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考》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同课异构课件: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参考》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同课异构课件: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22 18:12:01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1836年的马克思(自画像)1伟人风采科学共产主义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
(1818——1883)《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反杜林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20——1895)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语),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马克思墓,位于伦敦海格特公墓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特殊关系特殊场合特殊气氛悼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开头——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结尾——悼念:对死者的悼念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主体——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构有针对性,中心突出开门见山,围绕主题感情深挚,语言通俗特点默读课文,结合悼词的结构特点,思考本文该划分为几部分呢? 永 垂 不 朽 革 命 导 师按照悼词的结构特点,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情况; 第二部分(3—8)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 第三部分(9)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总体结构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找出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他的身份,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说“停止思想”,改成“停止呼吸”可不可以?为什么?
2、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仅限于“欧美”,而不是“世界”?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地点:安乐椅上;
身份: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都是讳饰,是一种强力压抑后的悲痛,更见悲痛。答案:
1、不可以。“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则是马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包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2、关于“欧美”,重温世界近代史,可以知道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尚限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亚非拉地区还处在封建统治之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则是20世纪的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恩格斯用词准确,生动凝练。这两个自然段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概括地指出了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不可估量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形象地概括 本文的第二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请大家快速阅读文中的3—8自然段,概述一下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本文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其次,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作者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那作者为什么要拿达尔文来类比呢?
恩格斯评价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拿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正是对历史唯物论的高度评价。 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作者用什么修辞来说明剩余价值被发现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对比修辞。“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构成强烈对比,热烈赞颂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这两个形象可感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 文章的第7自然段,讲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活动,作者运用哪些词语表现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韧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升华和深化;“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高超的斗争艺术,效果明显。这些描写性的词语,极其生动地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贡献。 第8自然段主要写了马克思的影响,也就是他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文中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敌人”与“私敌”有什么不同?“私敌”是因私仇结下的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马克思有敌人,那就是阶级敌人,是人民的敌人,他一生没有一个因私结下的敌人。因此,马克思的为人是无懈可击的。 第9自然段是文中的第三部分,只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简洁而有力,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悼念之情。 通过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首先,他是一个思想家,他一生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其次,他是一个革命家,积极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他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没有一个私敌。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同学们要反复朗读课文并揣摩重点语句,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准确。 课堂总结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停止思想形成空白(不可估量) 伟大贡献 思想家 革命家 两大规律 其他领域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从事革命实践活动 永垂不朽 总结全文 悼词 (没有私敌)高山仰止流水长思课件44张PPT。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作者介绍 弗·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顾问。他一生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给无产阶级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1恩格斯像

卡尔·马克思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1843年,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结婚。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多,马克思在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逝世。三天后,被安葬在伦敦海格特公墓。恩格斯主持葬礼,并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 马克思像马克思与燕妮马克思在伦敦演讲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作马克思在特里尔的故居3月17日,在伦敦海持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向马克思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马克思墓
(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墓志铭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墓前的瞻仰活动络绎不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塑像1、开头: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2、主体: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3、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文体知识悼词的结构悼词分类1、按感情来分:
悼词中所表达的感情一般是沉痛、悲伤和惋惜的;
2、按用途分:
悼词可分为宣读类和书面类;
3、按表现手法分:
悼词可分为记叙式、议论式和抒情式。整体把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部分:(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第二部分:(2-7)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词语解释1、繁芜丛杂
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2、豁然开朗
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的学习思索,突然明白一个道理。豁然,开敞的样子。
3、浅尝辄止
刚入门就不再钻研,辄,就。4、坚韧不拔
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不动摇,有韧性。
5、卓有成效
办事有成绩,效果显著。卓,杰出而不平常。
6、建树
建立的功绩。
7、诬蔑
捏造事实,毁坏名誉。8、诽谤
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9、诅咒
愿意是祈祷鬼神,使其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10、永垂不朽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一)第1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1、“破折号”的作用
(1)停顿作用,表示不想说出又不得不说出的矛盾。
(2)解释作用,说明“永远地睡着了”。二者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复杂的感情。课文研读 2、“下午两点三刻”:
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3、“停止思想”不能换成“心脏停止跳动”:
用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4、“还不到两分钟”
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
5、“在安乐椅上”
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
6、“永远”、“睡着”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 (二)第2段,指出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重大损失。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一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作用,第二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 把“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效果怎么样?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空白”“不久”分别从时间﹑空间上强调了损失“不可估量”。使用“不可估量”来做“损失”的定语,就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三)第3段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条规律。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果因果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人们 首先 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因而 (四)第4段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五)第5段
“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
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六)第6段
1、马克思作为“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样““这”指代什么?
“这样”指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到、很多、不是肤浅地研究。“这”指代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所做的贡献。
2、“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什么基本观点?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七)第7段
1、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照应。   2、“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
“他的毕生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具体说明马克思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的奋斗目标和本质特征。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列举一系列报纸有什么作用?
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八)第8段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这个比喻句含蓄且发人深省,既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又说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 2、“尊敬”、“爱戴”和“悼念”,与 “驱逐”、“诽谤”、“诅咒”两种不同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马克思的敌人和战友对待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了马克思本人及其所投身的事业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九)第9段
1、“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思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2、第9段只有一句话,你觉得它和全文有什么样的联系?
这句话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继往开来。两个﹃对于﹄不可估量的损失马克思逝世实践贡献两个发现(点~面)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的规律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用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连接上下段)宣传(编报著书)组织(创立工人协会)思想家革命家深远的影响敌人人民驱逐诽谤诅咒尊敬爱戴悼念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结构图释理论贡献(总纲)2、逝世造成的损失 对象上 程度上: 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不可估量 空白 科学家 理论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5、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革命家 实践家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推翻 解放革命业绩:宣传 组织层进(生前的巨大贡献) 总分(解说)生前的巨大贡献 写作特点1.内容高度凝练、概括。
全文1300多字,按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概括地介绍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
2.语言准确严密,处处关照呼应。
准确性表现在: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与悼念,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以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明白。
严密性表现在:句子中的限制和修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承接和照应。3.议论、记叙、抒情融为一体。
全文以议论为主体,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
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高度凝练、概括,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抒情的成分贯穿全文,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对马克思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的崇敬赞颂之情流溢于言表,具有感人的力量。这篇悼词,极其简洁地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的伟大贡献,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令人感动。令人信服,是因
为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他的业绩是客观存在的
,是无可争辩的。令人感动,是因为文章在说理过程中,运用
了适当的描写性语言,从而打动读者。这种在特定场合、特定
环境下、特定身份的讲话,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
和热烈赞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