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及说明
????????????????
简要说明:
《岳阳楼记》是8下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篇幅相对较长,是传统经典课文。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缘情设景,情景交融,感事抒怀,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伟大抱负。除了高超的文艺价值外,更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先忧后乐的情怀是文章的主线。但对这种情怀的理解学生往往只是知道这两句话,却没有深刻感悟。在初读文本时学生更容易关注的常常是景,本课就从景入手,在景中品情悟理。在对同为谪人的滕子京和范仲淹的对比中感受同为谪人,不为谪同的区别,认识忘却自身的得失之扰,贬谪之忧,把天下装入心中的更高的思想境界,从而让学生走进仁人的内心世界,收获文章的精神美,感受仁者的情怀美。
?
教学目标:
1、?朗读联想,感受景的特点,体会情的不同。
2、?对比发现,体会身为贬谪,心忧天下的大情怀,大抱负。
?
教学重难点:
??? 通过对迁客骚人的情感体验和仁者心境的体会,感受超越痛苦,心忧天下的胸襟之壮阔,抱负之伟大。
教学过程:
(具体细节有赖课堂生成,这里不便展开)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课文
????? 教学小活动,展示学生学情。
二、赏读观景
学生赏读写景段落,感受景的特点。
三、细读品情
???? 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迁客骚人之悲。
四、研读悟理
滕子京嘱托范仲淹写文的用意是什么?
同为谪人的范仲淹此时思考的是什么?
五、齐读课文,课堂总结。
课件12张PPT。《岳阳楼记》小练习
出题者 答题者
一、容易读错的字音
二、容易写错的字
三、加点词语解释
四、句子翻译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他生于北宋,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
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
他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却百折不挠;
他造福百姓,实行改革,遭到排挤不改其志;
他捐资购买千亩良田,成立公偿金,扶贫助弱;
他去世后,朝廷给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级的谥(shì)号——文正,以褒奖他济世治国的功绩。
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执教者: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成磊
执教班级:秀洲现代实验学校802班岳阳楼记少年苦学,志在天下;
屡遭贬谪,百折不挠;
造福百姓,实行改革;
捐资购田,扶贫助弱。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巴陵,愤郁(愤怒不满)颇见辞(言辞)色(脸色)。文正(范仲淹)与之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很少)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来劝勉他)。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范公偁《过庭录》背景链接合作探究联系课文探究;
组内全员参与;
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如何劝勉滕子京的呢?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让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都能得到庇佑,展开笑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 桐乡市石门镇民丰村的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陈小忠大学毕业后却没有留在大城市,毅然选择了服务农村。他利用废弃的桑枝条种植黑木耳,带领全村人致富。
嘉兴第一中学教师朱玲离别了家人和美丽温暖的嘉兴,远赴新疆支教。她说:“援疆支教,就要奉献。”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嗟夫!予 ,或异 ,何哉?不 ,不 ;居 ;处 。是 , 。然则 ?其必曰“ , ”乎。噫! , ?岳阳楼记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成磊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课文
二、赏读观景
三、细读品情
四、研读悟理
滕子京嘱托范仲淹写文的用意 是什么?
同为谪人的范仲淹此时思考的是什么?
五、齐读课文,课堂总结。
?
(课前检查《岳阳楼记》小练习、反馈)
师: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生齐读课件出示关于范仲淹介绍的文字)
(师帮助正音:谪)
师:大家知道老师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范仲淹。
师:之所以范仲淹被称为文正,就因为他的思想蕴含在了他的文章中,大家知道文章那句话写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齐读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读得不错,如果等下能读的更响点就更好了。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
师:这是不是范仲淹灵光一现想到的?老师讲刚才大家读到的资料整合,你是否能有所发现呢?从哪里看出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有没有?
生:他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
生:因为他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做事,是他毕生的追求。
师:嗯,毕生的追求。
师:其实我们文章第五段中也有提到,你能发现么?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
生:曾经。
师:你的发现很好,你应该更自信点。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生:滕子京。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滕子京这个人物。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呢?(出示滕子京的相关内容)
师:谁能说说看呢?既然这种思想早已有之,为什么不开篇就写呀?你来说说看好吗?
