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枣 儿孙 鸿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揣摩情节、语言,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把握作品的主题。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朗读体会,把握朗读语气。
明确:男孩的台词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台词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2、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明确:全剧共四个人物,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3、你读出了一老一小两个人物什么感情?
明确:老人在等他的儿子回来吃家乡的枣儿;男孩盼望爹爹回来吃他给留的枣儿。读出了一老一少对出门在外的亲人的思念与盼望。4、读剧本要把握主要矛盾冲突,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
明确:老人和男孩盼望亲人回来而他们的亲人迟迟没有回来。其实这也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传统生活方式和情感态度的矛盾冲突。
二、细读课文,把握人物
1、老人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明确: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三件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与枣树的往事: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2.点点滴滴的回忆中流露出老人什么情感?
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3.老人与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老人请男孩吃枣;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
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男孩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的衣袋里;温顺地搀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4.从一老一小的交往中,你感受到了人物什么情感?
明确:感受到老人对男孩的疼爱和男孩对老人的喜爱——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的相互关爱;也体会到其中折射出的老人对儿子的亲情和男孩对父亲的亲情。
5.你如何评价这一老一小两个人物?
明确: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6.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生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三、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文章题目是“枣儿”,这“枣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枣儿”的作用: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枣儿的象征意义:
“枣儿”象征着亲情;“枣儿”象征着故乡;
“枣儿” 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2.文中的男孩说:“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这里的巧克力有什么特殊意义和作用?
明确:“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暗示男孩的父亲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城市,有助于反映深刻的主题。3.文中的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作者借男孩之口要表达什么?
明确: “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作者借男孩之口表明现代化进程中有些人在人生和情感的路上迷失了方向,表现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4.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从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四、拓展延伸,真情表达
1.假如你是《枣儿》一剧中始终没有出场的两个人物中的一个,如果你看了这出话剧,面对着舞台上雕塑般的翘首远望的一老一小,听着“枣儿甜枣儿香”的呼唤,你内心会想些什么?任选一个人物,进行心理描写。
2.联系现实生活,看看你身边这样孤独的老人和孩子,讲讲他们的孤独,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多举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
在节假日为他们做一些事情;
呼吁全社会关心爱护老人与孩子;
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本课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父母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