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活污水可以随意排放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C.碘酒是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D.旧电池应由指定机构回收
2.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下列关于“黄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活性炭可以除去黄河水中的异味
B.为了保护“母亲河”,禁止施用农药和化肥
C.在沉降、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D.可用净化后的黄河水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3.NaCI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任何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都大于NaC1的溶解度
B.NaC1是微溶于水的物质,KNO3是易溶于水的物质
C.20℃时,将20g的NaC1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70g的饱和溶液
D.50℃时,将185.5g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是53.9g
4.某同学在医院输液时,发现医生给他输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若他想要回家自制500g的生理盐水,则他应该称量的食盐质量为
A.0.45g B.4.5g C.45g D.450g
5.下列对氯化钠溶液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扩散到水中的过程,即为氯化钠的溶解过程
B.钠离子、氯离子扩散到水中的过程要放热
C.钠离子、氯离子水合的过程要吸热,故氯化钠溶液温度比先前水的温度低
D.氯化钠的溶解过程包括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
6.t℃时,根据某固体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关系绘制成如图所示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
B.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N点所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10%
D.图中4个点所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N7.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方案
目的 A.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排水法收集氧气 C.探究铁钉生锈是否有氧气参与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分别将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到,一定有晶体析出
C.时,将甲物质放入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D.在时,用甲、乙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
9.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C.溶液的体积就是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 D.在水中加入氯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10.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中加入3.0gKNO3固体,另一支中加入3.0gNaCl固体,按图 1进行实验(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
B.0℃时,甲中溶液可能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
C.KNO3中含有少量NaCl杂质,可用冷却KNO3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D.40℃时,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蒸发掉水的质量大于乙中蒸发掉水的质量
11.已知在30℃时,20g水最多溶解A物质3g,则A物质在水中属于( )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12.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电解水实验,b管连接的是电源的 极;该实验可证明水由 组成。
(2)生活中,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常采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家用净水器的滤芯常采用活性炭,这是因为活性炭具有 性;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它在受热时发生的反应为,则X的化学式为 。
(3)请举出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 。
(4)农业上配制16%的氯化钠溶液用于选种,在量取水时若俯视量筒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3.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例如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例如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例如 。
14.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图1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所示是两个烧杯中各盛有时上述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 填“甲”或“乙”.
(2)8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甲物质 g,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当温度由升高至时不考虑水分蒸发,B烧杯中固体质量增加,则B烧杯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甲”或“乙”.
(4)由图1分析,若分别将含50g水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从降温到,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5)有同学做了图3实验,请仔细观察图3中实验过程和溶液的变化并回答问题.在A、B、C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6)向一定量澄清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溶液立即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
A原石灰水已经饱和,生石灰与水反应的产物不能继续溶解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溶质的溶解度降低
C空气中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难溶物质
D生石灰与水反应消耗了水,溶剂减少,有溶质析出
15.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①下表是硝酸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100g水) 31.6 63.9 110 169
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选填“变大”或“变小”)。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能将该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
②探究20℃时配制硝酸钾溶液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向硝酸钾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拌,现象如下图所示:
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 (选填编号)。
③取等质量甲和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最终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乙大于甲。
40℃时,甲的溶解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溶解度根据本实验结果,能否判断40~80℃间甲、乙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随温度影响更大 (选填“能”或“不能”)。
16.如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0 36.3 36.6
碳酸钠 12.2 21.8 39.7 53.2
(1)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g.
(2)在20℃时,将30g碳酸钠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10℃时,分别取等质量的氯化钠和碳酸钠配制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氯化钠 (填“>”、“=”或“<”)碳酸钠.
