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为小说单元,小说常常以特定的社会背景为依托,塑造典型人物,在精彩的情节中反映人物性格及社会现象等。本文作者通过塑造范进这样一典型形象,范进54岁才中了进士,穷困潦倒的范进听到中举的消息后喜极而疯,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通过对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等人的刻画,揭露了人们捧高踩低、前倨后恭的丑恶嘴脸。既表达了对范进的同情,又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人心冷漠社会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故事情节,感知范进这一人物形象。(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夸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丑恶现象的深刻揭露。(重点)
新课导入
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儒林外史》大约成书于1750年,即吴敬梓50岁左右时,它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步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以设博学宏词科为诱饵,用考八股、开科举笼络士人,提倡以理学为统治思想,这些都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制度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憎恶士人们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他把这些不满反映在他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作者名片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其代表作《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此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今存《山房诗文集》四卷。
文体知识
古典讽刺小说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寄寓性讽刺,主要从神魔小说中孕育出来;一种是写实性讽刺,主要从世情小说中孕育出来。狭义的讽刺只指后一种写实性讽刺小说。它用夸张的手法和嘲讽的态度,揭露、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时弊,但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有很大局限性。代表作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梳理故事情节
活动设计: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通过小组合作,梳理故事的情节。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关键情节。
老师:组织活动
学生:合作完成活动内容并进行分享
活动二 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设计:通过前后对比,总结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居的形象
明确: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
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势利。
张乡绅:道貌岸然,老奸巨滑
众邻居:麻木冷漠、尖酸刻薄、趋炎附势
活动三 探究主题
作品以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调动讽刺艺术的各种手段,让一幕幕精彩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通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活现出某些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汲汲追求功名富贵的肮脏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作者塑造范进这样一个典型的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形象,意在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中举前,范进不仅穷困潦倒,还备受老丈人胡屠户侮辱;中举后,他竟喜极而疯。这不但传神地刻画出一个一心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的可悲可怜之态,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同时,作者描绘了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与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各色人等对范进态度的转变,讽刺了当时社会从上到下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不良风气,揭露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和社会的黑暗。