生:文章写道滕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这种思想教育他的话就感触不深。
师:感触不深吗?你说说看。
生:一开始就写就有点接受不了。
师:嗯,直说接受不了,那范仲淹该在母亲劝说呢?我们昨天已经分组了,接下来就分组讨论范仲淹是如何劝勉的。不过小组讨论前老师有三个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
师: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
师:可以转过去,我们三个人一起讨论。你们呢?
(教师巡视指导)
师: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后就会有新的发现,你先说。
生:我觉得文章先岁滕子京作了赞扬,后面写了景色,文章先忧后乐。
师:你们组是这样的看法,别的组呢?
生:文章先是赞扬滕子京,然后摆出事实,说出了现实的情况,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非常好,你的发现很好。
生:我们是这样认为的,滕子京就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说出了政治的安稳,后面委婉劝勉滕子京。
师:三组同学都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然后委婉劝勉。他是如何劝勉的呢?
生: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用景色比喻危机,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师:刚很多同学提到了国情,文章提到的是谁在登楼啊?先看看前面,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啊?
生: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
师: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当他们登上了岳阳楼,产生了怎么样的情感?
生:悲愤。
师: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满目萧然”句
师:又一次登楼时,看到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宠辱偕忘”句。
师:范仲淹为什么要写时而喜时而悲的情绪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写好的方面,再写不好的方面。
师:再想想看。
生:我就是觉得当时的国情太起伏动荡。有时国泰民安,有时有反政府之类的。
师:这位同学很能联想,但我们这里说的是迁客骚人。
生:我觉得滕子京也是这种人,这种悲啊喜啊也能用来劝说滕子京。
师:嗯啊,你很会发现。然后呢?
生:像迁客骚人这样悲啊喜啊的人,告诉滕子京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忧和乐。
师:大家想想看,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看到纯净就会有喜气洋洋的感觉,那范仲淹喜欢这样的情绪吗?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
师:非常好,这是范仲淹想要告诉滕子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他笔下的迁客骚人的时而喜时而悲却恰恰相反,以物喜,以己悲。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范仲淹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绪,这样让滕子京自己去感悟,还让他自己去体会,正所谓一箭三雕。我们读一下3、4段。
生齐读第3、4段。
师:刚才范仲淹通过对比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和我们刚刚说到的先忧后乐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一样。
师:我也认为不一样。
师:我们请个代表来说说看。你认为一样吗?
生: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因为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而“”是先忧天下,后优自己,先喜天下,后喜自己。
师: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短暂性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长远的。
生:我觉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同步性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师:还有同学说说看吗?
生:我认为是各人情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关注国家的。
师:嗯,你发现到的是个人和国家的区别。
师:我们发现先忧后乐的境界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情感意境根植于思想之中。昨晚老师浏览网页,有了一个发现。(出示嘉兴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境界的事例)这样的事例多吗?
生:“吾谁与归?”和范仲淹同样的人很少。
师:我发现你多提到了一个字。
生:“噫”非常强调。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什么呢?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生:孤单。
师: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还有没有读出别的味道来?
生:我也读出了一份伤感。他也很希望他的培养滕子京也能够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读。
师:将这声叹息读的更长一些。
生读。
师:还能读出什么来?这篇文章是在劝勉滕子京的,你还能读出什么来?你来说说看好吗?昨天听说你的朗读是很出色的,你给我们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来?
生读:不甘心。
师:我没听出来,能再读一读吗?
生读。生齐读。
师:你能不能读出他对滕子京的劝勉呢?我们把后面的声调往上扬好吗?试试看。
生读。
师:他劝勉的仅仅是滕子京吗?
生:全天下的人。
师:是啊,不仅是在劝勉滕子京,也在劝勉全天下人。
师:这一声叹息,一句疑问,读出了范仲淹的的思想。虽身处 我们再依赖来读一读吧。
生读最后段落。
师:很好,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范仲淹的内心。走近了范仲淹内心的三只境界,一步一步走上这样的境界。我们能不能把这三段一起读一读,读出三只境界。
生齐读三个自然段。
师:这种情感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但是不是范仲淹欣赏的,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想不想做这样崇高境界的人呢?范仲淹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长叹,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