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抓住文章的主线,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识大体、顾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题,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探究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理解议论、抒情性语句的含义。
【新课导入】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朱德为母亲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
【写作背景】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原题是《母亲的回忆》,原载于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1983年收人《朱德选集》时改为《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朱德投身于革命事业,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
【作者介绍】
朱德(1886-1976),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活动。他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朱德,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虽身居高位,但朱德的情感和普通人一样的真实真切,正因为真实真切,他对母亲的回忆才唤起了很多人的共情共鸣。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3段):叙述母亲及家庭情况,是对“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
第一层(第2—7段):概述家庭情况,叙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母亲承担着做母亲和农妇的双重负担。
第二层(第8—13段):突破家庭范围,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与支持儿子投身革命,表现出母亲的平凡与伟大。
第三部分(第14—17段):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全文分析】
目标导学一:体会感情
1.从文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句子有“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深化记叙的内容,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含,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2.第1段“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第14段作者说“我应该感谢母亲”,作者为什么要感谢母亲 用原文回答。
明确:(1)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2)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对朱德的描述,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朱德还从母亲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格?(内容见本课文件夹)。
明确:性格温和、关心他人、勤劳、坚持学习……
目标导学二:探究主旨
1.谈谈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对母亲的无限热爱之情。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作者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一员。 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使用转折复句进行强调。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明确: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启示是:我们要认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以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明确:用词准确,语言朴实但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2.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明确:语言朴实无华,表现了母亲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明确:作者在普普通通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
4.“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明确: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表明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深感着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5.“母亲是个好劳动。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明确:“好”“总是”“还”这些词语把母亲的艰辛、勤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6.“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明确:“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由此可见作者用词极其准确,凝练。
总结归纳:平实深刻,真挚深情。情感渗透,虚词不虚。
【中心思想】
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热爱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
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C.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不少食物都有预防大脑衰老,如核桃、葡萄、黑巧克力等等。(在“衰老”的后面加上“的功效”)
B.通过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使我领略到了母亲对子女深沉而无私的爱。(删去“通过”或“使”)
C.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阅读的力量,对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十分重要。(将“体验”和“感受”对调)
D.朱德元帅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
3.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佃农(diàn) 野蛮(mán) 妯娌(zhóu) 厌恶(wù)
B.勉强(qiǎng) 管束(shù) 祖籍(jí) 慰勉(wèi)
C.溺死(lì) 轻薄(bó) 私塾(shú) 耕种(zhòng)
D.调料(tiáo) 血溅(jiàn) 瞒着(mán) 滋味(zī)
4.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菜籽 迁徒 衙门 任劳任怨
B.托辞 和睦 和霭 东挪西借
C.高粱 劳禄 仁慈 汗流满面
D.周济 威胁 豪绅 不辍劳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表述的是母亲所做的不同事件,中间停顿较大,应使用逗号;C项的“吃大户”属特殊称谓,应使用引号;D项约数间不可使用顿号,“六”与“七”之间的顿号应删去。故选A。
2.答案:C
解析:C项语序不当,将“家庭”和“孩子”对调,修改不正确。
3.答案:C
解析:C项中“溺死”的“溺”应读“nì”。
4.答案:D
解析:“迁徒”的“徒”应为“徙”,A错误;“和霭”的“霭”应为“蔼”,B错误;“劳禄”的“禄”应为“碌”,C错误。故选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