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模拟测试(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模拟测试(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1 21:3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小升初)考点测评1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基础知识。(共 33分)
1.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汉字或拼音。(6 分)
月亮西斜了,一副 (yì xìng lán shān) 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 ),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 àn ( )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干草。夜空里,星子亦如qīng( ) 霜,一粒粒冷艳凄绝。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由于消防队加大宣传力度,让消防知识走进千家万户B. 夜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所售商品种类繁多,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一应俱全。C.近年来,过度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已经严重的造成了环境污染,必须引起全社会警惕。D.公园的荷花已经开放,游客身处其中,聆听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感觉特别惬意。
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2 分)
(1)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 )(降临 莅临 光临)人间。
(2)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常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 )(不期而至 不期而遇 翩然而至)。
4.请根据题干要求,填上正确的诗句、作品名,或选择正确的选项。(10 分)
(1) 厉行节俭的品德已经深入人心,看到同学们浪费粮食时,我们可以用唐代李绅《悯农》中的最后两句来劝说:( )( )。(2分)
(2) 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的诗句:( )( )。(2分)
(3)“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 》,《大学》,《 》《孟子》。(2 分)
(4)下列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以书房命名的一项是 ( )。(2 分)
A.《聊斋志异》B.《杜工部集》C.《稼轩长短句》D.《临川先生文集》
(5)“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 ( )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 (1) ~ (2) 题。(6分)
国外某城市开设了租车自驾旅游项目。驾车人发动汽车时,车内自动放音装置就会放一段录音:“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 30 英里,你就可以饱览本地的美丽景色;超过 60英里,请你到法庭做客;超过80 英里,欢迎光顾本地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上了100 英里,请君安息吧!”
(1)对当地规定的驾车最高时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30英里 B.60英里 C.80 英里 D.100英里
若用简明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表达录音的内容,在说“阁下,请您”后接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饱览美景 B.不要超车 C.驾车慢行 D.热爱生命
6.请为下列词语归类:令郎、奉送、寒舍、舍弟、高龄、家慈。(3 分)
(1) 敬辞:( )
(2) 谦辞:( )
7.下列词语中字的解释有一个是错误的,将序号用“√”画出。(3 分)
A.万象更新 更:改变,改换。 B.焉知非福 非:不是
C.心平气和 平:安定。 D.见微知著 著:著作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 说明文。(12 分)
睡眠为身体解毒
---周霞
①与吃饭、呼吸一样,睡眠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尽管几千年来人们遵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但很少有人问:“人为什么要睡觉 ”此前,许多科学家曾针对睡眠原因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与解释,包括消除疲劳、巩固记忆、调节机体代谢等,但人们一直无法就此达成一致看法。
②近日,科学家对睡眠有了新的解释:为了把白天人体积聚的毒素一扫而光。美国一项新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 大脑在睡眠时才能高效清除代谢废物,从而恢复活力。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科学家评论说,它“从分子水平上提供了可能是睡眠基本目的的首个直接实验证据”。