17.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假设硝酸钾与氯化钠同时溶解在水中各自的溶解度不变,实验过程中水分损失忽略不计)。
温度/°C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NO3 13.3 31.6 64.0 110.0 169.0 246.0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①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范围是 ;
A 0°C-20°C B 20°C-40°C C 40°C-60°C D 60°C-80°C
②20°C时,将20gKNO3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要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 。
③在80°C的100g水中溶解NaCl和KNO3,进行以下实验,已知溶液a中的硝酸钾恰好饱和:
Ⅰ. 操作1的名称是 ;
Ⅱ. X= 克,固体C的成分和该成分的质量分别是 和 ;
Ⅲ. 对整个实验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 40°C-60°C开始析出晶体
B 氯化钠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不饱和状态
C 上述方法不能将氯化钠和硝酸钾完全分离
D 原溶液直接降温结晶,析出硝酸钾的质量不变
三、实验题
1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
(1)图1实验中,食用油溶解于 中。此实验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一是 。
(2)图2试管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了探究Zn、Fe、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图2试管C中需要补全的一组试剂是 。
19.在研究“铁生锈的条件”实验中,某兴趣小组对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如图取3段光亮无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入3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底部,进行下列实验,请回答:
(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实验 (填序号)中的铁丝明显生锈,由此得出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 共同作用的结果;铝制品比铁更耐腐蚀,其原因是 。
(2)实验结束,可用洗洁精清洗实验①中烧杯上的油污,因为洗洁精具有 作用。
(3)该组同学在整理实验仪器时发现铁架台有生锈的现象,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除锈剂”去除铁架台品表面的锈迹,发现反应后的溶液呈黄色。根据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等物质,猜想到“除锈剂”的有效成分中可能含有酸。于是,他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帮他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取适量“除锈剂”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 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除锈剂”的有效成分中一定含有酸。
方案二:取适量“除锈剂”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
若“除锈剂”中 的酸为稀硫酸,则方案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任意写出一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生活污水需要集中处理,合格后再排放,防止造成污染,选项错误;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与多种物质进行化学反应,选项正确;C、碘酒是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选项正确;D、旧电池应由指定机构回收,不能随意丢弃,否则造成环境污染,选项正确。故本题选A。
2.B
【详解】A、活性炭疏松多孔,可以除去黄河水中的异味,不符合题意;
B、为了保护“母亲河”,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符合题意;
C、在沉降、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故可用净化后的黄河水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A、由图可知,当温度高于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但温度低于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属于易溶物质,氯化钠和硝酸钾均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则将20g的NaC1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50g+18g=68g的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则185.5g的KNO3饱和溶液中,含水100g,硝酸钾85.5g,而当降温至20℃,硝酸钾的溶解度变为31.6g,则析出晶体的质量为85.5g-31.6g=53.9g,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B
【详解】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自制500g 0.9%的生理盐水,则他应该称量的食盐质量为:500g×0.9%=4.5g,故选B。
5.D
【解析】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氯化钠扩散到水中的过程,为氯化钠的溶解过程和钠离子和氯离子和水分子水合过程,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钠离子、氯离子扩散到水中的过程要吸热;钠离子和氯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离子,需要放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C、钠离子、氯离子水合的过程要放热,钠离子、氯离子扩散到水中的过程要吸热,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氯化钠的溶解过程包括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D
【详解】A、t℃时,100g水中溶解该物质20g达到饱和状态,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图中信息不能确定该物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N点所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1%,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M点所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1.1%,G、Q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6.7%,所以图中4个点所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N故选D。
7.C
【详解】A、选项中两支试管中溶剂和溶质都不同,有两个变量,无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为使装置内的水完全排尽,氧气应该从短管进入,长管排出,不能用来收集氧气,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左侧试管内铁钉与水和氧气接触,铁钉生锈,右侧试管内铁钉与水接触,铁钉不生锈,说明铁钉生锈需要有氧气参与,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对于有气体生成的反应,若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闭容器中,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详解】A、未给定温度,无法比较,故A错误;
B、甲、乙原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不知降温前甲、乙溶液是否饱和,若不饱和,则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3.1%,故C错误;
D、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相同,量取水的体积相同,故D正确。故选D。
9.C
