
第三部分(第4段):点明文章主旨。
2.默读第一部分。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是如何克服的
遇到的困难 克服的办法
2.默读第一部分。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是如何克服的
遇到的困难 克服的办法
致书之难 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求师之难 作者用不畏严寒跑远路、诚恳求名师、谦恭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自然环坑严耐物质条件质乏 作者以充实的内心,坚强的意志来克服
二、品读细节,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1.作者是如何描写求学过程之难的 说说你感触最深的细节。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抄书之苦;
“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写谦恭请教老师之态;
“四支僵劲不能动”,写受冻之状。
用“被”“藏”“腰”“佩”“备”等一系列动词
描写“同舍生”的穿着佩戴,反衬出作者的苦寒之状。
2.品析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1)除记叙、描写外,本文还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请在文章中
找到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文中的议论集中在第3段,都是在叙事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辞意不迫,却颇能引人深思。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道出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本文的抒情语句虽然不多,但很有特点。一是蕴含在叙述之中,如第2段开头“当余之从师也……”,结尾“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在叙述中表露出浓厚的感慨,叹息意味;二是潜藏在议论中,如文章结尾的“余之志也…知了者哉….在议论中表明自己。
(2)体会本文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赠序特点。
原 文 表达方式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四支僵劲不动”“被”“戴”“腰” “佩”“备” 描写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故 ” 议论
“当余之从师也"“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余之志也""岂知予者哉” 抒情
三、浏览全文,体会对比中见精神的写法。
1.学生浏览全文,填写下面表格。
对比内容 宋濂求学条件 太学生求学条件






对比内容 宋濂求学条件 太学生求学条件
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衣 缊袍敝衣处其间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行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无奔走之劳
住 寓逆旅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书 无从致书以观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师 无硕士名人与游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宋濂当年学习条件恶劣,太学生们求学条件优越。
2.文中还有其他对比吗
明确:“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
3.这些对比在文章的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彰显矛盾,或揭示道理,鲜明而有说服力。如“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蕴袍敝衣”形成对比,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这些“反比”可以突出作者内心的强大和专心学习的重要性;同时 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的对比,这样相同或相关的“正比”,可以造成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意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小结:
宋濂靠着勤奋苦读,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与宋濂求学之境遇相比,今日我们求学条件优越,相信在求学路上的我们会深受启发,“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求学路上,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专注、勤奋。
四、研读文本,深入理解主旨 。
1.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劝学之作。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勉乡人以学”。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2.文章为什么最后才点出赠别的主旨
明确:
首先,这是文章立意决定的。作者现身说法,用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讲述要想学业有成就要吃苦耐劳、专心致志。作者没有板着面孔讲道理,而是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备感亲切。其次,这也是赠序类文章的一个特点。赠序毕竟不是写给对方的书信,不是对一个人说的话。作者多借题发挥,阐发某些观点。再次,这样写可以不受“临别赠言”的具体情境的束缚,因而能放开笔墨,尽情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写法也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期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从整篇文章来看,你觉得作者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明确: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
4.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一分为二地看待这种师生相处方式。积极方面:肯定作者求学尊师的美好品质,这在当代依然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消极方面:这种敬师方式有它的局限性,老师和学生地位不平等,老师过于强势,学生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不利因素,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
处理师生关系的原则: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教学相长。
五、拓展阅读,对比研究——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思考后面问题。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①徐无党,曾跟随欧阳修学习古文,并为《新五代史》作过注释。此时徐无党刚刚进士及第,名声大噪。他将要荣归故里,欧阳修特意作序,意在警醒春风得意的高足。
1.以上材料中,欧阳修勉励徐无党怎样做,才能成为不朽的“圣贤者"
“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即立德,立事,立言。
2.作者举了颜回“终日如愚人”却受到大家尊崇的例子,又叙述了自古以来书籍浩瀚,佚亡者多,留传者少的现象,其用意何在
作者举了颜回“终日如愚人”却受到大家尊崇的例子,其用意是为突出修身“立德” 为首要之道;叙述自古以来书籍浩瀚,佚亡者多,留传者少的现象,是对当时有些学者埋头于著书“立言”,以博功名富贵,不注重修身“立德”所发出的由衷告诫。作者从这两个方面劝勉徐无党思考人的终极价值,不要仅汲汲营营于文辞,而要认真思考“立德、立事、立言"三者的关系,“立德"才能“立事”“立言”,从而在以后的治学、为官之路上走得更远。
3.将课文和以上材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篇文章的叙事风格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1)都在惜别伤离、劝勉激励的同时,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2)在行文风格上,往往集记叙、描写、说理、抒情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感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