③科学家发现,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并将其命名为“类淋巴系统”。大脑在清醒与睡眠状态时功能完全不同,清醒时会有意识,而睡觉时则进行“大扫除”。由于能量有限,它似乎必须在两种不同功能之间选择一个,您可以把它想成家庭宴会,要么您招待客人,要么您打扫房间,但您不可能同时做两件事。脑脊液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除至脑外。而在新研究中,他们发现,这个“垃圾处理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
④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在老鼠的小脑后方植入一根导管,分别在老鼠清醒和睡眠时注入小分子荧光染料,这样就能看见脑脊液在脑内流动的情况。他们发现,染料注射 30 分钟后,与清醒老鼠相比,睡眠老鼠脑内的荧光染料分布要广泛得多,并且到达更深的地方。这说明脑脊液在睡眠老鼠脑内流动得更加容易。进一步的实验证实,睡眠老鼠脑内细胞间隙增大,使脑脊液流入脑内及脑组织间液交换变得更加容易。研究人员还分别往清醒和睡眠的老鼠脑内间隙注入B 淀粉样蛋白,这种物质在脑内的聚集可引发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实验证实,B 淀粉样蛋白在睡眠老鼠脑内的代谢速度比清醒老鼠快得多。
⑤睡眠是现代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到底我们可不可以不睡觉,然后腾出更多时间去工作去享受生活 答案可能是不行的。人脑需要每天花一定时间让脑脊液好好地为它洗个澡,不然那些脑细胞产生的代谢垃圾堆积起来,就会伤害到脑细胞,时间久了人就会生病,比如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等。
8.人们对睡眠原因提出的猜测与解释有哪些 (3 分)
9.文章第B段中“垃圾处理系统”具体指什么 请用本段中的一句话加以释。(3分)
10.文章第④段记叙了研究人员用小老鼠做的实验,有什么作用 (3 分)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3 分)
A. 许多科学家曾针对睡眠原因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与解释,但一直无法就此达成一致看法
B.《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大脑在睡眠时才能高效清除代谢废物,从而恢复活力。
C.“要么您招待客人,要么您打扫房间,但您不可能同时做两件事。”这句话意在说明大脑“垃圾处理系统”能量有限。
D. 如果我们不睡觉腾出更多时间去工作去享受生活,脑细胞产生的代谢垃圾就会堆积起来,时间久了人就会生病。
(二) 记叙文。(18 分)
只在背后掉眼泪
--葛闪
①去年夏天,浦东机场的候机室里,离我最近的一对母子深深打动了我。
②儿子十七八岁,满脸稚气。母亲四十多岁,满身珠光宝气,一脸的雍容高贵之余,透露出更多的却是一种剽悍之气。特别是那霸气侧漏的发型,直接让我感觉她毫无女人味。也可以看出来,这个女的经济挺好,明显富婆范儿。
③男孩言行间透露出依依不舍之情,说着说着,竟轻声啜泣了起来。而母亲,从头到尾,我在她的脸上看到的都是灿若艳阳的笑容。尤其她那不时的哈哈如男人的笑声,不光是我,就连远处一干人等都感觉不舒适。
④女人看男孩落泪,竟笑骂道:“没出息,读个大学就哭成这样,丢人不 ”接着,女人告诉男孩,在她眼中,眼泪和懦弱完全可以画等号。所以,自己打记事起,直到现在都没掉过眼泪。接着,女人把自己嫁给男孩父亲后,商场上的勾心斗角,家事上的烦恼,情感上的风波等都列举了一遍,说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流血都不会流泪。临了,女人还幽了一默,说那次和他父亲打架,自己离家出走,在外孤苦伶地过了几夜,硬是一滴泪都没落过。
⑤女人看男孩被自己说得止住了泪,这才将笑容绽放得更灿烂,原地转了个圈,笑说:“你老妈要是像你这样爱哭,现在能有这千万身家 ”我没猜错,这果真是一个富婆。
⑥男孩被老妈的样子也搞得破涕一笑:“谁能跟您这个女汉子比!”
⑦刹那间,离别的阴郁被扫去了不少,母子间的哈哈大笑,让送别仿佛成了一件开心的事。⑧我不喜欢女人的装扮、气质,特别不喜欢她的大大咧咧。但是,她言语间的道理我是绝对赞同---读个书,求个学就弄得哭哭啼啼的,那将来到社会上还怎么生活
⑨男孩所乘的飞机投入蓝天的怀抱后,我突然看到,这个剽悍的女人目睹飞机插入云霄后,瞬间就丢掉了所有的坚强,比变脸的绝活还快,倏然间号啕出声,哭得稀里哗啦,半点女人的矜持都没有,丝毫不顾及这是公共场合。
⑩不过,那一瞬间,我心底却是蓦地一暖: 其实,每一个母亲都是演技精湛的表演家,总是教儿女学会坚强,却暗暗将自己的那份柔软偷偷收藏,一人饮尽泪水,不愿他人悲伤!
12.文章第①段说“一对母子深深打动了我”,你认为“我”是被他们的什么打动了 (4 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 母亲四十多岁,满身珠光宝气,一脸的雍容高贵之余,透露出更多的却是一种剽悍之气。
哭得稀里哗啦,半点女人的矜持都没有,丝毫不顾及这是公共场合。
作者在塑造“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具体分析。(4 分)
15. 请参照例句,结合文章内容,仿写一个句子。(6 分)例句: 母爱是女儿面前的选择和果断的决定,是用身体撑起的一方空间,因为每个母亲都让自己的孩子获得生的权利和美好的生活。仿句:
(三) 文言文。(12 分)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
1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2 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1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 分)
(1)并壳人口 并:
(2)其人自护其短 短:
(3) 北土亦有此物否 亦:
(4) 何地不有 何:
18.翻译下列句子。(4 分)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9.读完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 分)
三、写作实践。(25 分)
20.校园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校园里的景物你一定很熟悉吧。请以“校园一景”为标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