【详解】A、水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溶剂,该选项叙述正确;
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该选项叙述正确;
C、溶液的体积小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因为微粒之间有间隔,该选项叙述错误;
D、在水中加入氯化钠,可以在水中形成带有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有负电荷的氯离子,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该选项叙述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A、0℃时,硝酸钾溶解度小于氯化钠溶解度,从40℃降温至0℃时乙试管有晶体析出,故乙中加入的固体是硝酸钾,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0℃时,乙中有晶体析出,溶液一定饱和,甲中加入的是氯化钠,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7g,1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57g>3g,故甲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硝酸钾中含有少量NaCl杂质,可用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故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40℃时,硝酸钾溶解度大于氯化钠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能力氯化钠强,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固体质量相同,硝酸钾需要的溶剂小于氯化钠需要的溶剂,故甲中蒸发掉水的质量小于乙中蒸发掉水的质量,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详解】通常把室温(即20℃)时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0g的,叫易溶物质,大于或等于1g但小于10g的,叫可溶物质,大于或等于0.01g但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小于0.01g的,叫难溶(或不溶)物质。而本题中所给的温度为30℃,且不知道其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几何,所以难以判断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故选:D。
12.(1) 负 氢氧元素
(2) 煮沸 吸附 K2O
(3)一水多用,淘米水用于浇花
(4)偏大
【解析】(1)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正极得到氧气,负极得到氢气,两者体积比为1:2;b管得到气体体积较大,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该实验可证明水由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
硬水是含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钾、铁、氧原子数目分别为8、4、16,反应后钾、铁、氧原子数目分别为0、4、12,则X的化学式为K2O;
(3)
生活中一水多用,淘米水用于浇花等,可以节约用水;
(4)
在量取水时若俯视量筒读数,读数偏大,水体积偏小,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13. 增大 硝酸钾 很小 氯化钠 减小 熟石灰
【详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只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点睛: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内因是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外部因素是温度。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14. 甲 100 50% 乙 CD A=C>B ABD
【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填:甲
(2)80℃时甲的溶解度是100g,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甲物质100g,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故填:100;50%;
(3)升高至时不考虑水分蒸发,B烧杯中固体质量增加说明,B烧杯中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由溶度曲线可知乙符合要求,故填:乙;
(4)A、分别将含50g水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从降温到,降低温度甲溶解度减小溶质结晶析出,还是饱和溶液,乙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
B、分别将含50g水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从降温到,降温过程,溶剂质量不变,故B错;
C、甲、乙的饱和溶液从降温到,甲降低温度溶解度减小溶质结晶析出还是饱和溶液,降温之后溶解度为40g,50g水可以溶解20g甲,溶液质量为50g+20g=70g,降温之前乙溶解度由图可知小于40g,50g水溶解乙小于20g,乙溶液质量小于50g+20g=70g降温之后乙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溶液质量不变还是小于70g,故溶液质量:甲乙故C正确;
D、降温之后甲还是饱和溶液50g水能溶解20g甲溶质质量分数 ,乙降温之后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等于降温之前溶质质量分数,降温之前溶解度小于40g,50g水能溶解溶质小于20g,溶质质量分数小于,故降温之后溶质质量分数甲乙,D正确;
故选:CD
(5)浓硫酸溶解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结晶析出,溶液变浑浊,B溶质结晶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温度恢复后,AC溶质质量相等,溶剂质量相等,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填:A=C>B
(6)A、原石灰水已经饱和,生石灰与水反应的产物不能继续溶解,正确;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溶质的溶解度降低,溶液结晶变浑浊,正确;
C、如果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难溶物质的话,不会出现现象加入少量生石灰溶液立即变浑浊,C错误;
D、生石灰与水反应消耗了水,溶剂减少,有溶质析出也会变浑浊,正确;
故选:ABD
15. 变大 11:10 加水(或升高温度) bd 大于 不能
【详解】①由表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含义是60℃时100g的水达到饱和状态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10g,故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0:100=11:10。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可以通过升高温度或添加溶剂使该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②由图像可知,第一只烧杯和第二只烧杯的底部均有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所以二者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第三只烧杯中没有晶体存在,可能恰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前二者相等,也可能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第四只烧杯中又加入了25g水,溶质的质量分数比第三只烧杯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又减小了;故填:bd。
③40℃时,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乙大于甲,说明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该实验只能看出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但是不能看出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随温度影响更大。
16. 36.6 17.9% <
【详解】(1)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6g.
(2)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1.8g,其涵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1.8g碳酸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在20℃时,将30g碳酸钠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最多溶解碳酸钠21.8g,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7.9%.
(3)10℃时,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分别是35.8g、12.2g,10℃时,分别取等质量的氯化钠和碳酸钠配制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氯化钠<碳酸钠.
故答案为(1)36.6;(2)17.9%;(3)<.
17. B 65.8g 升高温度 过滤 50 硝酸钾 68.7g BC
【详解】①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范围是20°C-40°C,故选B。②20°C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则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5.8gKNO3,将20gKNO3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5.8g+50g=65.8g。由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要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升高温度。
③Ⅰ.通过过滤可将难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故操作1的名称是过滤;
Ⅱ.8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69.0g,溶液a中溶有84.5g硝酸钾恰好饱和,说明此时水的质量为50g,X=100g-50g=50g。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可知,20°C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5.8g,则固体C中硝酸钾的质量为84.5g-15.8g=68.7g。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从80°C降温至20°C过程中没有析出,所以固体C是68.7g的硝酸钾;
Ⅲ. A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a中的硝酸钾恰好饱和,温度小于80°C,硝酸钾就有晶体析出,此选项错误;
B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不饱和状态,此选项正确;
C 硝酸钾总会溶解,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上述方法不能将氯化钠和硝酸钾完全分离,此选项正确;
D 原溶液中溶剂质量为100g,a溶液中溶剂质量为50g,故原溶液直接降温结晶,析出硝酸钾的质量减少,此选项错误。故选BC。
【点睛】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提纯硝酸钾,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提纯氯化钠,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18.(1) 汽油 溶剂的种类
(2)
(3)锌、硫酸亚铁溶液/铁、氯化锌溶液(合理即可)
【详解】(1)食用油不溶于水,溶解于汽油中,则图1实验中,食用油溶解于汽油中,水和汽油是不同种的溶剂,则该实验表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
(2)图2试管B中发生反应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
(3)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说明金属活动性:锌、铁均强于铜,但是不能比较锌、铁的金属活动性,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说明金属活动性锌强于铁,则图2试管C中需要补全的一组试剂是锌、硫酸亚铁溶液或铁、氯化锌溶液。
19.(1) ③ 氧气和水 铝与空气中的氧气会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覆盖在其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的发生
(2)乳化
(3) 氧化铜 碳酸钠 有气泡产生
(4)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即可)
【详解】(1)由实验可知,最终铁丝锈蚀最明显的是实验③,因为铁丝在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的作用下发生了锈蚀;铝制品比铁更耐腐蚀,其原因是铝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覆盖在其表面阻止内部铝进一步发生锈蚀;故填:③;氧气和水;铝与空气中的氧气会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覆盖在其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的发生。
(2)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会将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小液滴,最终随水流冲走;故填:乳化。
(3)方案一:由实验现象可知,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实验结论:“除锈剂”的有效成分中一定含有酸,可知加入的物质的氧化铜,因为含铜离子的溶液显蓝色,氧化铜会与酸反应生成铜盐和水;方案二:由实验结论可知,“除锈剂”的有效成分中一定含有酸,可向其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含有酸,若没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没有酸;若“除锈剂”中的酸为稀硫酸,则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氧化铜;碳酸钠;有气泡产生;。
(4)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有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故填: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